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咨询师-马健文
心理咨询师-马健文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491
  • 关注人气:6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生命时报》采访马老师——中国父母每年倒贴子女1500元(2013.1.11)

(2013-01-11 10:30:08)
标签:

马健文

心理

汕头

爱家

生命时报

    俗话讲“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可是,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和压力,让许多子女即使成家了,也还在依赖父母,用老人毕生积蓄购房、买车的情况不在少数,从各方面贴补晚辈生活的习惯非常普遍。

 

  近日刚刚公布的2012年北京老龄产业研究报告显示,晚辈平均每年给老人2607.7元,而老人每年用在子女和孙子女身上的钱是4142.7元,也就是说,老人每年需要“倒贴”子女1500余元,这项支出高于老人用于医疗、衣着、交通等任何一项花费。

 

  而且,这种现象并非局限于北京,我国老年群体中普遍具有“重储蓄、轻消费”的问题,而储蓄的目的多是为了晚辈的教育、购房、结婚等支出。

 

  对于老年人的“倒贴”,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市老年心理研究所所长韩布新认为,大致有三个原因。一、中国家长从小要孩子“听话”,是一种“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而欧美从小注重保持孩子个性和独立性。于是,当中国孩子到20多岁要掌握自己人生时,还得依附父母。二、中国父母在观念上有一个误区,认为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要让孩子拥有。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养身”胜过“养心”,没有让子女在精神上“成人”。三、现代生活消费很高,有些子女的收入常常不够自己的开销,不得已倚靠父母的“倒贴”。

 

  韩布新认为,父母对孩子无条件地“倒贴”,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直接导致的后果是磨灭了孩子的斗志,让他们无法“断奶”。

 

  老人给晚辈贴钱的“惯性”已经由来已久,要想马上转变观念,不太容易,但老人们最好做到“该放手时就放手”,在子女能够自立时,就要给他们闯荡的机会,不要总是护在自己的“翅膀”下。

 

  对于年轻一辈,广东省社会医学研究会心理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健文建议,如果工资不够基本生活开销,适当接受父母的贴补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长期如此。一旦能够自立,不管父母的经济情况怎样,都该拿出一部分给父母,以尽孝道,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果父母非要贴补,子女可把钱暂时存起来或以另外一种方式回报给他们,比如给父母买些健康、实用的礼物,还可以利用这些钱,给父母买份健康保险,解决他们养老的后顾之忧。

 

  其实对于父母来讲,物质上的关怀不是那么重要,他们最关心的是儿女有没有孝心。

    (本报记者:苑晓艺)

 

更详尽内容请查阅“人民网”:http://paper.people.com.cn/smsb/html/2013-01/11/content_1183845.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