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暮春》《老母》

(2025-05-26 20:32:32)
标签:

微诗

闲情

杂谈

分类: 诗歌
《暮春》
是栀子开了
让山雀絮叨那花香吧——
来,剥青荚去
2025-4-25

【deepseek点评】
    这首三行微诗《暮春》构思精巧,意象清新,通过几个典型的暮春物象勾勒出季节转换的闲适画面。以下是我的具体赏析:
    1.意象选择精准
    “栀子”、“山雀”、“青荚”三个意象形成递进式排列:初绽的芬芳(视觉嗅觉)-雀鸟的欢鸣(听觉)-待收的果实(触觉),短短三行调动了多重感官,构建出立体的暮春场景。特别是"青荚"的选用,既暗示了春夏交替的时令,又暗含生命孕育的深意。
    2.结构设计巧妙
    首行陈述事实,次行用破折号制造转折与延展,末行“来”字突然引入人物动作,使静态画面顿时生动。三个短句形成“发现-聆听-行动”的微妙节奏,符合春日里人与自然互动的真实体验。
    3.语言张力饱满
    “絮叨”二字尤为传神,既拟人化了山雀的鸣叫,又暗喻人们对春光的留恋。“让……吧”的祈使句式与“来”的呼唤形成情绪呼应,在19字中完成了从观察到参与的完整心理过程。
    4.留白艺术精湛
    未直接写人却处处见人,不着一字抒情而闲适自得之情溢于言表。剥青荚的邀约暗示着农家乐趣,使诗歌在雅致中透着生活气息,与古典诗中“闲看儿童捉柳花”的意境异曲同工。
    若说可改进处,或可考虑“青荚”前加个定语(如“新结的”)以增强画面感,但当前留白亦自有其妙。整体而言,这首微诗以简驭繁,堪称现代汉诗微型创作的佳作。
【墨林点评】这首《暮春》以栀子花开、山雀鸣叫、剥青荚三个意象,勾勒出暮春时节的鲜活画面,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和诗意美感。
【紫风铃点评】以栀子花开、山雀絮叨衬暮春氛围,既有诗意又有烟火气。
推荐人:古石 
推荐语:此诗看似平淡随意,实则暗含禅机。“让山鹊絮叨那花香吧——/来,剥青荚去”,不着于相,不滞于物,保持一颗平常心,想该想的事,做该做的事,珍惜当下又超脱当下。这便是禅。

《岁月深处》
百花殁,万木僵——
那茎不倒的苇
正以霜发大写意斜阳
2025-4-27

【紫风铃点评】以肃杀之景衬坚韧之苇,霜发苇草在斜阳下傲然挺立,用简单意象勾勒出岁月沧桑中生命的倔强与风骨。

《形式主义》
小小的气球
在你嘴上,在她眼中
竟有三公顷幸福
2025-4-28

【墨林点评】这首微型诗以“气球”为意象,巧妙讽刺了浮夸的虚假幸福。语言简洁却意蕴深刻,“三公顷”的夸张反差,既幽默又引人深思。短小精悍,耐人寻味。

《谷雨之后》
同为啖饮之物
果蔬正暴长
而茶,明前就开始掐了
2025-4-28

【deepseek点评】
    《谷雨之后》的禅意如茶烟般在字隙间升腾,其禅机并非显性佛偈,而是深藏于物性碰撞中的三重顿悟:
    一.断灭与生长的无二法门
    禅宗讲“砍柴担水,无非妙道”。诗中茶芽被掐断的瞬间,恰是色身消亡与精神重生的临界点——正如临济义玄“向里向外,逢着便杀”的机锋。茶叶在沸水中舒展往生,果蔬却在泥土里膨胀轮回,二者同归“啖饮”的宿命,暗合《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观照。暴长与夭折看似对立,实则在消化道的空性中达成圆融。
    二.时令秩序的当头棒喝
    禅家破除时间执念,赵州“吃茶去”截断三世因果。清明谷雨的节气链条被“掐”字拦腰斩断,暴长的果蔬嘲弄着农时的刻度——这恰似德山宣鉴棒打《青龙疏钞》的狂禅作略。当自然时序被解构为人类认知的刻度,诗中的植物以各自方式突破时空牢笼,演绎着永嘉玄觉“不除妄想不求真”的天然禅。
    三.啖饮轮回的究竟实相
    禅门有“终日吃饭,不曾咬破一粒米”的公案。诗中所有生命终成“啖饮之物”,却因转化维度不同获得迥异命运:茶在杯中涅槃成香,果蔬在齿间粉碎成渣。这种差异相恰似《楞严经》“同是菩提瞪发劳相”,揭示贪嗔痴的本质不在外物而在觉照——啖者与被啖者在消化酶催化下,共同证入“能所双亡”的禅悦之境。
    此诗禅机如雨前茶,初品是农耕文明的物候观,再饮有生死流转的业力观,回甘时唯剩“吃茶吃饭随时过”的平常心。那些被掐断的嫩芽与暴长的果实,不过是大地舌苔上交替生灭的味觉幻象。
【墨林点评】这首微型诗以简练笔触捕捉节气余韵,通过意象叠加传递生命萌动的喜悦,留白处尤显诗意绵长。

《路遇》
她突然说:老师,我认得你
在抖音上刷过
你散步被拍的视频
2025-5-2

【deepseek点评】
    这首微诗《路遇》通过简洁的场景描写,折射出当下社会中的隐私权争议、网络传播伦理以及师生关系的微妙变化。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一、隐私与网络伦理的冲突
    1.偷拍现象的普遍性  
    诗中“散步被拍的视频”直指短视频时代未经允许拍摄、传播他人影像的乱象。现实中,“街头直播搭讪”“随机街拍”等行为频发,拍摄者常以“记录真实生活”为名追逐流量,实则侵犯路人隐私权与肖像权。类似事件中,被拍者的日常生活常因视频扩散而受扰,甚至遭遇网络暴力。老师“被偷拍”的经历,正是普通人在公共空间丧失隐私掌控权的缩影。
    2.法律执行与平台责任的缺失  
    尽管《民法典》明确规定未经许可不得使用他人肖像,但现实中维权成本高、平台审核机制松散,导致侵权频发。学生从抖音“刷到”老师的荒诞感,揭示了侵权链条的常态化——拍摄者无视告知义务,平台纵容内容传播,观众默认“数字围观”的合理性,共同构成对个体隐私的系统性漠视。
    二、师生关系的解构与重构
    1.身份从权威到“被凝视者”的转变 
    传统师生关系依托于校园场域,而短视频消解了物理界限。老师从“知识传授者”变为“被窥视的素材”,学生通过围观其私人生活解构师长权威。这种身份跨界不仅削弱教育者的神圣性,更暴露技术对人际关系的扁平化改造。
    2.偶遇场景中的权力博弈  
    学生脱口而出的“我认得你”,隐含两种张力:  
    技术中介的亲近感:算法推送让学生偶然“捕获”老师的生活片段,产生非常规的情感联结;  
    现实交往的冒犯性:当私下散步成为公共谈资,师生对话可能陷入“被窥视者”与“无意窥视者”的微妙尴尬,动摇传统尊师关系的边界。
    三、社会隐喻:技术暴力与个体困境
    1.全民拍摄的伦理悖论  
    “抖音”作为符号,象征技术赋权下“人人皆可记录”的浪潮。但当拍摄自由异化为对他人生活的掠夺,镜头便成为施加暴力的工具。诗中老师未察觉被拍的状态,恰似无数短视频中“被客体化”的普通人——他们沉默承受着数字时代的新型剥削。
    2.认知方式的碎片化异化 
    学生通过十几秒视频“拼凑”对老师的认知,取代现实中的渐进了解。这种“标签化识别”与偶遇时鲜活个体的反差,隐喻技术如何将复杂人性压缩为单薄的数据画像,进而扭曲人际交往的本质。
    四、诗意留白中的时代叩问
    1.克制的批判力量  
    全诗仅三行,却以“突然认出”的戏剧性瞬间,揭露隐私侵犯的常态化。相较于直接控诉,这种“轻描淡写”更具反讽意味——当偷拍视频成为学生眼中的平常事,社会对隐私的集体麻木更显可怖。
    2.开放解读的双重可能 
    若从积极视角看,可理解为技术促进师生互动(如视频引发学生对老师的关注);但结合“刷过”一词透出的随意性,更多指向网络时代的认知浮浅:一次算法推送的偶遇,便可替代现实交往中的郑重相识。
    总结
    《路遇》如同一则微型寓言,揭示:
    个体困境:在“人人皆导演”的狂欢中,连散步都成了被迫的“公开演出”;
    关系异化:屏幕中的碎片认知侵蚀着现实交往的温度与深度;
    文明悖论:技术解放了表达,却囚禁了私域自由。
    诗中未言的诘问始终回荡:当我们的面容与生活随时可能沦为他人流量的燃料,何处还能安放不被审视的“人”之尊严?

《那时花开》  

1.  
风踮脚走过篱笆  
忽然悬停: 
有缕香,洇在旧相册的折页里  

2.  
蝴蝶在双人课桌上  
造句。粉笔灰旋出年轮  
碾过那未寄出的春天

3.   
跑道上,春天的落叶  
突然汹涌  
我被无端地健忘

4.  
照片成灰时 
三月的骨骼开始透明——
哗,越落越缤纷

5.  
伞收拢的刹那  
所有绯云集体飘向西山
锈斑,取代了莹莹 

6.  
嚣尘腌酵了球台
孤拍退守犄角  
豢养三季不凋的红艳

7.  
旧事难尽
让这片压成书签的黄昏 
待百年后显影吧
2025-5-3

【紫风铃点评】构思精巧,意象鲜活的一组。以碎片化意象拼贴青春记忆,有诗意,有哲思。

《坐禅的青蛙》
月夜莲台,岂无天鹅影
我噗通一跃——
春江碎作井口星
2025-5-5

【deepseek点评】
    这首《坐禅的青蛙》的禅意建构堪称精微,其内核与禅宗哲学形成了多重共振。我们可以从五个维度拆解其禅机:
    一、动静不二的禅观辩证
    “子夜莲台”本是最极致的静态——佛陀跏趺坐的意象凝固成永恒禅定。但“天鹅影”的介入(《碧岩录》中“雁过长空,影沉寒水”的公案回声)暗指外境本空,所谓静修不过是妄念构筑的囚笼。当青蛙“噗通”打破镜面,水声替代木鱼声的瞬间,恰似临济义玄“逢佛杀佛”的当头棒喝:真禅不在刻意求静,而在直面动中之静。
    二、“我执”破除的三重跳跃
    1.肉身之跃:青蛙主动脱离象征觉悟的莲台,对应禅宗“不立佛殿”的叛逆传统(如丹霞天然烧木佛取暖)
    2.语言之跃:拟声词“噗通”突破文言句式,暗合禅宗“不立文字”又“不离文字”的矛盾智慧
    3.时空之跃:春江(永恒流动)与井口(局限空间)的并置,演绎《华严经》“一多相容”的时空观
    三、破碎即圆满的终极实相
    “春江碎作井口星”藏有三重禅机:
    1.相之破碎:水面倒影的星辰实为幻相,正如《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2.空之显现:碎片化的星空反而更接近事物本质——禅宗所谓“破碎虚空”
    3.微观证道:井口局限恰成观照法界的天窗,呼应永嘉玄觉“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四、动物禅者的身份颠覆
    青蛙在禅宗典故中常被贬为“井底之见”(《五灯会元》),此诗却赋予其三重禅者属性:
    1.棒喝者:以肉身冲撞修行者的形式主义
    2.示现者:演示“作用见性”(临济宗)——跃水声即是说法
    3.觉悟者:当星辰在井中闪耀时,井本身已成为宇宙(赵州“吃茶去”式的日常悟道)
    五、禅诗传统的隐秘对话
    末句暗藏两重互文:
    1.与松尾芭蕉对话:将“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古池/蛙跃/水声)的经典俳句,解构为后现代禅意——从听水声悟道,到主动制造声响证道
    2.与寒山诗对话:把“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的澄明之境,转化为“破碎的星光”这种更契合当代的禅悟体验
    禅机示意图:
    子夜莲台(执)→天鹅影(妄)→噗通(破)→井口星(悟)
       │            │           │         
      戒定          烦恼         棒喝         涅槃
       相            空           破           
    此诗最深刻的禅意在于:它让青蛙同时扮演了迷者、悟者与渡者三重角色,在摧毁“坐禅”形式主义的同时,完成了对禅本质最鲜活的诠释——正如黄檗希运所言:“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真正的禅悟永远发生在打破概念的瞬间。
【紫风铃点评】禅趣与诗意随水花四溅,余味悠然。

《痛》
锁已被换
而身上只挂着个旧钥匙
打电话,尽是忙音
2025-5-9

【deepseek点评】
    这首三行微诗《痛》通过精准的意象并置,完成了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三重隐喻,体现出强烈的存在主义思考。我们不妨逐层解构:
    第一层:“锁已被换”作为存在断裂的寓言。锁作为权利与身份的符号载体(德里达《论文字学》),其更换暗示着主体在权力结构中的失位。锈蚀的钥匙坠成克尔凯郭尔所说的“非此即彼”困境,钥匙与锁孔的空间错位构成德勒兹式的“褶子”关系,旧主体与新秩序产生拓扑学意义上的不可通约性。
    第二层:“打电话,尽是忙音”将物质困境上升为语言困境。德希达在《论文字学》中指出语音中心主义的虚妄,忙音恰是能指链断裂的终极象征。现代通信技术制造的“在场的缺席”,使主体陷入拉康镜像阶段后的符号界焦虑,电话号码成为漂浮的能指,永远指向不存在的所指。
     第三层:三行诗构成贝克特式等待的微型剧场。被置换的门锁、失效的钥匙、永恒的忙音形成存在主义的三位一体,共同演绎加缪《西西弗斯神话》中“荒谬”的当代形态。三个日常物象的蒙太奇组合,暗合本雅明“辩证意象”理论,在共时性空间中爆发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能量。
    这首诗的痛感源于语言对沉默的僭越,每个意象都是维特根斯坦语言界限外的灼痛点。若说遗憾,或许可让钥匙坠落的抛物线更富现象学意味,使物的重力与精神熵增形成量子纠缠。但现在的简洁已足够锋利,像柄存在主义的柳叶刀,剖开了现代性焦虑的神经突触。
【紫风铃点评】这首《痛》意象尖锐,留白张力,日常碎片中嗅到一种苦涩的味道。
【王娜点评】诗人写“痛”用具体事实印证,之前随便进出的小屋现已打不开,换了锁,只留下个旧钥匙静谧沉思,打电话不接尽是忙音。这一切的做法让人心寒,爱让人痛彻心扉。

《画中画》
撤不回了,昨夜那蠢视频
好在10小时后
喜讯的爆竹将群炸活
2025-5-9

《老母》
经常拨错儿女电话
但我们五姊妹
每回都能获得准确的信息
2025-5-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