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中读书之四——转法轮经
(2022-06-26 18:17:09)
标签:
杂谈 |
疫中读书之四——转法轮经
《D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
转
《相应部·五品》
诸比丘,我对闻所未闻之法生起眼,识,智,悟,光。此是苦之因,我已断。
转录自[斯]那烂陀长老
《转法轮经》感文
《转法轮经》选自巴利文经藏《相应部》经典五·第十二中的第二品《转法轮品》(S v 420);汉文《杂阿含经》卷第十五·三七九经与巴利文《转法轮品》内容相同。
《转法轮经》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波罗捺斯城近郊的鹿养苑,首次对五比丘宣讲自已独自觉悟的法,是成道后传法第一经。
先了解一些相关历史背景
公元前五世纪左右,是我们这个地球的人类探索宇宙、生命、社会的高峰期,中国出现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古印度出现众多隐修者及他们的学派。
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两千五百多年前,出生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释迦族王室,姓乔达摩或译为瞿昙,名悉达多(意为一切愿成)。十六岁娶妻耶输陀罗、十九岁生子罗睺罗,为探索真理出家修道。悉达多太子在出家修道之前还是菩萨时,生于人间:有国,有族姓,有父、母,有名有姓;长于人间:有家有妻有子;在人间出家修道,经过艰苦漫长探索期,发现、觉悟真理而成为佛;佛觉悟真理后,传法在人间;佛传法的语录《阿含》被记录、收藏、出版在人间。因此,佛是来自于人间的人,不是神。
贵为王子的悉达多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文经武略盖世无双,在王宫过着豪华富贵生活,仅宫殿就有三座,分别在夏、冬、雨不同季节居住。与大多数豪贵贪图享乐、沉缅其中不同,悉达多王子善于观察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如,社会种姓制,生命不平等,财富分配不公,人生老、病、死……等等,为此所困扰、思考解决的方法。出家前曾与父王、妻子经常讨论这些问题:如,要想彻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必须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新理想社会是根据广大群众需要,由贫民百姓自己民主选举并管理国家,一切财富归国有,由政府统一掌管公平分配……,在这样的国家中没有种族、等级、权力之分,没有百万富翁与穷困乞丐之别,人人都能幸福地生活。当时的古印度共有十几个小邦国,各国多种体制并存,有的是民主制、有的是集权制,要实现上述理想社会就要先建立一个以迦毗罗卫国为中心的大一统国家,才能广施仁政惠及所有百姓。这需要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战争是残酷的要死很多人,还要消耗巨大财力、物力,仅凭迦毗罗卫国一国之力很难做到。就算能做到也不能确保它万无一失,因不能保证那些掌管新国家政权的官员、心腹幕僚们个个都能大公无私地维护好这个制度,从而使理想社会得而复失,故,此路不通。
从外部改变不可行,转而向内从个体生命、人德品质方面探索可行之路。悉达多王子认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道德教育更具重要性,只有在正法引导下的德育,才能使国王、官员们得到自我约束,使众生人人平等、思想快乐实现太平盛世。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样一个正法显示人间,为了众生的福利、快乐,悉达多决心出家修道,为人类探索这一真理。
在谈论到出家地点时,妻子耶输陀罗想让他在王宫内或在迦毗罗卫国国内,找一清静处,悉达多王子认为,那不是真正意义的出家,不能导致专心致至而被拒绝。此后,悉达多在儿子罗睺罗出生后,抛弃一切,出家修道(见《觉者的生涯》第四章·[斯里兰卡]贾雅瑟纳.嘉亚阔提亚 著·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发行·学愚译)。
由此可见,悉达多王子的出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脑袋一热的赶时髦,是在长期观察、深思熟虑、充分准备后的必然结果,有崇高理想、明确目标——为众生幸福探索真理,因此他内心潜藏无比强大动力,俗说‘豪贵修道难’而悉达多做到了。
探索发现圣法的时间很长、过程相当艰难。怀揣着崇高理想明确目标,悉达多往来于许许多多国家;参访无数森林;拜访一个又一个隐修者。如,跟住在安努玛河岸的贤人瓦释斯德学习,掌握一心不乱禅法后,达制心一处境界。在女婆罗门般若处,学习了有关衣食住行的正确知识。从悦瓦突那里掌握思维高度集中方法,包括如何控制呼吸。
到拘利国,拜访一代宗师阿罗逻迦蓝,实践禅定中思维“慈悲喜舍”四无量法。然后,又到郁陀迦罗摩子的隐修处,修禅到非想非非想禅境。虽跟俩位宗师修习到他们所授禅法的最高境界,但并没有找到真理,悉达多离开了拘利国。
又到距毗舍离不远的一个山洞,跟苦行僧修炼最严格苦行:戒肉食,吃苔藓、稻草、牛马的粪和尿;把慈悲之心倾注到每一滴水中,唯恐伤害其中微小生命;住杂草丛生人烟稀少原始森林……,日夜精进修习苦行。由于缺少食物营养,身体骨瘦如柴“当抚摸肚皮时,会碰到后面的背脊骨;摸背脊骨时会碰到前面的肚皮。……小便时,因站立不稳而倒下……”(《觉悟之路》16页)。如此严格苦行,除一味发展对众生悲心外,意识并没得到安宁,反而使身心更赢弱,在死亡边缘徘徊,探索的真理不但不近反而更远,苦行僧悉达多意识到这种自我折磨的苦行不可能发现真理,故而离开了那里。
遍访所有教派宗师都没找到圣法后,悉达多独自来到伽耶的尼连禅河边,当他走入水中时,河水被搅浑,原本在河底清晰可见的卵石顿时不见了。苦行僧停在水中一动不动地观察,浑浊的水又开始清晰起来,他为此眼前一亮自语道:“当我从事自我折磨苦行时,就像把水搅浑却想寻找河底的卵石,这是不可能的;以前我修习过的一切法都是竭力疲劳之法门,与搅浑这河水一样,不能发现真理(见《觉者的生涯》第七章)。
苦行僧悉达多,在这里进行适当休息、调整身心、总结经验、整顿好一切后再度出发。他在菩提树下,跏趺正坐,立下誓言,不获正觉就不起身。经七日七夜禅思在证觉之夜,他以宿命智证通,观察自己百千万生的生死轮回;以天眼智证通,观察所有众生的生死轮回;集中观察导致生死轮回的业力,看到精神与物质因缘和合迁流不息,无常变化,善恶因果,从中觉悟真理因缘法,依因缘法开发出灭苦实效的八正道,成就苦集灭道四圣谛法。圣,最崇高;谛,真实存在,无可争辨事实。从此被称为佛——觉悟真理;誉为圣人——具最高智慧和道德人。
佛道不是神道,是通过悉达多自身艰苦努力在人道中修成。佛法四圣谛是基于人的本体,依自身禅观其如何因缘生灭及运动规律;依自身禅观所有众生身如何因缘生灭及运动规律,从中生起圣慧眼、圣智,在觉悟中生起光明。佛法是依自身、在自悟中开辟的觉悟路。
下面回到《转法轮经》
转法轮的转即,转动;法即正法;轮即轮子,以轮喻古印度战车来破除众生错误思想和外道法,而非有形之轮。“转法轮”即转动正法之轮,辗转各地破除恶法。
释迦牟尼佛成道两个月后的月圆日,来到波罗捺斯城近郊的鹿养苑,那里有五位曾经陪他一起修道的比丘:桥陈如、婆沙波、阿说示、跋提、摩诃男(这五位出家人早年曾受净饭王派遣随佛修法,之后,佛认识到苦行无益而放弃苦行离开了他们,独自探索,证悟解脱),佛首次向他们宣讲《转法轮·四圣谛》经,史称初转法轮。
桥陈如问佛:“您修苦行尚未成佛,为啥放弃苦行反倒成佛?”佛告五比丘:“修道者,应体悟真理,关键不在苦行与放纵,苦、乐两边皆非得道真因、更不能觉悟。应避免这两个极端: 1.沉缅于色声享受,此为卑贱,低下,庸俗,无益。 2.执迷于自我折磨,此为痛苦,荒唐无益。前者阻碍心智发展,后者削弱个人智慧。抛弃此两个极端,如来了悟中道,增长知见,趋向安乐,智慧,菩提和涅槃”。这是佛针对五比丘修错误的法和当时所有修错误法的出家人而说,佛否定错误法并提出自己觉悟的中道法——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只有八正道才能增长知见趋向安乐,智慧,菩提和涅槃。
接着佛宣讲了自己发现的四圣谛法:
生为苦,老为苦,病为苦,死为苦,怨憎会为苦,爱别离为苦,求不得为苦,总之,此五蕴之聚即是苦。
第一圣谛是“苦”的现象,涉及生命不同阶段产生各种苦,和构成生命的五蕴之聚,即色蕴之聚、受蕴之聚、想蕴之聚、行蕴之聚、识蕴之聚(色蕴是物质色身,受想行识蕴是色身感官功能),是这五种集团和合而聚色身。这里最后一句重点指出苦是因为有“五蕴之聚”。
轮回之因即是贪,以情欲执着彼此,贪执感官享受,贪执有生,贪执无生。
第二圣谛是“贪”,佛依禅观看到不同生命色体,因业力而无始无终地生死轮回着,此业力即强大的贪力,贪执感官功能带来的享受(欲界);贪执有生(色界);贪执无生(无色界)。找到“贪”是造“苦”之“因”,苦、集两谛即现象与原因关系。
彻底远离断除贪欲,舍离,由此得到解脱,无有任何执着。
前两谛是苦和苦因,第三圣谛是找到原因从因上下手灭“贪”,因灭故果灭,苦的问题自然解决,灭也是佛法修习终极目标——涅槃,是以彻底消除“贪”而实现。但是,贪是一种看不见的长养的内在强大动能,不是说灭就能灭得了的,它以前后相续、不断生灭、没完没了地顽固存在,只有通过八正道精进修持,才能彻底灭贪,由此而引出第四谛——道谛。
何谓正见?知苦,知苦生起的原因,知从因上灭苦,知灭苦的八正道。
何谓正思惟?决心离绝欲乐,决心不对任何人起怨恨心,决心不伤任何生灵。
何谓正语?不打妄语,不背地诽谤,不恶声相向,不轻率戏语。
何谓正业?戒杀生,戒不与取,戒邪淫。
何谓正命?圣弟子弃舍不正当职业,以正当职业谋生。
何谓正精进?彼立志、努力、奋发、精进、任持此心,令一切邪恶不善之法不得生起;彼立志、努力、奋发、精进、任持此心,令已生邪恶不善之法皆得丢弃;彼立志、努力、奋发、精进、任持此心,令尚未生起优良品德得以生起;彼立志、努力、奋发、精进、任持此心,令已生优良品德常保常存,维持成长,增进发展,达于圆满成就。
何谓正念?于日常生活中,于身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除淫欲、灭苦恼。于受应常注意观察,了了分明,忆念不忘,除淫欲、灭苦恼。于心应常注意观察,了了分明,忆念不忘,除淫欲、灭苦恼。于法应常注意观察,了了分明,忆念不忘,除淫欲、灭苦恼。即从身、受、心、法四方面,了了分明禅观色身。
何谓正定?彼于日常生活中,已离欲求,已离恶习,犹有寻思、观察入住初禅。初禅中从舍离生,而有喜乐。止理性,观察,犹有喜乐,入住二禅。二禅之中,内心清净,思想集中,喜乐渐淡,趋于冷静,忆念不忘,了了分明,身内只余快乐感受,于此境界,高人述之为冷静,忆念不忘,快乐生活,彼入住三禅。去快乐,弃苦受,先前一切苦欣皆已消失,入住无苦无乐之四禅,四禅之中只余行舍净化的念支。
这就是导致苦灭的道路和方法,也即佛一开始说的中道,只有在自身全面落实好八正道,才能使苦终止。
简言之,四圣谛第一谛是呈现“苦”的事实;第二谛是苦的缘起之因;第三谛是苦的寂灭;第四谛是苦的寂灭修行之道——八正道。
佛继续阐述四圣谛法的发现及发现后如何反复检验、确定其正确。
1·此是苦谛
诸比丘,我对闻所未闻之法生起眼,识,智,悟,光。
对苦谛这一法的发现是通过圣慧眼去看(禅观工具宿命明,天眼明),认识到世间八苦、生死流转的事实;对这些客观存在事实用智慧辨别、判定(漏尽明);从中生起明觉,见光明。即对苦从三方面反复检验:1)此是苦我应知;2)此是苦我已知;3)对此明觉、光明确定正确。
诸比丘,我对闻所未闻之法生起眼,识,智,悟,光。此是苦之因,我已断。
诸比丘,我对闻所未闻之法生起眼,识,智,悟,光。
对集谛也是通过圣慧眼去看;用智慧辨别、判定;从中生明觉,见光明。即对集从三方面反复检验:
1)此是苦的缘起之因我应断;
诸比丘,我对闻所未闻之法生起眼,识,智,悟,光。
对灭谛也是通过圣慧眼去看;用智慧辨别、判定;从中生明觉,见光明。即对灭从三方面反复检验:1)此是灭我应证;2)此是灭我已证;3)对此明觉、光明确定正确。
诸比丘,我对闻所未闻之法生起眼,识,智,悟,光。
对道谛也是通过圣慧眼去看;用智慧辨别、判定;从中生明觉,见光明。即对道从三方面反复检验:1)此是道我应修;2)此是道我已修;3)对此明觉、光明确定正确。
这是佛对自己新发现的未曾有法秉持严谨负责态度,将每一谛都从三方面进行反复考察、检验,审查真实无漏后,确定正确。
佛通过三转十二行的方式严格审查四圣谛绝对真实如理智慧之后,才向此大千世界宣称自己已证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
圆满,即十分完备周全,无一丝一毫缺漏;
无上,即超越一切世间有漏法,没有比它更高更上的;
正,即中正,不偏不斜,合于自然法则;
等,即戥子,一种称金银的称,喻法的均衡、公平;
觉,即醒了,觉悟;
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即:十分完备、周全的,超越一切世间有漏的、至高无上的,中正的合于自然法则的公平均衡的——觉悟法。
我生起知见和智观,得不退转的解脱。这是我最后一生,今后更无他生。这句是说觉悟四圣谛法后的结果——不生、非缘起、无造作、无为之境实有,也即后来所有证觉弟子们常说的那句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已办,不受后有知如真”。大白话即:已断生死轮回,不会再有五蕴之聚,此为最后生,更无他生。
五比丘都是修行有素者,只差最后一层纸被捅破,听完佛说此经,桥陈如尊者即证道果(初果阿罗汉),其余四位在佛的继续教导下(见汉文《杂阿含经》卷第十五·三八~三九八经·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也都陆续觉悟。
此经特殊性在于:佛独自发现并觉悟四圣谛法,四圣谛是此前未曾有法;佛第一次向弟子们宣讲这闻所未闻四圣谛法;弟子们第一次听到这闻所未闻四圣谛法而觉悟。这是佛法开天辟地大事,标志正法之轮启动,从此佛、法、僧三宝俱现此地球。
《转法轮经》的经名有二层意思:其一,启动正法,佛法是此前这个地球上闻所未闻之法,是由释迦牟尼佛发现觉悟后在鹿养苑对五比丘首次宣讲这一未曾有法;其二,破除恶法,佛传法如同辗转战车,对当时印度盛行的96外道法进行破斥,势如破竹。故此而称转法轮。
二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各种外道法依旧盛行,如李洪志的邪教,就是盗用释迦牟尼佛名誉、盗用佛教词汇,拉大旗作虎皮地欺骗信众推行自己的邪教恶法,使无辜信众误入歧途,广大信众只有了解佛法基本知识,知道佛如何独自觉悟了法;知佛法核心四圣谛法;知佛第一次传法地点、听众……;只有这样才能擦亮眼睛明辩正邪,不被邪教所呼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