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上经》之六上法

(2024-10-05 04:52:42)

注,六上法发布顺序为:(一)六成法,(二)六修法,(三)六觉法,(四)六灭法,(五)六退法,(六)六增法,(七)六难解法,(八)六生法,(九)六知法,(十)六证法。

*(一)六成法 *

  舍利弗长老讲了“六成法”,那就是“六重法,若有比丘修六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无杂。云何六?于是比丘身常行慈,敬梵行者,住仁爱心,名曰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无杂。复次,比丘口慈、意慈,以法得养,及钵中食与人共之,不怀彼此。复次,比丘圣所行戒,不犯、不毁,无有染污,智者所称,善具足持,成就定意。复次,比丘成就贤圣出要,平等尽苦、正见及诸梵行,是名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不杂。比丘修六重法,可受人敬佩、尊重,且互相之间能彼此尊重,和合于众,无口舌之诤,无论在哪里修行都不生杂染。此层次分明的六重法,即: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乞食共享,善持戒成就定意,善出要平等尽苦。此六重法使比丘依靠法住智,调整好自己的:慈悲身行、慈悲语行、慈悲意行,以慈悲喜舍而圆成大慈大悲的解脱圣者。

  《长部·十上经》亦载:“应多所作何等的六法?六和敬法,即:友!于此有比丘同梵行者间,于正、于负兴起慈身业;如是的和敬法能赍爱、赍恭敬,能导摄受、无诤、和合、一趣也。

  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同梵行者间,于正、于负兴起慈语业;如是的和敬法能赍爱、赍恭敬,能导摄受、无诤、和合、一趣也。

  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同梵行者间,于正、于负兴起慈意业;如是的和敬法能赍爱、赍恭敬,能导摄受、无诤、和合、一趣也。

  复次,友!有比丘如法所得,如法所获,至受于钵中;于所获得与同梵行者俱,若相俱受用者则不止,相伴受用者则不止;如是的和敬法,能赍爱、赍恭敬,能导摄受、无诤、和合、一趣也。

  复次,友!有比丘于此诸戒无坏、无断、无杂与无瑕而解脱,智者所称赞、无秽、导于定,如是于诸戒,与诸同梵行者相随,于正、于负,平等受持而住。如是的和敬法能导摄受、无诤、和合、一趣。

  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彼持此见、神圣、导引、能善诱此等所有正尽苦。于如是诸见,与同梵行者相随,于正、于负,平等修学而住。如是的和敬法能赍爱、赍恭敬,能导摄受、无诤、和合、一趣也。此等六法是应多所作”。

  佛在世时共有九十六外道,为争取他们,佛家以慈悲用当地人易懂的地方语讲法,教化他们。慈悲是佛家的无为法,而爱心则是世间的有为法;佛及弟子借用当地人的俗语、讲无为法的法义,由此教化梵行者、世人而取得很好效果。修慈可凝聚僧团,使僧人心怀慈悲念,以慈悲待世人、待同修、待众生。在慈悲的六和敬法中、灭苦,亦谓佛家的六重法。

  彼应多学六和敬法,于此使比丘、梵行者间兴起身行慈念、蕴育和合,顺情、地区、方便、技巧的讲法,多争取信众,引导比丘入正法。重法,是修身、口、意慈的重要法,六重法是持戒严谨的座标,更是平等灭苦的八正道。学证愈深的人成果愈高,说法分量越重,越易被世人接受、敬重。当此六重法圆满之日,即是修慈完善之时;依此而修、独行无杂、到哪都不染杂。

  一重法是:“比丘,身常行慈,敬梵行者,住仁爱心,名曰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无杂”。《长部·等诵经》载为:“!于此有比丘于同梵行者间,于正、于负兴起慈身业;如是的和敬法能导赍爱(怀揣着慈爱)、赍恭敬(怀揣恭敬),能导摄受、无诤、和合,一趣也”。彼于同梵行者相处时,怀揣着慈念而起慈身业,无论比你强还是差的,都能依慈身业和敬法彼此相待,导引众同修们彼此恭敬、互相爱护、谦逊有礼,使同梵行者们凝聚、无诤、安稳,团结和谐地同修圣法。

  “身常行慈”还指,对修行人、世人及众生都要有悲悯心,尽力所为帮助众生,不能漠不关心。当同修有疾病时要关心帮助,当他人、众生有困难灾祸时也要帮助,了解他人苦,视他人为亲人。以慈,促进僧团和合,无诤讼;以慈,使僧与信众团结互助,无诤讼;以慈,使众生与众生和合,无诤讼。凡无益他人的话不说,无益他人的事不做,更不以无益之邪教、欺骗信众。对自身的慈悲是,守护好色身,不搞自杀、自虐,不搞器物伤身的邪法。此是第一种修身慈的重要法。

  二重法是:“复次,比丘口慈,以法得养”。而《长部·等诵经》载为“友!于此有比丘同梵行者间,于正、于负兴起慈语业;如是的和敬法能赍爱、赍恭敬,能导摄受、无诤、和合、一趣也”。彼于除嗔恚中生起怜悯、同情心的口慈,于梵行者间兴起语慈意,于明觉中断除伤害他人的言语,只说关怀话,如是和敬、爱护、恭敬于法,如是和敬于众,爱护恭敬他们,导引同修们接受无诤、和合众,共修正尽苦的法

  语慈:除嗔恚,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语、不阿谀奉承、不作无意义的饶舌与空谈,说话要顾虑时间、地点,不说引起他人或团体间憎恨和敌意的话,只说关心语,如所言无益他人,就保持沉默不语。但不包括对有求者指出其哪些是错误的法,哪些是正确的法。当别人有了困难和疾病时要好言安慰,当别人向自己行恶口时,要以慈悲心理解他们,使自己在戒学当中培养起慈口碑的梵行,以促进僧众的和合,世间的和平,国家的安宁和谐。此是第二种修口慈的重要法门。

  三重法是:“复次比丘意慈,以法得养”。而《长部·等诵经》载为“友!于此有比丘同梵行者间,于正、于负兴起慈意业;如是的和敬法能赍爱、赍恭敬,能导摄受、无诤、和合、一趣也”。修慈从意根入于法观,于法观中寻其爱心,在灭除爱心之中正见于慈。当同梵行者相处时起慈,以意慈起尊敬慈法,舍、以自己为中心的意念,以意慈而如是想同梵行者之念:我与他身虽然有别,但心念都一样、构成的基本物质也一样,与他相处实应和顺、友谊、无诤,如同乳水融和一般,互以相敬眼神而视……。我与梵行者共住,诚是幸福也,使彼此都处于尊重意慈的法,进而引导共同摄受、无诤、和合,导于一趣。

  意慈:除嗔恚,以慈意关心、照顾同修,尤其对“冤、怨、仇、敌”者行慈悯心,培养无为慈念。于无量悲、喜、舍的意念中培养慈念,于梵行者之间兴起慈意业;于明觉中、断除伤害他人的意念,关怀同修与众生,使彼此间相互爱护、恭敬于众;导引他们接受尊重觉醒的法,于法无诤,大众和合,才能使大家同修正尽苦的法。此是第三种修意慈重要的法门。

  四重法是:“复次比丘及(所乞)钵中食与人共之,不怀彼此 《长部·等诵经》为“有比丘如法所得,如法所获,至受于钵中;于所获得与同梵行者俱,若相俱受用者则不止,相伴受用者则不止;如是的和敬法能赍爱、赍恭敬,能导摄受、无诤、和合、一趣也”。每当行者乞到食物时,应知这是为解脱苦谛而乞食,为人间与天界的安宁而行乞。所以不管自己乞到多少食物,应以关怀同修之念、想着未乞到食物的同修,哪怕自己此时非常饥饿、乞得食物很少,也要将食物分与那些未乞到食的比丘,不要分你的我的,如是使彼此和敬,若彼此和敬于众,爱护、恭敬同修的梵行者,才能导引他们接受正法、无诤、和合、同修正法,以此完善第四种修慈的“乞食共享”法门。

  由村行乞回归者,要将如法所得,依法与同修共食,是为可念、可爱、可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性者也。若有残食要将其吃干净,若不欲者应将其弃于无草处,或落于无生物水中。彼敛诸座、处理饮用水、把装洗澡水盛器中的屑物洗净,然后将其收之,再清扫食堂,……若见饮用水、洗澡水之瓮已空,即为众备满。我等如是于不放逸、热心劳务中培养慈念。

  五重法是:“复次,比丘圣所行戒,不犯、不毁,无有染污,智者所称,善具足持,成就定意”。《长部·等诵经》为有比丘于此诸戒无坏、无断、无杂与无瑕而解脱,智者所称赞、无秽、导于定,如是于诸戒间,与诸同梵行者相随,于正、于负,平等受持而住。如是的和敬法能导摄受、无诤、和合、一趣也”。

  彼于诸戒无坏、无断、无杂、无瑕而解脱,智者所称赞、无秽、导于定,如是于诸戒、与诸同梵行者相随于平等受持、而住。若彼和敬于众,爱护他们,恭敬他们,才能导引他们接受、无诤、和合于众,同修真实的法。比丘的出要是不犯戒、不毁戒,不染它法,持自戒的四念住不放逸,才可被智者所称颂,被佛所赞誉。觉者戒建立在出世间法中,虽身在世间不入世间法,慈悲于世间,利益于世间;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如实于后有处生戒,以戒如实入正定,通过正定开发真实灭苦的自戒,戒苦的生起处、除后有之患;如实断六根对六尘的执取,是为最高戒行,是为不同凡夫,是为出世间,是为佛所讲修戒的慈法,是为圣者戒也。是谓第五种修慈的“善持戒成就定意”法门。

  六重法是:“比丘成就贤圣出要,平等尽苦、正见及诸梵行,是名重法”。《长部·等诵经》刊载为“于此有比丘,彼持此见、神圣、导引、能善诱此等所有正尽苦。于如是诸见,与同梵行者相随,于正、于负,平等修学而住。如是的和敬法能赍爱、赍恭敬,能导摄受、无诤、和合、一趣也”。

贤圣的出要在于平等灭尽所有苦谛,平等尽苦就是使意不染于喜、住于舍,以正念、正智舍灭心念。了知同修梵行者之念:我与他、身虽有别但心念相应,与同修者相遇起意慈之念,以意慈起尊敬与和顺的友谊法,互以爱敬之眼神而住,如同乳水融和。当念:他人苦、即为我之苦谛,他人难、即为我之困难,尽力相助。如是,以互助而摄受、无诤、和合、导于一趣之法。以意慈向于三界世间,使三界众生获真实、长久利益、饶益、幸福之念,而达慈愍平等尽苦,就是正见佛法,如何达正见佛法?就是修四圣谛梵行,就是灭身口意业中、受想行识造作的四大种,即行八正道。八正道共八万四千多法门,都是修四念住的,只有四念住才是唯一解苦灭苦的方法,落实四圣谛纲领的具体修法。此是第六种重要的修慈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