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丧,无贵贱,一也。
译文
孔子说:“无忧无虑的,大概只有周文王吧!他有贤明的王季做父亲,有英勇的武王做儿子,父亲王季为他开创了基业,儿子周武王继承并完成了他的事业。武王继续着大王、王季、文王未完成的事业,一用兵就灭掉殷而取得了天下。因为殷纣王的暴虐无道,周武王这种以下伐上的正义行动并没有使他自身失掉显赫天下的美名。他被天下人尊为天子,拥有天下四海之内的财富,世代在宗庙中享受祀,子孙都因他的德行而得到保障。周武王直到晚年才受天命为天子,还有许多没来得及完成的事情,在他死后,周公辅助成王,才成就了文王和武王的德业,追尊大王、王季为王,对大王以上的列祖列宗用天子的礼制来追祀。这种礼制通用于诸侯、大夫、士和平民百姓。周公制定的礼节规定: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葬父时就要按大夫的礼制安葬、按士的礼制祭祀;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葬父时就要按士的礼制安葬、按大夫的礼制祭祀。为旁系亲属守丧一周年,由庶人通行到大夫;为父母守丧三整年,由庶人上达天子。给父母守三年之丧不分贵贱都是一样的。”
解读
这一节引孔子的话讲述周人前赴后继,父作子述,克殷建周,创建了周朝八百年基业。在这样一种历史叙述中,体现了敬德尊礼的文化精神。一般认为,殷人是不讲德的,殷人对神的敬畏与崇拜尚不有“道德上”的意义,是“敬而不亲”;殷人对祖先的歌颂也不言其德,而是称颂其勇力功业。到了周人就开始大讲敬德。周人的“德”不但与天有联系,而且与民有联系,“德”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中心内容是慈、孝、友、悌等宗法道德。敬德在周人那儿有不同的表述,如“以德配天”、“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等。这些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关系。一个中心就是“德”的问题。两个关系:一是天人关系,要求“以德配天”;一是君民关系,要求“敬德保民”。这里,天决定君,即“天命靡常”,“唯德是依;君决定民,即“保民”、“牧民”;民决定天,即“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公制礼作乐,集上古以来礼乐之大成,确立了礼乐文明、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三位一体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结构,周礼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周代礼乐文化既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族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记·曲礼》)至于乐,它是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的合一,古人用一个“乐”字来称谓,不同于今天所谓的乐。可以这样说,每个礼节都离不开乐,礼仪中所蕴含的意义往往是在乐中表现出来的。礼乐“是周人为政之精髓”,是“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周文化是一种‘尊礼文化”。中国后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后儒常追宗到周公制礼作乐,这些都说明了周代礼乐文化的原创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