因为天气不好,去纽约的当日航班取消了,在芝加哥暂宿一夜。之后的活动变密集开展起来。
第二日从芝加哥飞纽约,看日出。第三日从纽黑文回纽约,看日落。深夜处理邮件,在msn上与办公室的同事对话,感受他们的“日出而息,日落而作”,让我意识到,我到了地球的另一端。
住在曼哈顿57街,百老汇、时代广场、街头的橱窗和仰望的摩天楼,一切名词和景观都这么熟悉。多年来通过电影、电视、小说所印入我大脑的美利坚画卷,都突然活了起来。深呼吸,吸入纽约的空气,对自己说:我来了。很熟悉,很亲切,这种感受是在日本和欧洲各国没有的。
走在路上,或者是坐在大巴上听导游讲解,还有更多的感受透过眼睛和耳朵,冲入大脑。
历史感:市区道路与房屋多是一百年前规划建设的,皇后大桥、地下喷射出来的蒸汽,红砖建筑墙上交错的消防通道,都见证着美洲大陆的文明在延续。反观中国5000年的文明,破坏得太多。诸子百家的争鸣,工匠们巧夺天工的设计,如同雾里看花,不如这般真切。
和谐感:纽约一半多的人口,来自于世界各地,每一天都有20多种语言的报纸分发到大街小巷,每一条街区的拐角,都混着不同肤色的人。皇后区有一片中国人的聚居地,街上铺面都是中文名字,据说在这里只要会汉语就能生活无忧,还有华人的议员参政。类似北京作为中国的中心,吸收着全中国北漂来的精英,那这纽约,大体便是地球的中心了吧。不单是人,路边被牵着走的成对的小狗,也享受着这份和谐。
强盛感:从贫民区的政府廉租房和免费医疗,到郊区看中产阶级的别墅和成群的小型游船,到中央公园边上高耸的楼群与豪华酒店;从停在河上作为博物馆的无畏号航母,到海地地震第二天便赶到的84空降师,都炫耀着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势能。
生命感:大量的体育竞技场和艺术中心,都延展着人们的肉体和精神。这里追求的不仅是GDP,而是对人的潜能的释放。在耶鲁给我们做tour
guide的是一位来自北京的小美女,声音甜美,眼睛极其的明亮。虽然身形单薄,刚上大二,但俨然已经是校园里的名媛,过路遇上的其他同学,至少有一半认识她和她打招呼,她也很享受地回应“I’m
working…”。在讲解耶鲁的校园和历史中,很能感受着她对于这个校园、师生、历史的融入。这里不是象牙塔,而是美国乃至世界精神家园的发源地。
这些感受汇聚到一起,最终浮现出来的便是两个字:自由。人的生存、发展到精神性的自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