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7年04月07日

(2017-04-07 09:52:01)
标签:

健康

精神分析

情感

文化

心理

 

作者:马健文    微信公众号:psy-key

信之五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阮咸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年轻的时候家里并不富裕,吃穿很平常,可是他却一点也不自卑。当时每年七月初七有个风俗,各家都把箱子中的衣服拿到太阳下面晾晒以防被虫子咬。这一天,许多人家都在晒衣服,大家见阮咸晾晒的衣服很旧,都来观看。但阮咸一点也不在意这些,他更关注于钻研学问,增加内在的修养。这就是著名的“阮咸晒衣”的故事。正如《弟子规》说:“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意思就是说:“外表穿着或者饮食方面不如他人,心里不必难过,更没必要忧虑自卑。”正如阮咸的思想:富贵不是可以夸耀的资本,贫寒也不是耻辱,人活着关键在于他的德行和学识。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之后的几句是:“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过失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退却了。反之,如果听到他人的称赞,唯恐做得不够好,继续努力;当别人批评自己的过失时,不但不生气,还能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信的人,就会渐渐喜欢和我们亲近了。无心之过称为错,若是明知故犯便是罪恶。知错能改,错误自然渐渐消失。如果还去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这让我想起中国古代另一位大文豪苏轼的一则趣事。

话说苏轼同佛印禅师很有交情。一天,苏轼坐在蒲团上,觉得身心很清安,很有境界,就赋诗一首:“稽首天外天,佛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写完后觉得很欢喜,就派人把这首诗送过去给佛印禅师,心想让佛印禅师大为称赞他一番。结果佛印禅师就写了一个“屁”字送回来。他看到后当场就很生气,马上就坐着船去找佛印禅师辩论,到了寺院门口看到佛印禅师在门口贴了两行字:“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轼看后很惭愧,同时也觉得自己的修行真的还不够,就默默地回去了。

正如《弟子规》言“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是苏轼不忌讳批评的态度,才使得佛印这样的良师益友愿意与他深交,面对问题时更是直言不讳。虽然佛印禅师的批评很直接,可当苏轼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不再因为要维护面子而掩饰错误,反而选择自省并默默地虚心接受好友的批评,难能可贵。也恰好做到了《弟子规》所倡导的“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如果希望子女做到能够虚心接受批评,不故意掩饰错误,那么首先自己要虚心接受孩子们有理有据的批评和质疑。一部分父母在对待自己和孩子的行为准则上采取双重标准,比如要求孩子早睡有利健康,结果自己却经常熬夜。当孩子提出异议时,这类家长就开始用权威压制孩子,久而久之就让孩子极度反感父母言行不一的说教。父母们应当谨记,你在孩子面前的权威并不是仅靠棍棒能树立的,更需要努力在言行上严格要求自己,活成孩子愿意追随的榜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