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瑞康 买期酒换酒喝的那个人
(2010-08-10 15:43:03)
标签:
杂谈 |
裘瑞康 买期酒换酒喝的那个人
文
裘瑞康是个香港人,这倒让本次采访有了些额外的新意。
作为中粮集团洋酒部的负责人,可以想见裘瑞康和酒的渊源一定不浅,但当记者听说他的葡萄酒生涯长达20多年时,还是对他的外貌有了惊异之感:应该年过40的他,看上去却像个80后。我想这其中葡萄酒功不可没,因为有“红葡萄酒灵魂”美誉的单宁的抗氧化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要不红葡萄酒也不会名列美国《时代》周刊2001年评出的“现代人10大健康食品”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年轻的裘瑞康在香港几大著名酒店的餐厅工作,明华、半岛、君悦、香格里拉,从最初的服务生到后来的餐厅经理,14个冬夏顺延而过。
裘瑞康最初和葡萄酒的亲密接触,却是在1988年。那时他在香港一家顶级法餐厅。法餐厅为让员工服务更出色,开始对他们进行最初的葡萄酒培训,一个重要的节目就是餐厅主管每天都会把客人没喝完的葡萄酒拿来给大家品尝。裘瑞康说,虽然当时喝的都是很好的葡萄酒,但刚开始他对葡萄酒却并没有太多感觉。然而量的积累终于带来质的飞跃,现在颇为海量的裘瑞康,“在喝了很多很贵的酒后,对葡萄酒产生了很大兴趣。”香港较内地更早地开始了对葡萄酒文化的追逐和体验,这让身在高端餐饮业的裘瑞康,敏感地意识到“应该学更多一点”。
关于晋升为一名葡萄酒专业人士所必须跨越的门槛,国内著名葡萄酒专栏写手同时也是葡萄酒专家的Frankie的表述几乎让人绝望:“你必须知道有关葡萄酒的全部:既要会品尝葡萄酒,描述它们的味道和香气,又须对葡萄种植与酿造了然于胸;全世界各个地区有什么样的葡萄酒当然需要知道,最好能够再知道几个各地名酒的名字;最终还得了解葡萄酒如何走向市场,如何进行销售。如果什么人自诩对所有这些都了然于胸,那么他可以挑战一下英国葡萄酒教育机构WineandSpiritEducationTr
裘瑞康从1991年正式开始学习葡萄酒。那时,即便是在时尚圣殿的香港,学的人也不是太多,但法国葡萄酒协会开办的课程却比比皆是,裘瑞康便和一拨对葡萄酒有兴趣的服务生同事一起报名参加了。他很轻描淡写地描述了他的这段学习生活,“当时香港有许多著名的品酒师,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东西,也因为我在大酒店的餐厅工作,有机会品尝到许多很好很珍贵的葡萄酒,所以我是一边学一边喝一边看书,在香港也考了许多证书。”
裘瑞康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品酒师,并在后来跻身为香港品酒师协会5大核心成员。“我在香港品酒还是很有名的,代表他们去西班牙参加过品酒活动。”在成为品酒师很长一段时间后,裘瑞康被提升为餐厅经理,这期间他的品酒师身份依旧保持着。
当《我的1997》唱遍华语乐坛,裘瑞康也从香港飞到了北京。1998年,香格里拉酒店把他送到了北京的中国大饭店,成为一直以浪漫优雅新派西餐而闻名的阿里雅(Aria)餐厅的经理,“那是我第一次当经理,阿里雅也是我搭班建设的”。
但是,在阿里雅的华丽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裘瑞康依然惦念着芬芳而缤纷的葡萄酒世界。之后,他去了香港在北京的一家葡萄酒公司。后来又跳槽到轩尼诗,帮公司打理香槟和葡萄酒业务。2007年,裘瑞康进入中粮集团,从事包括葡萄酒在内的洋酒的进口和销售,继续自己的葡萄酒旅程。
“葡萄酒是个很人性化的东西,从葡萄的种植到葡萄酒的酿造,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酒庄,都不一样。”裘瑞康每年都会参加很多和葡萄酒有关的活动,记者让他讲一两个难忘的故事,他说,其实活动都差不多,有的可能节目丰富些而已。在这些活动中,让他最难忘的不是那些主办方预设的节目,而是那些毫无预料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由葡萄酒引领的真性情。“有次一个朋友喝完酒,当面骂他老板,把平时积压的怨气都发泄出来了。他的老板也不跟他计较,一笑了之,大家都处于一种很放松的状态。”
裘瑞康每年都会抽时间去拜会世界各国的葡萄园和酒庄,他笑称他所有的旅游都是葡萄酒之旅,在裘瑞康拜会的葡萄园和酒庄中,最多是法国的,意大利、西班牙的也不少,但印象最深刻的却是阿根廷的。“阿根廷的空气非常好,人也很好,环境也非常好。”人烟稀少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让裘瑞康印象不佳,理由是在那儿几乎没有夜生活,“现在中国一般城市晚上十一二点都是很热闹的,在他们那里九点就很晚了,当然像墨尔本、悉尼这样的大城市是没问题的,但葡萄园一般都在比较偏僻的地方,晚上9点后就很安静了,想要喝酒聊天吃夜宵,在那儿是找不到地方的。”
葡萄酒在某种意义上是文化的代偿品,每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不一样,葡萄酒的风格品种迥异。“就历史来说,法国的那些古堡酒庄至少有200年,感觉也很不一样。但在法国波尔多地区,我喜欢右岸更多一点,右岸的酒口感更柔和一点,它的Merlot更多,左岸则酒质更丰富一点。”裘瑞康说,左岸的好几个酒庄都让他非常心仪:“白马酒庄、柏翠酒庄,都非常有名,我喝过它们很多不同年份的酒,都物有所值。”
新世界的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也有许多裘瑞康喜欢的酒庄,“西澳大利亚的马各瑞法(音)的一些酒庄口感非常悠远,白酒也很不错。还有智利、新西兰也有许多不错的酒庄。有一款酒叫Cloady
Bay,中文名字叫“云湖”,1993年左右进入亚洲市场,价钱不贵,口感很好。现在这款酒很有知名度了,价格也一路攀升,由原来的不到100元卖到300多元了。”
虽然著名酒庄追捧的人多,但裘瑞康认为,对于酒庄的评价,有时也搀杂着个人的喜好,“其实很多酒庄做酒都非常用心,当然也有许多很商业化的酒,比较大众化。”而具体到喝葡萄酒的个人,喝葡萄酒的经历往往决定了他的追求。
在葡萄酒文化日渐普及的中国,裘瑞康经常会遇见对葡萄酒有兴趣或想学葡萄酒的人,他们会问同一个问题:到底哪一款葡萄酒适合中国人?裘瑞康说,这几乎是一个没法回答的问题,“比如一个人刚学葡萄酒,就应该介绍给他口感丰富点的葡萄酒;而有一定经历的人,应该介绍给他口味清淡点的。”而且,裘瑞康认为,在向别人推荐一款酒时,了解享用者的背景相当重要,“比如一个南方人,你给他介绍一款口味很重的酒,他肯定不喜欢。所以分析不同背景、不同环境,不同菜肴,才能确定这个人喜欢什么样的葡萄酒,也才更容易去把握和推荐葡萄酒。”
有一件事让他啼笑皆非,中国人普遍认为外国人很懂葡萄酒,“我和很多朋友聊天,许多人都认为老外肯定很懂酒,因为他们喝得多。我跟他们开玩笑说,老外肯定没有我懂酒,因为我喝得更多。其实老外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懂酒,这就像中国人天天喝茶,但真正懂茶的又有多少呢?老外常喝的葡萄酒就那么几种,呵呵,要说懂也就懂那么几种。”
裘瑞康通常的量是每天一瓶,“一般是下班后晚饭时开始喝,和朋友在一块儿喝,我也会保证喝到一瓶,一个人在家,我也会打开酒柜,挑选一瓶想喝的酒。”
喝了那么多年,裘瑞康的品位和口味都有了很大变化,“现在我喜欢的是法国勃艮第的黑皮诺。很多人喝到一定程度有一定经历后,都会喜欢黑皮诺。”
裘瑞康说,现在很多人只要一说葡萄酒便是波尔多,但其实波尔多对于葡萄酒来说,只是个入门的平台
。Frankie曾解释过波尔多酒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对于波尔多酒来说,你不需要懂多少,就可以看起来像个专家。波尔多有着简单明了的分级制度,整个波尔多不过200来家列级酒庄,最复杂的地区也不过5个等级,需要全部记住吗?当然不,被称作一等酒庄的不超过10家,你只要能够说出其中1-2家的名称,听起来就有些专家的味道了。”
“当你喝了很多名贵的酒、有年份的酒后,你会发现天外有天,这就是勃艮第。当然我们要强调的是那些年份很好的酒。但是我发现许多北方人,不喜欢黑皮诺,觉得它味道很臭,他们更喜欢喝解百纳之类,但把黑皮诺放在南方,就没问题。”裘瑞康补充。
但裘瑞康也表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原本简单自然的葡萄酒,也变得越来越人工。当然也因为这个原因,人们开发出更多酒的品种。而且地球暖化后,葡萄酒的酒精度也随之上升,很多新世界葡萄酒的酒精度都在13、14,甚至15,并且糖份也越来越高。而原来的酒精度一般在11、12左右,葡萄酒的口感也起了变化。
因为志在喝更多好酒名酒,裘瑞康开始了葡萄酒投资。他说他不是有钱人,投资也就是赚点零花钱,去买自己爱喝的酒,而且因为实力的原因做的时间并不长。当然,作为一个一天也离不开葡萄酒的人,裘瑞康平时也收藏葡萄酒,“香港有一部分,内地有一部分。我只收藏我爱喝的酒,而我爱喝的葡萄酒产量比较少,价钱也不太贵。”
一般来说,葡萄酒投资有买期酒、拍卖等方式,作为葡萄酒的专业人士,裘瑞康选择了买期酒,也叫买酒花。原因是期酒的升值空间大,赶上好的年份,一年半左右价钱便可能翻个3、4倍,当然这需要买家有很好的眼光和判断。而且,期酒也不是谁想买就能买到的,因为投资期酒是不能直接从酒庄买的,而必须每年向大的代理商买配额。如果人脉不熟的话,是不太容易买到的,并且要连续买很多年,才能拿到一定的配额。“比如拉菲一年的产量也就30万瓶,一次拿出来卖的可能也就100箱,分给合作的十几个代理商,每个代理商得到的配额都不一样。而能从这些代理商手中买到多少配额,其中的关系和合作情况等都是考量的因素。”
这两方面的条件裘瑞康都具备,所以他的期酒投资回报也很丰厚。他2008年买的一款期酒,时价是150欧元一瓶,现在这款酒还没罐装,但每瓶已经值400多欧元了,“估计2011年初罐装时,价格不会低于800欧元。”
裘瑞康说,买期酒和买楼盘一样,地段、配套设施、交通状况会影响到楼盘的价值,而葡萄酒的产地、年份、新老世界,也决定了升值潜力。“新世界波动比较小,年份也不像老世界那么重要,比如2000年一款老世界酒卖5000欧元,2001年可能就只能卖1000欧元,价格会因为当年的气候情况有很大波动,这都因为老世界酒的品质受环境气候的影响很大,当然品牌也很重要,比如拉菲、拉图肯定不错。”
“目前国内有钱人越来越多,一部分人希望能更好地享受生活,也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和学习葡萄酒,对酒的品质也有了更高要求。因为一瓶葡萄酒贵的要几十万元,刚在香港拍的一瓶1982年的6公升的柏翠,成交价是6万美金。”
但目前国内葡萄酒投资以拍卖为主,因为拍卖更公开,而买期酒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人脉,做的人相对少很多。裘瑞康说,拍卖葡萄酒,一般去伦敦、香港的交易所。目前最大的葡萄酒拍卖地在香港,它的拍卖金额已超过伦敦了。“拍卖和股票比较像,也是得了解一款酒的升值空间、年份、能放多长时间、最好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要在最好的时间把它卖出去,这里面有很多学问。”但不管怎么说,葡萄酒是个升值快值得投资的东西。
当然在收藏葡萄酒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风险,存储就是很重要的环节。因为温度湿度对葡萄酒的品质和保存期限影响很大。“瓶装葡萄酒的容量有500毫升的,750毫升的,也有1.5公升的,一般是容量越大,保存时间越长。一瓶750毫升的葡萄酒一般能保存5、6年,而如果是1.5公升的就能保存8、10年,当然也要看产地和年份。”裘瑞康喝过的最老的一瓶红葡萄酒是1920年代的,最老的白葡萄酒是1840年代的,“如果一直保存很好,葡萄酒能放很多年。”裘瑞康说他曾在一家法国酒庄喝过一款酒,当时感觉已保存了5、6年,可酒庄老板说这款酒已放了十几年了。
“如果温度湿度适宜,葡萄酒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像人一样,保养好就青春长驻,保养不好,就衰老迅速。”而且,葡萄酒和人一样,是有生命周期的,裘瑞康说,放多久,什么时间打开才是它最好的状态,也是收藏和投资葡萄酒的人应该明了的。
近两年来,裘瑞康和中国葡萄酒有了更亲密的接触和了解。“以前对中国葡萄酒一点也不了解,现在发现中国葡萄酒的品质越来越好。我也带了许多国外著名的品酒师去参观国内的酒庄,他们都很惊讶,说中国葡萄酒也做得很好啊。”
裘瑞康说,中国葡萄酒和美国比较接近,“美国本身产葡萄酒,但进口葡萄酒也很多;中国产葡萄酒很多,引进的也多,光是中粮这两年就引进了200多种。明年中国应该是最大的酒进口国,占到亚洲的40%,今年也应该能超过日本。同时中国葡萄酒也大量出口,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只要华人多的地方都会出口到。不像英国、日本,不产葡萄酒,所以进口很多。而法国、意大利等老世界产地,基本是不喝进口葡萄酒的。”
在裘瑞康看来,中国葡萄酒的发展加速度明显。“感觉过去10年,中国葡萄酒还是在幼儿园阶段,现在已开始进入小学阶段了,也许过两年就小学毕业了,再过10年也许就进入大学了。”其中的原因,“一是中国对葡萄酒的需求量很大,二是中国人越来越懂葡萄酒,而且希望多学一点。而且中国新世界种植区的纬度非常好,所以葡萄酒的品质以后肯定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中国的酒庄酒也已起步,很多酒的品质和性价比都很不错。当然可能很多老外看不起中国酒的品质,但是我品尝过许多国产葡萄酒,比10年前我来时品质口感提升很多,做出来的酒有的很不错。”
当然,目前中国葡萄酒在引进和生产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只要价钱不错,懂与不懂都引进来,销售商对中国人的口味和饮酒文化并不了解,也没有给中国消费者更多的了解渠道和培训机会,很多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识有限,一般是只看品牌,而对一款酒的口味、产地、特点知之甚少。”
而且,定价也相对混乱。“我们在很多城市做推广时,发现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对于品质的定价,葡萄酒的性价比没能很好地显示出来。比如有的标价200元,但它的价值不止200元,有的标价100元,但其实这瓶酒只值七、八十元”。还有的销售商把国外很便宜的葡萄酒引进国内,花很多钱做广告包装,然后卖得很贵。
国内有些葡萄酒定价很高,和它的品质严重不符。裘瑞康有一次去山东参观葡萄园,问厂家为什么酒卖那么贵,厂家说,如果酒的价格不贵到一定程度,消费者买了送礼就会很没面子。“世界各地葡萄酒都讲究年份,这个园的酒却没有年份。因为他们觉得葡萄酒有年份是不好的,当地消费者对葡萄酒了解有限,如果年份太新,就会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