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一场汇率战争
(2010-11-18 18:03:47)
标签:
杂谈 |
编译
金融危机已逾三年,人们或许以为大萧条重演的可能性已经被排除,但现在它们又回来了,而且来势比以往更加凶猛。这次的担忧是,货币战争导致贸易壁垒及相应的报复措施,从而重蹈上世纪30年代国际贸易体系破裂的覆辙。
事实上,在上世纪30年代,提高关税、收紧进口限额的并非那些衰退最严重、失业率最高的国家。对比各国情况来看,保护主义的发展程度与产出骤减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并无关系,与失业率的高低和趋势也没有联系。
为什么在上世纪30年代遭受更大冲击的国家反而更不愿采取保护措施,来避免本国工业不受外国竞争者的冲击?答案很简单。大萧条的到来伴随着需求暴跌,进而导致进口量急剧减少。因此,进口对经济的渗透程度实际上也大幅下降,每个国家都是如此。生产者固然遇到了困难,但来自进口的竞争却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
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如此:当危机在2008年至2009年蔓延至全世界时,进口下降的速度大于产出。随着贸易萎缩,对进口敏感的部门的外来竞争压力也大为减弱。因此,贸易保护的作用有限。据世界银行估计,在这次危机中,只有2%的贸易额下跌与保护主义抬头有关。而上世纪30年代,这一比例大约为50%。
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别?
答案就在于汇率摩擦。上世纪30年代末,提高关税、收紧进口限额最甚的,正是那些汇率管理能力最差的国家,即采取金本位的国家。1931年,当英国和另外二十多个国家中止黄金汇兑、允许本币贬值后,那些仍坚持金本位的国家陷入了通缩陷阱。为了竭力保卫本国经济,这些国家采取了保护主义措施,加征“汇率倾销”关税,并推行进口限额,以抵消本币不断高估致使竞争力下降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今天,美国就相当于上世纪30年代坚持金本位的国家。它无法单边调整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就业增长的情况一直令人失望,对通缩的担忧也始终没有驱散。由于缺乏其它解决这些问题的工具,保护主义的压力日渐增强。
那么,应该如何处理这种局面,才不致陷入以邻为壑的报复性贬值混战中?在上世纪30年代的通缩潮中,减轻保护主义压力最重要的方法是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推高价格水平、刺激经济复苏。这一招在今天依然重要。只要通缩的恐慌平息,产出和就业出现更强劲的增长,采取保护主义措施的压力就会消散。
因此,罪魁祸首并非中国,而是美联储董事会。后者一直不肯充分动用手中的政策工具去克服通缩、刺激就业增长。如果美联储这样做,国会寻找替罪羊(在汇率问题上是中国)为就业不振开脱的压力就能减轻。美联储应该向日本央行学习,采取它目前的做法。
当然,由于人民币紧盯美元,美联储若采取再通胀措施实际上不仅会刺激美国,还会刺激中国,但美联储有能力处理好这一点。中国的经济规模仍只有美国的一小部分,美联储扩大资产负债表的能力实际上是无限的。
结果或许会令中国不满,其通胀率已经令其不安。但幸运的是,中国政府对这个问题早有准备:没错,那就是让人民币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