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登·约翰逊的启示
(2009-12-15 10:44:31)
标签:
杂谈 |
林登·约翰逊的启示
对于所有渴求权力的人来说,再也找不到比这位1931年曾披着浴巾、站在道奇饭店的洗澡间里到处和别人打招呼的高大青年更好的榜样了。
文/李国卿
克里斯·马休斯被称为“当代的马基雅维利”,但在他22岁那年,还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政治游戏分析师”。因为那个时候他对很多事都困惑重重,其中之一还是关于总统的。用他自己的话说:
“像林登·约翰逊那样的人为什么能爬到那样高的位置?这个人在电视上的形象没有任何吸引力,他戴着一副滑稽可笑的老花镜,不断斜眼瞟看讲稿提示器,紧张得大汗淋漓。此外,他的一些名声狼藉的个人行为,例如卖弄身上阑尾手术留下的疤痕,拎着爱犬的耳朵把它举起来,坐在厕所马桶上处理公务,也丝毫不能给他的形象带来什么好处。然而,就是这个人在动荡不安的上世纪60年代,向我们这些‘美国同胞’描画着他的伟大蓝图。我和那个年代的很多大学生一样,始终被这个谜团困扰:为什么在一个运转良好的民主制度中,这样一个人居然能爬到无数比他更加能干、更有魅力的同行头上,决定着国家的战争与和平?”
困扰着马休斯和他的大学同学们的这个问题的谜底最后还是由约翰逊总统本人揭开。直到临终之前的几个月,约翰逊才决定将这一“不传之秘”告诉自己的好友兼传记作者多里斯·基恩斯。这也要从约翰逊总统22岁那年说起。那一年,这位前休斯敦中学老师在华盛顿得到一份新工作,成为一位众议员的助手。同其它工作在国会山的议员秘书一样,他也是把自己的住处安顿在道奇饭店门厅底下的两层地下室里。这些地下室是为那些地位尚且卑微但却已经有资格让自己被梦想所充满的年轻人而准备的,在一排卧房中只有一个公用的洗澡间。未来的美国总统在道奇饭店度过第一夜的时候,有一些奇怪的举动。
“那天晚上,林登·约翰逊一共冲了四次澡。他四次披着浴巾,沿着大厅走到公用浴室,四次打开水龙头,涂上肥皂。第二天凌晨,他又早早起床,五次跑去刷牙,中间间隔只有五分钟。”
你千万不要错误地联想为这是一个乡巴佬初到首都紧张到不知所措之举。在华盛顿还不过三个月,这位新来乍到的人就成了“小国会”的议长,那是一个由众议院全体助手组成的组织。克里斯·马休斯直到今天都不辞辛苦地向全世界兜售这个故事,他解释说:
“这位得克萨斯州的青年人,有他自己的目的。饭店里还有75个和他一样的国会秘书。他要以最快的速度认识他们,认识得越多越好。”
消除了困惑的他几乎是以一种激奋的笔调写道:“对于所有渴求权力的人来说,再也找不到比这位1931年曾披着浴巾、站在道奇饭店的洗澡间里到处和别人打招呼的高大青年更好的榜样了。道奇饭店不止是某个地理位置的标记,它也是一种历史的标记。50多年前一个冬天这里发生的这段故事,可以成为任何政治教育的第一课。”
对于这一课可以有多角度的解释。如果从我们这期封面文章的组织者的眼光来看,约翰逊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始终使自己置身于最富有影响力的“圈子”之中,成为这些“圈子”的缔造者、组织者或代表人物,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国家和人民。而对那些并不了解“圈子”的运作方式和影响力的人们来说,仅仅把他当做一个在公众面前不善包装自己的举止笨拙的个人,就会产生如马休斯和他的大学同学们同样的困扰。
用约翰逊总统的故事来提醒人们了解和关注“圈子”的存在及其巨大影响力,可能很容易让人又把它当成那种不可告人的利益团体。这同样是由于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解。并非没有共同及衍生的利益,但我们所关注的蕴含着巨大影响力的“圈子”,首先是由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所维系的。正如马休斯讲完约翰逊的故事之后点题所说的那样:“关键不在于认识谁,而在于想认识谁。”这个“想”并非世人通俗的欲念,而是一种自我认知与规划。“做什么事”与“和谁做事”其实是同一个意思,对于一个有想法的人来说,实现想法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找到和自己有同样想法的人。这才是“想认识谁”的真谛所在。
六月的雁荡山和楠溪江胜友如云。长江商学院的大型校友活动正在热烈地展开。一位越洋赶来的校友略带抱怨地说:“长江的学费比美国的商学院还贵。”但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就近求学时,他耸耸肩:“我要来中国做生意。”
于是我知道,我遇到了一位林登·约翰逊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