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出生的孩子只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当他/她肚子饿了,尿布湿了,或是哪里不舒服了,父母只能通过哭声来推断婴儿的需求。但婴儿逐渐长大,学会用说话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后,这个时候再哭一般只有两种可能:撒娇或是疾病。
让孩子在3岁左右学会不再随意哭泣,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对其良好性格的培养等都有着很多好处。具体的理由如下:
理由一:3岁孩子已经可以通过语言而不是哭泣来表达需要。新生儿最初只能用哭闹来表达自己,但9个月左右,孩子已经会说“妈妈”等稍微固定的单词,一岁以后,孩子开始真正的掌握词,到18个月左右,孩子已经掌握了大约几十个汉语词,两岁左右可以用这些词造句,例如“妈妈抱”,三岁左右已基本掌握了一些语言的规则,通过语言这种更高级的表达方式来向父母表达自己已经基本不成问题。
理由二:3岁以后哭泣不是需要而是惯性。由于从出生起和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哭泣,这种行为也会成为一种习惯。例如孩子睡醒后一般会通过哭声来告诉父母:“我睡醒啦!”但当孩子可以用语言叫爸爸妈妈后,他/她大多数还是会选择哭,一来哭比说话更简单,二来哭一旦形成习惯,要纠正过来还需要时间。如果这种惯性不能及时地引导纠正戒掉,就会像3岁还不断奶一样,留下很多后患。
理由三:孩子把眼泪当武器是父母教的。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一哭就乱了阵脚,要什么就答应什么。孩子走路不小心碰到了桌子大哭起来,家长不教育孩子好好走路,反而狠狠地打桌子,说是桌子不好,让孩子碰伤了。这种教育方式非常不好,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怨天尤人,今后人生的道路一旦遇到坎坷,也是先怪别人,怪命运,甚至怪父母,就是不会从自身寻找原因。
理由四:爱哭的孩子发育慢。科学研究证明,爱哭爱闹的孩子要比不哭贪睡的孩子发育慢些。对婴儿本身来说,生长激素在晚上熟睡时分泌量较多,促使孩子身高增长,夜啼时间一久,身长增加的速度就会显得缓慢。而且婴幼儿爱哭爱闹可能是缺钙造成的,缺钙也会导致大脑发育迟缓。那么如果孩子特别爱哭闹,家长一定要注意,必要时要前往医院检查,是否孩子缺钙,或者有其他心理疾病的隐患。
理由五: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对孩子的培养不仅仅是要增加他的聪明才智,培养孩子的情商、德商,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都是越早开始教育越好的。从小爱哭爱闹、撒娇任性的孩子自理能力差,容易被惯坏,养成依赖心理,任性、抗打击和抗压能力差,这些孩子在日后激烈的竞争中就很容易不敌其他人。
理由六:让孩子从小拥有更多积极情绪。哭是人的天性,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但很多人却忘记了,笑也是人的天性,几乎在学会哭的同时,人们也就会笑。无论哭是为了引起家长注意还是表达疼痛、伤心的感觉,哭多了总会让孩子一直沉浸在不好的情绪里。相反,孩子爱笑,不仅更容易长寿,成绩好,而且其心胸开阔、积极乐观的性格也使其容易获得更多的机会。
理由七: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爱哭虽然是件小事,但孩子的培养往往是在家庭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的。小事不注意,积少成多,等发现这是个问题,再来补救就比较困难了。孩子的哭闹往往是随性所至,没有一个优秀的儿童是不经过教育就成长出来的。让孩子戒掉哭闹,撒娇,无理取闹的坏毛病,家长是一定要下一番功夫的。这样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以后能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才,而不是社会的寄生虫。
理由八:
拿眼泪当武器的孩子更自私。自私是人的天性,但太过自私却不是件好事。因此必须从小教育孩子关心他人。碰到一点小事比如摔倒了,便大哭大闹,这时孩子关注的只是自己的感受,例如摔疼了。碰到此类事情,父母不应立刻从孩子的感受出发去哄,而要耐心地告诉他/她为什么会摔倒,比如地上有水才会摔倒等,这样孩子就不会被惯坏,也会更容易理解他人。
理由九:越早戒哭越不容易成为笑柄。一般孩子到三四岁就要送到托儿所或幼儿园,当与其它小朋友在一起,经常哭鼻子,尤其是男生,很容易被其他小朋友笑话,或者被老师指出来批评,这时孩子在心理上就很容易受伤。因此为了保护孩子幼小而脆弱的心灵,父母应该在孩子读书前将其教育成一个优秀的榜样,而不是让孩子因为一些不好的习惯被别人笑话。
理由十:戒哭不是禁哭。哭是人类正常的情感宣泄,虽然古语云:男儿有泪不轻弹,但现代人也有了新观念:男人哭吧不是罪。如果不会哭,会和不会笑一样悲哀。眼泪分成很多种,有懊悔的,有感激的,有感动的,这些眼泪流下来不仅不让人讨厌,反而会让人认为值得。因此,不要用“男孩子不准哭”这种理由来抑制孩子情感的表达。
http://img.users.51.la/3833847.asp
http://www.998.com/active/images/blog_banner.jpg
http://img.tongji.linezing.com/1642803/tongji.gif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