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收藏·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拍卖
(2009-08-31 12:51:53)
标签:
《投资家》第8期生活收藏财经 |
分类: 生活 |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拍卖
那个年代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年代,但是那个年代也给
我们留下了一些宝贵的东西,就是做事情执著而且要做到最好。
文/于娜
在铺满一桌子的拍卖图录后面,一个穿白衬衣的中年男子,正在电脑前面“噼里啪啦”,走近一瞧,他正挂在msn上。“很多行家给我打电话了,说今年春拍的书画作品是最好的,没有理由拍得不好!”大拍在即仍气定神闲的这个人,就是匡时国际拍卖公司的老总董国强。果不其然,几天后,八大山人传世名作《仿倪云林山水》在匡时以8400万元成交价创下中国书画全球拍卖新纪录。董国强却认为自己是在玩拍卖,60后的他身上带有那个年代的烙印,执着而又理想化。
由崇拜开始收藏
董国强从小就喜欢书法,参加过全国书法展并拿了奖,开始收藏也完全是出于对书法的崇拜。上世纪90年代初,从海关辞职做货运公司后,董国强手里积攒了一些资金。在收藏市场上,他发现了过去只在字帖和印刷品上看到过的书法名家的真迹、原作,心里那个激动呀,于是开始一批批地往家里买。那时不仅书法,整个艺术品市场价格都很便宜。
不过,搞收藏有多少钱也不够花,慢慢地董国强也面临资金不足。这时,他的收藏爱好也影响了周围的一群人,朋友们纷纷请他来做收藏参谋,董国强也就开始了一段给买家、收藏家做顾问的经历。
共同爱好书法,意气相投,董国强与当时的北京市文物公司总经理、北京翰海总经理秦公成了好朋友,英年早逝的秦公是中国拍卖业的历史缔造者之一。“我们相互看重对方的人品,甚至对一件事物或者一个人的评判标准都一致。”董国强形容两人有同样的好恶,“喜欢这件事情,喜欢这个人,就心甘情愿地为他义务劳动。”
当时由秦公决策从境外买回了很多重要国宝,董国强曾几次受委托到现场去竞买。比如,2000年5月在香港,当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国宝“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镂雕六角套瓶”以1980万元的天价被北京市文物公司买回,而举牌的人就是董国强。还有元代赵孟頫的《归去来辞》、鲜于枢的《石鼓歌》这些当年轰动一时的拍卖,都是董国强去现场代秦公拍回来的。
“这个阶段我收获是最大的,帮别人投资,可以有机会接触、经手更多的艺术品,而且接触人面更宽。从行业内专家身上,可以学到鉴定知识,对眼力提高很有帮助,而其他行业的成功人士的人生感悟,让你少走弯路。”广泛的人脉和鉴赏的眼光,无形中为他日后做拍卖打下基础。当董国强真想做拍卖时,一位相交15年的朋友投入了一笔资金。“他也是一个大收藏家,国内艺术品市场数一数二的买家,我们有很多共同的兴趣。我有我的资源,他有他的资金,我们之间的合作是专业和资本的结合。”
因情结而入拍卖行
15年前,董国强曾经买过一幅清代梁同书的书法扇面,当时落槌价是8500元,但如果这幅扇面拿到今天的拍卖市场上,可能还拍不了这个价钱。清中期以后书法家作品价格15年来基本上没有变化,被市场冷遇,这反映了书法市场的一个现状。差不多有10年的时间,国内的拍卖公司没有搞过书法专场了,因为书法的价格太低,一个专场200件作品充其量也就拍个1000多万元,远没有绘画、瓷杂等其他门类的专场利润高。
在董国强的心中一直有个“书法情结”:“每个人小时候都有喜爱的事物,而且从小就热爱的东西会影响一生,书法就是我一辈子都舍弃不了的。”2007年,匡时成立后的第二次春季拍卖上,董国强决定把书法单独作为一个专场推出,“我给这个书法专场起的名字叫‘文字的力量’,希望通过匡时这个拍卖的平台,把我的这种热爱传达给别人,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能喜欢书法。”他一鼓作气,20世纪名家书法、明清书法、历代法书等专场接连推出,聚拢了很多热爱书法的人士,有人提供多年珍藏,也有人解囊拍下作品。
此后,其他拍卖公司书法专场的槌声也相继响起,近两三年书法市场交易量和价格明显提高。做一件能够对国内艺术品市场有一点点推动作用的事情,影响会很深远,董国强觉得:“将来无论谁做得再好,哪怕比我好十倍,我心中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也是无可取代的。”
把他的作为完全归因于一个书法情结,也许还不够完整,其中还有他对收藏的热爱,以及想给双胞胎儿女做个好榜样的因素。他的兴奋点也转换了,过去是看见一件好东西要占有它,然后拿回家去欣赏,现在是一件好东西客户不清楚它的价值,经过他的解说,客户把它买回家了,这让他无比兴奋。
为理想而“自找苦吃”
“我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那个年代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年代,但是那个年代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宝贵的东西,就是做事情执著而且要做到最好。”60后的董国强自认为,这种特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容易理想化,他就是一个理想化的人。
随和、大大咧咧、有些懒散,这是董国强在做拍卖公司之前,给身边朋友的印象,有人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京城大少”,所以当初开拍卖公司时,朋友就担心他吃不了苦。“但我还有朋友们不知道的完美主义的另一面,一个完美主义者对一件热爱的东西,可以不惜代价、不惜体力地去拼命。”还是他的妻子最了解他,也正因为了解,她成了最反对他开拍卖公司的人,她怕董国强的身体不能承受。
喜欢书法的人都离不了篆刻,董国强心里也一直放不下篆刻。“篆刻艺术也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形式,一个篆刻家一生能留存下来的作品不过一两百件,因为创作复杂、保存不易。但印章的市场价格却非常便宜,它的价值没有被认识,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去欣赏。”他举例说,齐白石、吴昌硕一方篆刻印章的价格比他们一幅书画便宜得多,但印章的存世量是绘画的十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创作过程也要复杂很多倍。
国内十几年没有搞过的印章专场拍卖,2007年又在匡时的拍卖会上出现了。董国强的目的就是让人们重视印章,让更多人体会印章好在哪里、美在哪里。“追求完美的人挺累的,有时也挺苦恼,但一旦有了一点点收获,辛苦就不足道了。至少现在,印章已经被人们拿出来津津乐道了,这是一个初步的效果。”
偏偏去啃“硬骨头”,在外人看来,有些率性而为的他是个性情中人。“当我站在讲台上,发现自己其实责任心很强。”董国强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教师经历。1986年大学毕业时,他主动要求参加“讲师团”,去北京一个偏远的农村当一年老师,在这一年中他获得了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当时条件很艰苦,从北京南站坐火车到石楼,然后还要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才能到我任教的房山赵各庄中学。”董国强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年后他离开时,全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哭成了泪人。
他自嘲可能有理想的人多少都有点“自虐”倾向,越是遇到困难、挫折,越能激发斗志。就像做拍卖,虽然没有过去自己玩收藏那么轻松惬意,可他还是更喜欢现在。“追求理想的过程是最甜蜜、最过瘾的,匡时的未来在我的心里,让我有一个前进的动力,为此我可以承受委屈、不理解,甚至别人的捣乱。”
像爬山一样不能松劲
“如果问一个收藏界里的行家,匡时怎么样,他一定会说匡时不错,如果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听说过匡时吗?他会说,匡时是干什么的呀?这没办法,社会认可需要时间的累积。”董国强打了通俗的比方,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着急也没有用。
实际上,董国强已经“吃”下了不少。2007年秋拍的4.7亿元、2008年春拍的3.9亿元、2009年春拍的3.32亿元……这些成交额数据最有说服力;2008年,匡时承办“为了孩子”赈灾义拍,筹得982万元善款用于灾后文化教育设施重建,因此也被评为“最具社会责任拍卖公司”。当初预想用5年时间来获得行业认可,实际上只用了3年,备受鼓舞之余董国强提醒自己,拍得好了也一点不能松劲,就像爬山一样,爬到一半,一松劲就摔下来了。
即使没有遇上金融危机,董国强也感觉到了压力。艺术品拍卖行业受资源的限制,各公司都去争夺,谁能拿到资源,谁才能生存。而且,作为好的拍卖公司,绝对不会去争夺可以再生的资源,更不能去拍赝品。
光鲜背后是形势迫人,好在董国强心理承受能力很强,而且爱好广泛,读书、京剧、唱歌、运动等所有能让人身心愉悦的,他都喜欢,特别是写博客,在圈子里更是出了名的。一点开他的博客,发现里面真是五花八门,不仅有写收藏的,还有足球、京剧、旅游、国内热点、国际形势……而且他还是手机拍客一族,拍了各种照片放在博客上,再配上一两句幽默的点评,很是吸引眼球。
“《简爱》的主人公简爱说过,女人生下来就是注定要含辛茹苦的。其实男人也一样,人生下来不是享福的,但是人生下来是要享受生活的,各种酸甜苦辣都值得体会。”董国强比较信奉的一句话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曾经觉得天塌下来的困难,若干年后回头看看,那是多么可笑呀。
拍卖行业的特殊性在于,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能在行业里立足,其中专业性和人脉起关键作用。董国强深谙此道,下一个3年,他把培养人才确定为头等大事,打造一个团队共同建设匡时的品牌,从“董国强的匡时”变成“匡时的董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