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学院校友会最是江湖在长江
(2009-12-15 10:38:33)
标签:
杂谈 |
长江商学院校友会最是江湖在长江
刘鸣宇:“‘长江文化’中最核心的是大家庭文化,仅EMBA就已经招收十四期了,上千名学员都能互相认识,在EMBA圈里能做到从首期到现在任何一期学员完全打通的,只有长江。”
文/本刊记者
“选择商学院,MBA看重你的导师是谁;而EMBA看重谁是你的同学。”坊间一直有这样的说法在商海流传。
在长江商学院EMBA宣传手册上,就赫然印着南存辉、施正荣、马云、傅成玉、江南春、牛根生、张兰、梁信军等一长串商界大佬的名字,言下之意,只要你选择到长江就读,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管他们叫“同学”。
然而,将这些“重量级”的校友团结在一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他们背后,自然少不了一个独具长江特色的校友组织将他们召至麾下。“与其他校友会不同的是,长江商学院校友会(下称长江校友会)不但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向心力、执行力和认同感,并且有着独具一格的草莽气和江湖气。”长江商学院第二期EMBA学员并在今年的换届选举中刚刚当选长江校友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奔凯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鸣宇告诉本刊记者。
非盈利性“利益组织”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在“全球100所最佳商学院”评选标准中,将“潜在的人际关系网络/校友网络”作为四大关键要素之一,校友组织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对于很多人来说,花不菲的学费和两年时间学习EMBA课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冲着长江商学院所拥有的高层校友圈子而来。
与北大光华、清华经管等国立商学院相比,长江商学院显得过于年轻,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其自身校友会的建设。这大概与长江商学院的运营模式有关,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曾就职于多家知名跨国企业的长江商学院EMBA执行主任夏云直言:“长江在运作上商业意识很强。”
“由于李嘉诚与长江商学院的渊源,大家最早是对李嘉诚先生的认同,后来发展成对‘长江’二字的认同。”刘鸣宇告诉本刊记者。因此,早在2002年长江商学院创立初期,成立校友会的念头便应大家想交流、寻发展、找快乐等“原始需求”自然萌发了。不过,当时学院刚刚草创,许多事项尚未理顺,暂时无暇对校友会这种“民间事务”统筹兼顾,于是,由各地学员自发组织,以八大主要城市和地区事先成立了北京分会、上海分会、广东分会、四川分会等“分舵”。
到2005年6月,在1-3期EMBA班、2003级MBA班同学毕业前夕,各地校友会、俱乐部负责人、班委代表以及部分MBA班、传媒班、EDP学员代表70多人齐聚北京京城大厦,召开长江商学院校友会创立大会,会上通过了《长江商学院校友会章程》,并推选项兵院长为名誉会长,选举首期MBA学员张志峰为第一届会长,当时,身为EMBA二期学员的刘鸣宇被选举为校友会副秘书长。
在会议最后,主持人方向明代表全体同学表达了三个愿望:“第一,祝愿长江校友会成为一个非盈利性的利益组织,这个校友会不是一个盈利性组织,但是校友会一定要推进同学之间的互惠互利,没有利益不可能成为一个长久的纽带;第二,祝愿长江校友会能够成为一个完全平等的共融组织,在这个组织里,没有高低贵贱,没有职位的差别,大家平等地沟通,平等地交流;第三,祝愿长江校友会能够发展成为对中国的社会进步做实事的使命性组织,一个组织如果没有使命,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提及长江校友会的运作模式,刘鸣宇告诉本刊记者:“与北大、清华等传统名校的校友会不同,他们的校友会更像学校的一个附属部门,会长是校方任命的,甚至会长就是院长本人;而长江商学院校友会是在学员自发组织、学院指导下成立的,后来学院才成立了直属的校友事务发展部。此后,校友会陆续组织了一些晚会、论坛,在资金来源上,学院只是赞助了一部分,大部分资金是学员自己筹集的。”
从铁哥们到“超团队”
如果说向心力、凝聚力、认同感这些词汇同样可以用来形容其他校友组织,那么,江湖气和草莽气就是长江校友会所独有的一种文化。
“我们以前叫‘铁哥们’,但长江现在不提倡这种说法了,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可以叫‘超团队文化’。”刘鸣宇介绍,“‘长江文化’中最核心的是大家庭文化,大家一起玩;其他校友组织,可能只是同一届,或者只是同一个专业的学员在一起沟通交流,但在长江校友会,仅EMBA就已经招收十四期了,上千名学员都能互相认识,在EMBA圈里,能做到从首期到现在任何一期学员完全打通的,只有长江。”
在长江校友会总会常务副会长之外,刘鸣宇还身兼深圳分会的“掌门人”。深圳分会成立时,正值10期新生入学,刘鸣宇抢先一步从学院拿到名单,搞了一个新同学入会仪式,请他们吃饭,给他们讲进长江的收获、在长江的故事,并一期期持续至今。因为事先已经互相认识,新晋的“深圳帮”在拓展中自然能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团队精神,拓展结束便开始相约而聚,或三三两两,或集体会餐进一步交流;回到深圳,这些人再依“家规”开始频繁聚会,而且必须轮流坐庄。
据刘鸣宇介绍,有一次深圳企业家聚会,坐下来发现刚巧一桌有4个长江的、4个厦门大学的、2个北大光华的,说着说着北大和长江的人就开始相互“叫板”了。长江学员陈文生的“两个E”论调很让北大派心服:enjoy(享受)和emotion
(情感)——享受浸泡在长江文化中的过程,最终达致由“面具人”回复“自然人”层面的情感,才能长久。“看来在中国,光是‘大’还不够,
得要‘长’才能行。”北大派的感悟,也一定程度上点出了两所学校EMBA风格的不同。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长江校友会的“超团队文化”?长江商学院EMBA课程招生画报显示,长江学员以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为主,二者占到了学员总数的一半以上,外加19%的国有企业学员、11%的高级公务员、13%的外资企业学员。如果以学员职务划分,则董事长、总经理占到了学员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他为副总、总监、主管等中高级管理人员。“长江商学院的学员录取在资产审核、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前些年招生与报名人数大概控制在1:7左右。”刘鸣宇表示。
既然长江校友会独特的文化气质与其学员的构成定位有关,那么是否可以说它更容易形成一个商界江湖?如果不出意外,在长江校友会,刘鸣宇是结识学员最多的人,他曾专程拜访过数百位校友,并积累了大量的音像资料,但他对这种说法并不以为然:“在中国商学院当中,能和长江比肩的不过北大光华、清华经管等三四家,但他们的EMBA学员构成和长江差别不是太大,但并没有形成这样的文化。因此,这只能说是一个相关性因素,而不是根本原因。长江有它特有的一套语言,我想,这种文化更多是这一人群在交流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此外,和项兵院长的倡导也有一定的关系。”
“每年毕业典礼的晚会、在各地举行的长江前沿管理论坛,都是长江校友会所组织的重要活动。”刘鸣宇介绍,今年8月适逢长江商学院浙江校友会年会在温州召开,其间的2009长江高峰论坛上,不但项兵、曾鸣等长江学者,南存辉、周成建、王振滔、钱金波、吴志泽等浙江籍企业家悉数到场,仅全国各地的长江学员就来了300多位,会前300多位同学齐聚高尔夫球场参加比赛,会后又先后到楠溪漂流、东海捕鱼、参观本土企业,用各种形式促进了学员之间的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年会已经不是浙江分会个人的事情。”
“到长江就读,就是为了结识一批朋友,到什么地方都有酒喝。”一位学员半开玩笑地对本刊记者表示。
朋友一生一起走
到目前为止,长江商学院校友会已经在各地成立了26个分会,其中包括北美、澳洲两个国际分会。今年,适逢长江校友会内蒙古分会成立,全国各地的长江分会代表纷纷送来代表兄弟情谊的礼物,之后一醉方休,打马草原,俨然五湖四海一家亲。然而,长江这种既亲密又有界、既微妙幽深又简单透明的“兄弟情”,表面看来是江湖意气,内里当然有它的规则。
在长江商学院网站上,有这样一套“戏说”式的22条军规:“永远记住,这是长江EMBA,那它肯定就不是你在上大学也不是你在公司,这就要求你既不要像大学一样和人比成绩,也不要像你在单位里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否则别人会以为你傻冒或有病;不要试图和你的同学做交易,因为即使交易没做成,他以后也会在你面前很牛;不要试图以完美示人,因为在这个群体里永远达不到‘纳什均衡’;即便你很世故,也要装出一点童心来,尤其在做集体游戏的时候。”
“像其他商业圈子一样,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有一点儿‘功利心’,但至少要控制在能被他人接受的限度,因为朋友远比眼前的一两单生意来得宝贵。”刘鸣宇表示,“大家以前是个体户、是企业主,往往只会看到自己的利益,但是通过在商学院的学习和校友会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交流,我们要把大家变成一个懂得为别人着想的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因此,校友会很大程度上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大家的集体意识、爱国意识。截至目前为止,全体长江校友已经累计为各种公益事业捐助了10亿元左右,这是任何一个商学院都没有做到的。”
刘鸣宇举例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长江商学院就联合长江校友总会在全国商学院中率先发出了“大爱无私,长江有情——救助四川地震灾区民众”
的倡议,结果全体师生及各届校友踊跃响应,通过学院向灾区捐款近500万元,通过其它渠道向灾区的捐款总额则超过4.3亿元。其中,EMBA十一期学员在上课期间不但筹集到500多万元善款,还选定一所中学作为定向援建的目标学校,重建处于地震重灾区的四川省江油市新安镇新安初中。
“校友会更多地起到了一个桥梁、纽带的作用,重要的是大家通过这个平台能够玩成朋友,在互相了解、互相帮助的过程中,从情感的、思想的渐渐成为事业、生活乃至一生的朋友,让同学们对校友会产生归属感,你的成功、失败、快乐、痛苦都与长江有关。这才是长江校友会存在的最终价值。”刘鸣宇认为。
实际上,自校友会成立以来,因其长期以来不计得失的服务,刘鸣宇已然成为全长江师生和校友中间最受信赖、最值得依靠的人之一,也因此在今年5月23日的长江校友会第二届工作团队就职典礼上被选为常务副会长。
“很多人自己的公司尚且自顾不暇,这种赔钱、赔精力、赔时间的玩法得不偿失,但我一直觉得交朋友不能只着眼于短期收益,中国人的情感交流方式讲究的是来日方长,做事先做人,做人是做事的根本,在这之后许多事情都会水到渠成。如果通过对学员们的服务,能把同学变成朋友,再把朋友变成一生的朋友,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刘鸣宇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