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志·无土之城
(2009-07-30 10:05:23)
标签:
《投资家》第6期影像志 |
无土之城
2009年3月5日,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中景德镇赫然在列。在众多煤矿、石油、森林等典型能源矿产资源告急的城市中间,高岭土资源枯竭的景德镇市显得另类而孤独。
摄影报道/罗健
摊开景德镇地图,整个城市被一条昌江和许多曲折的小路分割得支离破碎。在这其中,几乎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分割块中都会出现瓷厂、陶瓷有限公司或者与陶瓷有关的企业名字。这个城市被一根隐秘的线牵着,城市的兴衰荣辱好像都被这根线操控。
承载景德镇商业文化最充分的地点是国贸广场,这是一个巨大的瓷器交易区域,除了林立的陶瓷店铺,只要有落脚的地方就会被各式各样的瓷器摆满。广场前的停车场上,刚刚走下长途旅行车步入市场的和满载而归即将踏上归途的游客交错而过,穿梭在用瓷器铸成的电线杆和灯柱之间。他们身后是人力车夫招揽生意的吆喝声和零食小贩的叫卖声。而十几年前的此时,这些车夫和小贩大部分正工作在各大瓷厂停产之前的生产线上。
中华路、中山路两条老街则更多的承载了陶瓷产业留下的历史负担,他们纵贯全城,除了与城市主干道交汇处会偶尔被新的建筑物点缀,沿街的大部分建筑都是六七十年代甚至更早以前建造的老房子。这些老房子的主人大部分是曾经的陶瓷工人,他们现在各行各业为了生计奔波,这包括让他们又爱又恨的陶瓷行业。每天早上,他们从这里出发,分散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多赚点钱,搬离这里。
1995年可能是建国后景德镇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年份。这一年,市政府对景德镇人赖以骄傲的“十大瓷厂”进行改制。原有职工三分之一退休,三分之一下岗,只留下三分之一在原企业维持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变成了政府以后几年更核心的任务,整个陶瓷行业开始沉沦。
随着光明、人民、建国、东风、长征、红星、红旗等“十大瓷厂”停产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景德镇市遍布街头的国营陶瓷制造企业数量急剧减少。1995年到2007年,从316家已经减少到157家。在这157家中,也包括了不少名存实亡的“空壳”企业。
90年代中期开始,景德镇街头巷尾出现的大量小作坊式的个体陶瓷生产、销售机构。这在一段时间里成为景德镇人赖以生存的根本。由于长期的生产经验,这些小作坊可以迅速调整产品结构,降低成本。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生产习惯,令毫无创新的低端瓷器成为景德镇小作坊的主要产品。而且,这些小作坊出来的产品大部分以地摊式的销售手段在景德镇出售。
这时,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的民营陶瓷企业已经在细分市场、引入资本、扩大产业规模后一路高奏凯歌。
2009年3月5日,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中景德镇赫然在列。在众多煤炭、石油、森林等典型能源矿产资源告急的城市中间,高岭土资源枯竭的景德镇市显得另类而孤独。
高岭土是景德镇从上世纪80年开采至今已近尾声的制瓷原料。提起景德镇曾经的辉煌,无法回避这个城市以东45公里的高岭村。这个面积不过10平方公里的小村庄由于盛产优质的高岭土而闻名于世,元代起,瓷工将高岭土作为制瓷原料添加在坯料中,从而依靠优质瓷器成就了景德镇的“世界瓷都”声誉。十八世纪,“高岭”被转译成英文“kaolin”,成为一种世界瓷业高品质黏土的通用名称。伴随着景德镇享誉世界的瓷器,一并名扬天下。
经过几百年的大量开采后,高岭村的高岭土在清代已经被开采贻尽,留给高岭村的是大量没有使用价值的尾砂和采矿坑洞遗址。
建国初期,江西省的出口创汇99%来自景德镇的制瓷业。景德镇境内一些新的矿点被发现后则立即投产。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计划经济时代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开采也为日后的产业困局埋下了隐患。
80年代的巅峰时期,景德镇的瓷土年开采量达到35万吨,随着矿产资源的减少和国家有关矿产资源政策的实施,大批瓷土矿和以瓷土矿为主要生产原料的企业破产、倒闭。2007年瓷土矿的开采量已经降到8.8万吨。与瓷土配套的加工、制造型瓷厂已普遍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这些企业在城市里留下的厂房遗址成为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岭村”。
今天,这成为了景德镇陶瓷产业的一道伤疤。景德镇瓷不使用景德镇土,在业内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大部分外地购进,或者在外地购进原料自己配置的瓷土充斥在景德镇陶瓷企业的原料车间里。广东、湖南和江西省内的兄弟城市都是景德镇瓷土的主要来源地。
现在,800人的高岭村早已恢复了平静。和中国所有农村一样,出外打工或者在家务农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07年,高岭村矿山遗址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矿山遗址旅游产业成为景德镇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开始鼓励高岭村民以当地传统民居——徽式建筑的样式改建住房,旨在配合矿山遗址吸引旅游,发展经济。这个曾经辉煌的村子和这个曾经辉煌的城市一样,开始复制中国其它城市的生存模式,成为全民大合唱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