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子曰”

(2010-01-11 16:32:17)
标签:

杂谈

新“子曰”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文  臧峰宇   供图  万达院线

我们活在现实中,却对历史和未来不乏兴趣,“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之类的问题终究令人挂念。“我们”不是不相干的人组成的群体,而是每个“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的共同体,我们在属于自己的民族传统中看到与自己的血肉和情感相关的文化轨迹。对历史的理解离不开对历史人物命运的透视,我们对历史的记忆与重温往往依赖很多人物和事件,而事件终究是人所为之并反映人何以如此为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历史的品读,正是对古代先贤伟业及其当代启示的审视。
历史属于昨天,昨天的事情或历历在目或久已尘封,昨天的人物往往因岁月变迁而日益模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在话本评弹中经历无数想象的真实,先贤的光辉岁月在历史中遭遇多次“洗牌”,西哲福柯因而感叹“历史的退却与返回”乃是不可能的。掩卷沉思之际,大概每个人脑海中的孔子面相皆有不同,每个人对圣人思想的理解亦有诸般差异。艺术作品同样如此,诚如中国高校有很多孔子塑像,风骨相似而面相有别。人们对“子曰”的解读当然不乏共识,但其间仍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以至于面对他人的解读,不乏忧虑之士,觉得孔子可能为此“生气”,庄子抑或为此“着急”,孔子怀疑“死”后之事“焉知”,大抵不会生气,他人所谓孔子生气乃自己生气,这样的忧虑与生气不乏道理,但终究只是一家之言。
艺术作品对历史的反映至少考虑两个因素,一为历史人物或事件本身的文化价值;一为当代人对历史的接受能力与理解程度。当代人对历史的解读能力日益提高,特别是后现代思潮兴起以来,关于历史应该宏大叙事还是应该微观言说,确实是发人深省的真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很多历史的“细节”。这样的细节有的确乎是重大发现,有的则只是过度解读,当这种过度解读成为很多艺术作品的创作理念,实在令人担忧,以至于很多家长担忧自己的孩子在欣赏这种艺术作品的时候,被错误的信息先入为主。面对“热播”和炒作,观众应该明白,包括艺术创作者在内的任何人都有表达自己对历史理解的自由。人们对“子曰”的理解和演绎,形成了新“子曰”,“子曰”的话语大抵如斯,但当人们道出圣人没有表达的意思,或曰比圣人更理解圣人,“子曰”的翻新当无疑义。
影片《孔子》以史诗般的笔触呈现圣人的生涯,回眸春秋时代的文化气派,从思想还原的角度想象历史的真实,诗意表达了影视艺术中的新“子曰”。在充斥断壁残垣、金戈铁马的故事中,孔子为匡扶正道艰难奔走,佩剑弯弓以示文武双全,培育弟子三千而成万世师表。孔子结发妻丌官氏柔情似水,随夫君颠沛流离亦无怨言。“子见南子”可被演绎为圣人的往事,掩映在圣人生活瞬间的有如山花烂漫的青春红颜。周润发版的孔子给观众带来很多新鲜感,孔子不仅是古书中的墨迹,不仅是当今视野中的雕像,不仅是学术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作者,他还可以穿行在我们中间,不乏历史情感和文化底蕴。当人们想象孔子的模样时,至少又多了一种面相,那就是周润发的脸庞。影片中孔子的话作为新“子曰”,对从未深入阅读过儒家经典的人来说,可能具有更重要的影响力。
如果这样的演绎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过大,观众舍本逐末且乐不思蜀,实在令人担忧。好在影片没有更多“戏说”,只是置换了某种再现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艺术角度。在这个意义上,无论导演如何重新演绎先贤的生活,也不会否认孔子的基本身份,无论周润发以何种表情讲述孔子在春秋时代的话语,《论语》的经典意义仍然毋庸置疑。新“子曰”之类文化创作为当代观众或读者提供了可以感知历史的一种方式,也只是诸多解读中的“这一个”,为观众的理解提供或多或少的参考,至于这样的解读方式于影片本身是否有意义,眼前要看票房,长远要看这个版本的孔子在观众的记忆中能停留多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