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数到三”吓唬孩子
(2018-07-15 15:32:44)
标签:
健康精神分析情感文化杂谈 |
作者:马健文
“好了,现在我们要出门了,你赶快把玩具收起来,我数到三:一、二、三…快点!”小蓝的妈妈对着她喊。这一幕在7岁的小蓝家里每天重复上演,当家长对小蓝发出一个指令,他通常都无法立即执行,非要拖到妈妈大吼大叫才迅速行动起来。家里除了妈妈以外的其他人更是怎么叫都不听,他似乎总是玩的很忘我。
小蓝的妈妈是个急性子,而小蓝生来动作相对缓慢,妈妈从小就对小蓝的行动速度十分不满意,经常用“数到三”的方式吓唬小蓝快一点。开始小蓝行为会有所改变,可他无论怎么做,仍是达不到妈妈的预期,所以妈妈急促的催促和大声的吼叫经常会出现在小蓝的耳边。久而久之,小蓝对家长的指令反应渐渐麻木了,这是在心理学上是一种被称作隔离的心理防御机制,他把家长的指令当做噪声一样无意识地排除在外,甚至有意识地用拖沓来对抗家长的压迫感。小蓝这种状态,最终让妈妈累得筋疲力尽。
数到三这种教育方式在国内外的家庭中并不少见,如果偶尔使用没有问题,但如果经常使用,会让孩子感到极大的紧迫感。急性子或焦虑的家长们,只是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的焦虑传递到孩子身上。孩子的反应无非两种,一类是接收,这种孩子久而久之也会形成急躁或容易焦虑的性格特点;另一类孩子是不接收,就像小蓝一样,会无意识地选择隔离,他们会变得更加麻木,拖沓。所以,数到三这种方式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教育方式,不建议家长过多使用。
家长会问,如果不用这种方式,孩子无法执行家长的指令时,应该怎么恰当地处理呢?
首先,每个孩子生来都有自己的节奏,有的动作相对灵活敏捷,有的相对迟缓延时。然而,动作相对较慢的孩子,也许在语言发展、想象力等其他方面有自己的长处。而动作敏捷的孩子可能也会有细节马虎,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等问题。总之,孩子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的长短板,家长需要发现他的特点因材施教,了解孩子的类型和他的节奏。哪怕要有意识地改善他某些不足,也要考虑孩子的特性,不要总是给予过高的期待而导致孩子产生挫败感。
其次,家长让孩子接收指令时,若经常出现拖沓或缺乏回应的情况,可以站到孩子面前,坚持让他与你对视后再清晰地说出指令,直至孩子执行后才离开去做其他的事情。如此坚持两个月左右,很多孩子会形成能够迅速接收指令以及交流时与人眼神接触的习惯。如果坚持按照上述方法教育仍然效果不明显,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