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志·内蒙古荒漠蔓延
(2009-08-31 13:28:06)
标签:
投资家第8期影像志财经 |
分类: 其他 |
内蒙古荒漠蔓延
摄影报道/罗健
呼伦贝尔的夏天,60个当地人在沙地囤积的山坡上忙活,他们的工作是把远道运来的草梗埋在沙地里,形成横竖交叉的均匀草格,以防止风吹沙走,固定沙地。从5月份到8月份,他们每天进行这样的工作,争取在5年内把辖区里的所有沙地用这样的方式固定住。
西部的阿拉善、鄂尔多斯,中部的锡林郭勒……同样的工作正在进行着。这是内蒙古目前大规模使用的治沙方式,但作用非常有限,如果大风来临,顷刻间所有的努力可能化为乌有。
干旱已经成为内蒙古草原的噩梦。大部分时间里草原的颜色是枯黄的。偶尔有大雨下过,才能泛几天绿。这样的雨有时一整年都没有一场。
沙尘暴却越来越肆虐。较之城市,草原里沙尘暴更加凶猛,它可以从几百米外没有任何阻拦的被狂风摔打在人的脸上。以前,牧区牧民早上起床,如果推不开蒙古包的门,那一定是夜里的一场大雪把蒙古包给埋了;现在已经很少有这样的大雪,能埋葬蒙古包的,只有春天的沙尘暴。
这只是开始。每年的沙尘暴在内蒙古的荒漠、戈壁、沙地里汇聚成灾,继续向南肆虐,一路横扫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以至北京、天津,更远的甚至可以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平原。
近十年来,内蒙古草原的荒漠化倾向逐渐唤起了社会的关注。这个可能威胁大半个中国的地区分布着中国四大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散居的牧民长年无计划的开垦、放牧,令曾经草丰水满的草原牧场的一再被沙地侵蚀。大兴安岭的森林过量采伐、大树减少,致使水源涵养能力减弱也同样难逃其咎,它们为草原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留下了不可预见的灾难性后果。
牧民们坚信工业污染也是让草原沙化的元凶之一,地下矿藏的开采,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地下水位的下降。
大部分牧民的生活已经改变。越来越多的牧民选择在嘎查(村级行政单位)或者镇上的定居点取代冬季营地。从而离开奄奄一息的牧区,过定居生活。只有夏天,才让牲畜回到转绿的草场里。这种被改良的半游牧畜牧方式,已经被内蒙古草原上行走了千年的游牧民族所接纳。
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了新的变化,一些活动范围大的传统牲畜在牧民的生活中失去了先天优势。骆驼和马在牧区里越来越少。拖拉机、摩托车甚至四轮驱动的越野车早已取代它们,越来越多的成为牧民的交通工具。
而草原的最终模式却始终没有定论,究竟应该恢复草原牧民的传统生活,还是发展工业化畜牧业……在这样不断的争论中,草场继续退化,沙地依然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