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画艺术:在学术与市场间博弈
(2009-12-07 16:23:25)
标签:
杂谈 |
当代国画艺术:在学术与市场间博弈
随着艺术市场的日趋完善,艺术创作与市场化生存变得息息相关。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应如何坚守自己的艺术品格?又怎样以自己的艺术品格赢得市场?这是每一个国画艺术家都面对的问题。
文/冯昭
7月18日至21日,由中国艺术报道网、北京尚辰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2009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画家邀请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解永全,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等中国书画界泰斗级人物出席了开幕式。在此期间,120余位国画家、理论家就当代国画艺术的学术品位及投资价值进行了讨论。
画家修养、阅历
成就学术品质
《投资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国画艺术的学术价值取决于画家本身的学术品质,以学术价值为前提,才有可能具备市场潜力。那么,这种学术价值包括哪些内容,应如何重新认定?
梅忠智:学术品质包括很多东西,我们怎样做人,我们怎样处事,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去研究美术,美术是一种技术,需要你多方面的见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见识的人能够有很深的学问,也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精湛技术的人能够把“学”和“术”结合起来。
如果我们平和了心态,那么我们的见识、学养就会提高,我们的作品就会有品位。特别是现在这个时候,如果你的经历和见识越来越多,你就不会为一张画卖了几十万元而喜不自禁,不会为很长时间作品卖不掉而愁眉苦脸,也不会为一个奖项或者一个好评而得意洋洋,而是会倾心于画出自己的个性,展现出人格魅力和专业水平,我想这就是学术价值。
刘龙庭:总体来讲,艺术是人思想感情的表达,但是中国画比较强调画家的修养、人品、作品的格调等等问题,我们用这个标准来判断画家的学术性就有了依据。过去用“神品、妙品、艺品”把画家分成了三六九等,有的画家在世的时候市场效果就非常好,比如齐白石、吴昌硕;但是有的画家就不是这种情况,比如元代的吴镇,他在世的时候门庭冷落,但现在他的画都成了珍品。
刘云:我认为画家首先要具备的是学术品格。作为评选活动的主办方,对于画家的评选和推介,也更应立足于画家的学术思想。此外,评选活动的权威性来自学术品质,有权威性就有市场。严格来说,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化运作也就是二十年时间,但一个权威性市场品牌的培育,起码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评选机构的评审高度、运作的思维方式应该更深化一些。
关注学术价值
方能引领市场
《投资家》:通常来讲,艺术品质决定市场价值,但现实中并非完全如此,最有学术价值未必最有市场潜力,反之亦然。那么,国画家应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在学术与市场之间作出取舍?
郑工:艺术价值应该在市场上体现,虽然艺术市场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当市场趋向于理性的时候,具有学术价值的一些作品就会获得发展空间。
这两者的关系就是价值和价格的关系,过去我们的艺术家比较清高,不愿过多地进入市场,更多地谈品行、心性、品格问题。在这样一种脱节状态之中,怎样建立这种关系,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尤其是现在,有的时候公众趣味、公众的审美需要引导,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评价体系中,有几种力量在互动,专家学者、观众、艺术家,这三个方面不断进行变化和沟通,才有可能缩短学术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距离。因此我觉得建立中国当代艺术评价体系是急需做的一件事,只有这件事情做好了,当代艺术在国内才能树立自身的一种形象,以自身形象走出国门,走向海外市场。
王志纯:从某种程度上说,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根本就很难挂钩,但是,我觉得“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画家评选,这个活动的价值在于它有希望建立一个标准,使国画市场的评判和产业化运作逐渐走向规范。通过这个活动,对当代中国画的现状进一步研究,做出一些学术方面的定论,从而逐渐建立一套运作机制和学术规范,并用这个标准去渗透、影响、引导这个市场。在一种无序的状态中,逐渐走出一条有序的路,逐渐影响人们的审美评价和市场定位,这对当代中国画的学术研究和市场的建设都是有意义的。
郭西元:中国艺术市场确实很大,作品卖出好价钱,可以给画家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是如果你的眼睛只盯着市场,恐怕不是良策,因为市场是一柄双刃剑,你在得到它的好处的同时,往往会陷入另外一种困惑,你过分迁就市场,品格就有可能下降,因为大多数人喜欢的东西,不可能是很高端的东西,那种在哪里得了很多选票多少金奖的东西一定不是很好的东西,最好的东西往往得票数不是很多,因此,我觉得作为画家,不能不对自己的学术定位问题做出更多思考。
作为我个人,首先必须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在研究中国画。现在中国文化面临着被西方文化同化的危险,这时候更加需要立定脚跟,选定方向,把自己的画画好。中国画是一个讲学问、讲修养的东西,不可能急功近利,你别想学了几年就能成为一个大画家,我跟我的研究生讲,你们毕业的时候搞一个展览,我也不要求有多好,只要路子对了,坚持搞下去就可以了。别让市场牵着鼻子走,只有立定脚跟,才有可能引领市场。
当代国画艺术的
产业化运作
《投资家》:当代国画艺术的市场化运作,离不开成熟、有序的市场环境。近30年来,中国艺术市场和国画艺术的产业化运作,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王璜生:上世纪90年代,我在美术杂志工作的时候采访过一些文化部门的领导,了解到艺术市场有关的政策和动向。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艺术市场的运作机制,这种运作规则在国际上已经比较完整。艺术市场发展这么多年,我们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中国的艺术市场非常庞大,还是存在很多的漏洞,很多机制还不够完善。
当然,作为艺术家来讲,头件大事就是建立自己的学术高度,在艺术创新、艺术高度方面去追求一些东西,从而建立自己的创作风格,这是艺术家进入市场的前提。
易洪斌:“当代最具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画家评选活动举办了三届,我觉得这个活动很有创意,这两个一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美术产业。从理论上讲,最具有学术价值的作品就应该最有市场,或者说暂时没有市场,也会有市场潜力。但是实际上这两个东西经常不搭调,甚至是有一些背离,当然,大部分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市场潜力还是符合的。
但是在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还包括个人、市场、市场之外的各种因素作用在一起,所以很难达成两者的一致。我觉得在中介环节需要有一种力量来干预、来规范,这就需要我们的画家、理论家、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通过种种因素综合起来起作用。
赵力忠: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70年代,二十年间中国基本上没有艺术市场,当时一些靠卖画为生的人生活很艰苦,后来成立了一些绘画合作社,包括北京画院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我把1977年至1986年归为初探期,那时候大家都不敢公开卖;1986年至1997年是混乱时期,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就是一些个体户也开始经营艺术品了,当时比较突出的是广西画商,他们大量藏画,销售对象主要是外国人;1996年以后到现在是调整期,这段时间的特点就是国内收藏热兴起,各种各样的画廊和刊物急剧增加。作为艺术家来说,面对一个比较混乱,或者正在调整时期的艺术市场,你不走进去是不可能的,进入市场,我们希望能够首先做到诚信,不造价、不造势,上世纪90年代以后,某些艺术家在拍卖会上自己做套,实际上就是诚信有问题。
学术性有两点,一是提出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上世纪60年代,国画界真正有学术性的画家不是很多,李可染是一位,他在外面写生,就是为了提出问题,而且解决了问题。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能解决好学术性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是可以载入中国美术史册的。因此对具有标杆性意义的人物和作品,我们更多突出观赏性,观赏性做好了以后,有艺术经典性的问题,而经典性最后的根在民间。我们现在有一个问题,很多艺术家盯着画廊,盯着市场,但没有看出中国画的根是什么。我们是艺术家,我们应该关心市场,但是我们现在更应该关心艺术,关注好艺术,我们终究有一天会享受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