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涨价的真实原因
(2010-11-18 17:46:49)
标签:
杂谈 |
文
今年以来,美国、俄罗斯、巴西等国家相继出现的灾害性天气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粮食产量,导致国际市场的玉米、水稻、小麦等大宗粮价出现不同程度上涨。中国主要农产品价格会不会由此引发波动?会否加大国内通胀压力?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张照新副研究员近日就此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Q:美国农业部报告大幅下调了今年美国玉米产量预估值,导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期价创两年多新高,这会不会引发中国玉米期货价格的刺激性上涨?
A:随着中国和国际市场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动肯定对国内市场有影响,但具体到玉米这个产品,影响相对要小一点。一方面是国家对玉米实行进口配额管理,配额以外的玉米进口难度很大,而且这些年我国进口的玉米数量很小,主要以出口为主,所以国际玉米价格大涨的时候对国内影响不大;另一方面,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是分割的,比如今年初国内玉米价格不断上涨,但国际玉米价格却在下跌。从短期看,这两个市场没有很强的联动性,但从长期来看是有影响的。尽管玉米国内外市场是分割的,但油脂油料基本上是一个统一的市场,国际上大豆油脂油料和玉米有替代关系,所以玉米价格的上涨肯定对大豆价格产生影响。
Q:在巴西大豆种植带发生的旱情,令全球大豆供应前景持续紧俏,大豆上涨是短期行为还是中长期趋势?
A:从大豆的供求角度看,2009-2010年度,国际大豆是严重供大于求,世界总产量约2.6亿吨,需求量约2.5亿吨,库存量六七千万吨,2010-2011年度国际大豆产量比上一年度要减产,但还是大于需求量,再加上上一年结转的库存整体是供大于求,所以从供求面来看,大豆不存在大涨的理由,但如果货币贬值,美元贬值,加上能源价格上涨,那也有可能上扬。
现在的大豆价格处于中间的价位,2004年以前大豆价格波动区间基本上在500到1000美分,一吨的价格是一百八九十美元到370美元左右,现在波动的价格基本上涨到800到1500美分,随着货币贬值波动区间都上溢了,因为物化成本、劳动力成本都在上涨,现在大概在一千一二的价位,属于中间偏上一点,我觉得突破一千六七的可能性比较小,除非遇到大的自然灾害。
资本会利用一切机会把大豆放大,本来供求关系会有影响,可影响因素没有那么大,但是在资本的推动下它会迅速放大。比如2003年国际市场大豆明显是供大于求,价格却不断地往上涨,当时资本炒的是生物能源,其实那时生物质柴油比例占得很小,但资本市场就是看中了这个概念,不停地往上推,推到2004年5月推不动了,大豆猛地一增产,价格一下从1000美分掉到五六百美分,拦腰斩了。包括2008年,能源价格抬得那么高,大豆价格涨得接近1600美分,然后跌到800多美分。很多时候你看到供求关系没有那么大的变化,但是它的价格就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就是因为宏观经济,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投机者在里面推波助澜,因为对资本市场来讲,没有波动就没有机会。
Q:俄罗斯政府近日宣布暂停小麦出口,立即引发国际市场上小麦期货价格的暴涨,中国将2011
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同比提高6%-8%,国内小麦期货价格是否还会出现大幅上扬的可能?
A:水稻、玉米和小麦这三种产品都是有进口配额管理的,小麦的配额在900万吨左右,即使配额量全部进口,其实对国内的影响也很小。配额以外的小麦进口难度大,关税基本都在百分之五六十以上,不可能在国内市场有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小麦实际上是分成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市场的短期波动对国内市场应该有影响,但是影响特别小。长期波动影响是通过其他产品的替代关系来形成的,再就是受国内政策影响比较大。水稻、玉米、小麦是国内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小麦都有最低收购价,国家既不允许它跌,但也不允许它涨太高,因为涨得太高以后,会对其他农产品价格带来一定的影响,就是一个比价关系。三种粮食作物价格中,国家对玉米价格的容忍度相对大一点,水稻和小麦的政策容忍度是比较低的,因为涉及到国计民生。
2006年以来,国家一直在抬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一方面,国家希望稳步上涨,因为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因素存在。另一方面,从2006年国家采取最低收购价以来,国内小麦的供求关系一直是供大于求的。从消费的角度看,现在居民吃大米的多,小麦的需求量呈现稳中有点下降的趋势。这几年,由于国家对小麦实行了最低收购价,小麦的收益在黄淮海平原还比较好,小麦的产量一直稳步增加,今年因为受灾减产了一点,但总体上是供大于求。小麦、玉米、水稻这三者之中,小麦的供求关系是最宽松的,小麦用途以食用为主,不像玉米除了做饲料,还可以做燃料、加工淀粉,需求量弹性比较大,小麦供需弹性比较小,而且国家库存也掌握了大量的小麦,所以小麦价格大涨是不可能的。
Q:外资进入产粮大省江西高价收购水稻,外资抢粮的意图何在?对国内粮食市场及安全会否造成不利影响?
A:
水稻是我们国家供求关系相对最为紧张的粮食品种,因为水稻涉及到水。原来南方很多水田,如今随着城市化建设,水田种植面积在减少,所以现在很大的产量都集中在东北,东北水稻的种植规模大为扩充,而且北方粳稻需求量好,形成了北粮南运。
目前国内水稻总的年供应量大概1.8亿吨或1.9亿吨稻谷,折成大米是1.3亿或1.4亿吨,其中原有国家粮食企业占的比重很大,外资企业总体量很小,所谓抢粮,我觉得是炒作。国企收购水稻是一块一毛三,外资企业收购到一块一毛九或者一块二,就认为是抢粮,国有粮食企业按照国家的最低粮食价格去收,外资在此基础上涨百分之二三、百分之四五是正常的。
我到东北去看到,不光外资企业,国内企业也在抢粮,大家都抢比较好的品种。比如普通水稻价格大概在一块二,黑龙江五常稻谷的定购价是两块四,还有更高的。有的地区水稻质量、品种比较好一点,但就集中在一两个品种好,不是所有的品种都如此,所以抢粮外资企业比例应该比较小,不会形成一个大趋势,而且现在整体外资粮企占的比例很小。
Q:您认为大宗粮价上涨会持续多久?是否会加大中国的通胀压力?
A:短期内粮价基本上不会持续性上涨,对水稻、玉米、小麦三大品种的价格,国家调控政策相对完善,都在国家调控允许的正常范围内,不会在一年内连续上涨,每年可能上涨一点,一方面适应CPI走高、劳动力成本走高的趋势,同时农民收入也要增加,刺激农业生产,温和上涨也不会对城乡消费者带来过大的压力。
我们最近刚做了农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课题研究,CPI本身包括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价格上涨,CPI肯定会走高,但是到底是通胀引起了农产品价格上涨,还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了通胀?
从长期消费角度看,实际上是通胀引起了农产品价格上涨,货币流通性过剩,通货膨胀预期增强,生产成本的增加才是推动农产品价格和其他产品价格走高的根本原因。所以两者是一种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不能单纯说农产品价格会影响到通胀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