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武歆长篇小说《归故乡》笔记

(2022-03-22 14:40:54)
标签:

武歆

《归故乡》

长篇小说

《王金萍》

分类: 心灵空间

读武歆长篇小说《归故乡》笔记

 

王金萍

 

对于小说习作者,多读些名家名作,当是必不可少的功课,这时,买来武歆长篇小说《归故乡》来读,是个不错的选择。

长篇小说《归故乡》,是以中国“80后”女青年与她新婚丈夫、法国青年艾瑞克回祖籍赣南为祖父钟谭林扫墓祭奠、参加“钟氏宗祠”开祠及“钟氏族谱”修谱为线索,以钟叶祖父钟谭林的11封家书为另一条线索,在两条线索穿插进行中,展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革命者惊天动地、为了理想信念勇于牺牲的故事,以及当下赣南浓郁的民俗风情。作品表现了中、法两国青年对中国革命的不同理解、思考;艾瑞克的叔叔兼“精神教父”、前东德共产党人波尔对中国革命者的精神世界的认识、理解、敬佩、仰慕,同时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惨痛教训的思考。读完这部书,值得学习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悬念设置引人入胜

仅在二十多万字的小说中,作家武歆开篇就给我们设置了数个悬念:梦中中国女人凌晨游杭州灵隐寺,在“韬光寺”门前看到了白色木牌上的黑字——“你因何而来,为何而去”;身居法国巴黎的钟叶,在与法国丈夫艾瑞克回赣南崇义县祭祖前夜,艾瑞克却与钟叶分床而居;对钟叶不怎么友好的艾瑞克“精神教父”、舅舅波尔,想像着就该有一定的纷争;对祭祀之事苦心费尽的钟铁亮,却竭尽所能地力邀艾瑞克回赣南,是对钟叶的保护还是对艾瑞克的排斥;爷爷钟谭林三段感情提示及初步展现;对钟谭林人生影响最大的两个人物陈子杰、杨大清走向暗示等等,都为我们想要一探这部《归故乡》埋下伏笔。当然这部书还有国际框架,是中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交叉涉猎,这既是作家眼界所及,更是对其知识储备的考验。由此,叠加的悬念,不同国度的价值观、景物、风俗,释疑着,碰撞着,吸引着我们读者去一释这《归故乡》的迷底。作为习作者,我对作家武歆如此精工细作感触良深,看来一部好的作品,字面上条清理顺的展现只是其一,更多少功夫来自对作品内力构造。当学习之。

深究历史不遗余力

本书中钟谭林是赣南早期革命者代表,所以就要对二三十年代发生在赣南地区的革命史,有过深的探寻和把握。想必作家海量阅读加实地考察都没有放过。比如从《伏虎集》的一本书,到象征钟谭林走上革命路的反“石灰捐”;从钟刘氏的惨死,到徐长奎的疯狂“剿匪”;从蒋介石数次对红军有详细时间地点的围剿,到红军内部的对托派、AB团、国民党特务的“肃反”等等。在钟谭林留下的11封信中,每一封信中都有这样有理有据的细节,为这部书起着血肉式的支撑,在我们品味书中故事时,也完整地学习了那段时间的革命史,不得不说深受教育和洗礼。不仅如此,既是一部国际意义上的作品,作家对诞生卡尔·马克思的德国,通过波尔舅舅的经历,也有详略得当的记叙。文中对共产国际的李德,就有史实性的记载,很是还原了当时革命的残酷性及李德作为帮助中国革命时,所表现出的书生意气和纸上谈兵,也真实记录了中国革命党人曾对他一时盲目的祟拜。所以,要写好一部作品,具备广博知识前提下,更需在细处深处的挖掘。学习了。

结构处理形式新颖

每个长篇小说写作者,在进行写作准备时,会反复考量自己笔下的小说,该以何种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作家武歆在这部书里,就采取了超越自我、有别他人的写作结构处理:每一章的上层是钟叶、艾瑞克回赣南参加祭祖的过程,下端是爷爷钟谭林从事革命的经历与始末。这样的结构效果,跳出了一般小说若写回忆内容会出现大段的追溯,若是作者笔力不及或调配不得当,会出现割裂感的憾事。作家武歆在这部小说中采取的形式,很好地避开了这一点,他以身在法国的钟叶、艾瑞克回赣南故乡崇义县参加祭祖为索点,上联为祖父钟谭林扫墓祭奠、 “钟氏宗祠”、“钟氏族谱”等活动,下接钟谭林11封信革命史的回忆,故事内容随写随深,水乳交融。这样形式的结构安排,让读者看上去层次清晰,却又不是油与水的分离,这种清新、清晰明了的结构方式,形成了这部书的一大看点。这也提示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多动脑子,找出适宜且新颖的写作形式。

情节推动出人意料

钟叶与艾瑞克的婚姻,从开篇就提出存在问题,彼此情感有问题是其一,另一方面是受国度、体制、价值观影响较大,况且艾瑞克还有个“精神教父”的舅舅波尔。但随着故事演绎,波尔舅舅父亲科林直接参与了中国革命,且因一块钨矿石又与钟叶爷爷钟谭林紧密联系在一起。波尔舅舅在现实生活中,也一度丢失当初的共主主义信仰。但从艾瑞克在赣南返回的邮件中,得知父亲的同辈人钟谭林为信仰牺牲与坚持,从而转变了对中国的看法。此刻,都以为受舅舅精神影响之深的艾瑞克思想也会转变,钟叶与艾瑞克的婚姻将走上顺境,不料,他们仍是以分手告终。钟叶哥哥钟铁亮高调且铺张地举办祭祖,其目的就是为了求子。但当这些进行完,都会认为他应得所报,却在下一个求子拜佛环节中,重伤至人事不醒。这样一些跌宕情节走向的设立,让人读罢不免唏嘘。

承载意向撞击人心

灵隐寺,小说开篇钟叶梦到的地方,其中那里有一句话“你因何而来,为何而去”。这看似无关的一句话,却对去法国巴黎的钟叶一句成谶;哥哥钟铁亮拜中国各地名寺,却在拜灵隐寺的山下遇车祸,是不是灵隐寺蕴含着——不可欺世与欺天?还有那块钨矿石,简直就是钟谭林的护身符,因它的存在钟谭林受到保护,两个警卫员为他牺牲。但当这块矿石不知下落,在中国革命胜利后钟谭林没有选择做高官,却当了个实实在在的老表,正是这般朴素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则躲过了各种运动的冲击,也由此他能安心写就那代表革命风烟过程的11封信;指点钟铁亮回乡祭祖的北京“高人”,那缺失的双手,可否指向真有这样一些人在不劳而获;代表中国暴富起来的企业家钟铁亮因车祸生命垂危,因无国界医生的出现而带来了生命曙光,是不是在指出我国的企业家乃至经济发展,有待向先进国家学习和看齐;更有承载意向的是德国科隆大教堂,它700年矗立,600多年修补,这种意向厚重的简直是在指引社会发展。当然,在这里,我更愿意这种意向是指人生,它表明人生在世就是一个修练与补充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趋于完善,乃至完美。

写到这里,其实要写的还很多,比如写作很重要的层面是对人物刻画。本书中作家武歆对钟谭林能经受各种打击而岿然不倒;杨大清先是热血青年,后又变节行恶;徐长奎代表的恶势力杀人如麻、残暴成性;钟叶从最初的信念探寻到信仰坚定后的回归等等人物的设置与处理,性格迥异,堪称淋漓,使我们看到的了作家卓有的写作功力。不敢说什么了,只有好好学习了,且多学必有裨益,以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写于202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