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弟子规》泛爱众之三:礼让宽容,换位思考

(2017-05-12 18:01:30)
标签:

健康

精神分析

情感

文化

心理

      作者:马健文  微信公众号:psy-key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当时另一名门望族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而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张英是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于是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由此得名。后世人为了纪念,在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礼让”二字。

       当今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青少年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而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家中两个孩子之间若要相处融洽,也需要教育孩子们有更多的相互理解。若要减轻孩子们的自我为中心的倾向,那么他们就要学会懂得相互礼让、换位思考、宽容待人。对于这三点,《弟子规》的泛爱众一篇均有相关描述。

       关于相互礼让,《弟子规》泛爱众中说道:“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意思是说:“对于利益、财物的分配,不管是取得或给予,一定要明白清楚,宁可多给别人,自己少拿一些,才能与人和睦相处。”

       关于换位思考,《弟子规》泛爱众中说道:“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意思是说:“要把事情加于别人身上之前,先要反省问问自己:如果换作是我,我愿意吗?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就要立刻停止。”

       关于宽容待人,《弟子规》泛爱众中说道:“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意思是说:“受人恩惠要报答,而对他人的不满应该忘却。怨恨不平的事,过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苦恼自己。至于别人的恩德,要常思报答。”

         在教导孩子学习这几个品质时,切勿照本宣科,要从具体的生活事件入手来教育,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比如孩子争抢他人的玩具时,我们可以暂时不去评论他的对错而把他拉到一边,先表达理解他的感受:“我知道你很想玩那个玩具对吗?你玩不到所以很不开心是么?”这时他会给予肯定的回答。然后紧接着我们再问他:“可是如果别人抢你心爱的玩具,你会不会也很不开心?”如果孩子再给予肯定的回答,我们就顺势表达另外的小朋友也会因为他争抢的行为感到很难过和痛苦。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孩子逐渐理解他人的感受,这也就是实践“将加人,先问己”的道理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