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灰色的灵魂碰撞
(2009-12-31 17:31:59)
标签:
杂谈 |
穿透灰色的灵魂碰撞
文
冬日的阳光透过中国国家画院一间工作室的落地玻璃窗,照到了张江舟的身上,眼前的他卷发飘逸,笑声朗朗,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儒雅的画家曾经带过兵,打过仗。这种反差也存在于他的人物画中,既有西部的阳光、美好,也有都市的压抑、苦恼,不过在共同的灰色水墨背后,他流露着自己对田园牧歌的眷恋和对都市生活的批判。
带过兵,打过仗,画过油画,搞过雕塑,还做过美术编辑,张江舟在开始国画创作之前,走了很多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孩童时期喜欢快乐涂鸦的张江舟,上中学后开始正式学习国画,因为会画画,他在学校很受老师重用,出板报、宣传画都少不了他。张江舟高中毕业时正好是“文革”期间,不当兵就得下乡,因为父亲从军,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的他,对军人有一种天生的向往与好感,很自然地就当了兵。
上世纪70年代末,张江舟上了前线,带兵打仗。下了战场,因为有美术特长,他做了文化干事,宣传画、插图都画过。后来,他考上中州大学的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回到了部队,组织业余美术创作。
30岁之前,他主要创作的都是油画,曾经还获得过全军美展的一等奖。1990年,他调到北京,当了6年美术编辑,其间几乎没怎么画画。其实,在他的心里还是想画国画,一方面是因为从小的爱好,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传统艺术的认识加深,更加被国画所吸引。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进入了中国国家画院,开始潜心于国画创作。
艺术的融通对艺术的完善和发展很重要,国画如果仅仅盯着文化底蕴,显然不够,吸纳不同画种好的东西,在绘画语言的完善中,他希望有新的形式介入。
雷厉风行、意气风发,当了20年兵的张江舟身上依然保留着军人印记,这段经历也让他收获很多,军人的特殊要求对一个人品质、性格的塑造影响很大,体现在绘画中就是一种阳刚之气和一种正气。
张江舟觉得,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关系越来越淡漠,为名为利的事情很多,人的终极美好理想和情感被商业文化侵蚀,而在文明进程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却保留了很多,在那里他经常被很小的事情感动。
他曾在甘南一个游牧人家的藏包里面住了两晚,面对他这个陌生人,一家人毫无设防地招待,绝对不怀疑他有什么企图、目的。虽然是粗茶淡饭,语言沟通也不太顺畅,但是他依然可以感觉到友好,令内心溢满美好情绪。
每天早晨,主人家12岁的小男孩一个人将一百多头牦牛放到草原上,太阳落山前,再将牛群全部赶回牛圈,并且一一拴好。看到这种场景,张江舟想到自己的儿子当时也12岁了,城市里12岁的小孩还在母亲面前撒娇呢,而藏区的孩子已经承担起家庭生活中的责任。
虽然小男孩长那么大连县城都没有进过,没看过电视,没听过收音机,很多现代文明他都没有享受过,他惟一的乐趣是跟邻家的小孩一起放牧、一起玩,但是在他的脸上,在他的性情中,没有任何烦恼,他不知道什么叫烦恼。
“他说话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是我经常可以听到他开心的笑声,这笑声本身就非常感人,我感觉到他生活中全是愉快。”张江舟反思,都市究竟给人类提供什么,可能我们什么都有,物质上比这个孩子享受的要多得多,但是我们并不愉快。
别看小男孩年纪小,可是特别有责任感。有一次张江舟和他一块去放牛,他们俩同骑一匹马,小男孩非要坐在张江舟的后面,开始张江舟以为小男孩是为了好玩,后来他才发现,小男孩是怕张江舟摔了,才一定要坐后面搂着他后腰。
有一个细节让张江舟至今难忘,他和小男孩骑一匹马在草原上跑着跑着,一双小黑手忽然从他的后腰伸过来去摸缰绳,小男孩对草原方圆几公里之内都很熟悉,他知道前面有一条小沟,就来摸缰绳,怕张江舟摔着。
“我感动得不得了,在藏区,我经常处于一种感动之中,这对于一个画家感情的培养、精神的培植作用非常大,只有你的内心美好起来,你的画才能美好起来,只有你的精神强壮起来,你的绘画张力才能膨胀起来。”张江舟觉得,在都市里待时间长了,画面会越来越萎缩,每年他都要去西部或者边远地区,在那种辽阔、旷远、粗砺的环境下,人和自然相融、相通的东西会作用于人的精神和情感。
1998年,张江舟赴甘南藏区写生后,创作《圣途》等作品十余幅。他一直没有间断创作藏区题材,其中既有一种绘画的冲动,也是对情感的释放。
“作为一个当代人物画家,远离现实、远离现世是没道理的。”张江舟认为,都市文化是当代文化的一个突出表征,作为一个人物画家对此要有自己的态度、价值判断、审美选择,去承担一种文化发展的责任。
灰色,是张江舟绘画语言的一种表现方式。他喜欢用灰色,因为灰色精神含量大,空间大,也正对应了他对当代都市文化的诠释,现代文明进程中物质极大丰富了,但精神和文化越来越滑落。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看到他的都市系列后说,张江舟在水墨上的用力之处便是用“画”来产生新的视觉效果。他在近年的作品中有意识地控制了画中的浓笔重墨,把水墨的色泽压在“灰色系统”中,使画面呈现出一股具有高调性质和亚光感觉的气氛。他的作品空间中犹似回荡着浑厚低沉的中音混声。
“人可能都有两面,性格开朗乐观是人们对我社会中角色的印象,当停止忙碌、静下心来时,内心有一种不会被别人触动的东西,最真、最敏感、最美好,可能在绘画中流露,而在生活和工作上可能看不到。”
在他的画中,藏区题材的阳光、美好,都市题材的灰暗、压抑,甚至扭曲,表面上看反差很大,但背后共同体现了画家对当代文化的看法,对田园牧歌的眷恋,反过来也说明了他对都市生活的批判态度。
画了几十年后,张江舟深切体会到,绘画对情感的真实表达是第一位的。一个人的气质、修养,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是不允许你说假话的,否则你的画肯定画不好,流露出的感觉肯定是莫名其妙的,好的画家一定是能把自己的积累、修养、微妙的情绪变化通过笔端流露在画面上。
对张江舟的采访几次被电话和各种事务打断,白天的他总是忙忙碌碌,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才有时间拿起画笔。但是行政工作的繁琐,一点也没有让他觉得疲惫,相反他很愉快,“行政工作不仅仅考虑笔下的事情,要关注国家文化的大方略,对中国美术进行整体的思考,这些都会作用于你的画中。”
在部队锤炼的意志力和体魄,在战场上经历过的生与死的考验,应该也是张江舟能够不知疲惫、保持激情的基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