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别策划·创投黄金10年开启

(2009-07-29 16:17:46)
标签:

《投资家》

第5期

特别策划

财经

分类: 封面

创投黄金10年开启
虽然等待十年之久的退出渠道与此前预期有所不同,但是对那些打算把投资项目推到资本

市场的VC和PE来说,冲刺创业板已然是箭在弦上。
文/《华夏时报》记者 陶盈舟 本刊记者 陈锋


    每天早晨,在北京鹏润大厦12层的办公室坐定后,郑杏果都会打开电脑开始她一天的工作,作为清科集团研究中心的研究部主管,她每天的工作要求她在撰写创投报告前尽可能了解更多的行业资讯。
  而当3月31日,郑杏果看到中国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并宣称,将自5月1日开始实施,那一刻,她的直觉就是:无论放行的速度是快是慢,对于中国创投圈的投资人而言,只要创业板开放了,就等于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清科集团创始人倪正东更是明确告诉记者:“未来的十年将是人民币基金的十年,也是中国创投的黄金十年。”
  
  门槛过高?
  
  不可否认,创业板此时的横空出世给低迷已久的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大大提振了市场与投资者的信心,但同时,由于业界对于创业板的不同期待,从横空出世的那一刻起,创业板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场有关门槛高低的口水之战。
  根据公布的《暂行办法》规定,到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应当符合两条基本的要求:一是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三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最近两年连续盈利且持续增长,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或是最近一年盈利,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二是企业发行后的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
  “按照现在的标准走,中国的创投根本就没办法和那些美国的投资者竞争。”在《暂行办法》推出后的第二天,一位外资私募投资人就开始向记者抱怨,“因为我们的创业板与纳斯达克差距太大了。”显然,在那些热盼创业板的中国创业投资人看来,这个他们等待了十年之久的退出渠道与此前的预期相去甚远。
  IDG创业投资基金创始合伙人熊晓鸽直言,“公司两年利润1000万人民币,每年成长30%速度”的标准还不如作为中小企业板的延伸,把台阶拉低一点,没有必要推出创业板,“如果用目前创业板的这些规则,中国恐怕永远不可能出现像百度、搜狐、新浪这样的公司”。
  按照门槛高的说法,创业板应该是指为那些无法登陆主板的高科技成长性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平台,但是从目前的《暂行办法》来看,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实际依靠公司本身就能够解决资金的问题,并不需要借助上市来进行融资。相反,那些小规模同时具有高成长潜力的公司现在正是需要资金的时候,但是现行的门槛却将它们拒之门外。
  实际上,业内认为创业板不宜制定过高门槛的声音,早在推出前就已经屡见不鲜。天相投资顾问公司董事长林义相此前专门提出,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是三个完全不同等级的市场,应该用层次分明的标准来划分界线,如果创业板依然设立高门槛,那么就无从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过于严格的审核标准只会给市场造成错觉,将其与主板市场一样对待”,给本身就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创业板带来更大的风险。
  不过,这样的质疑也有不同的声音。在支持《暂行办法》的深圳东方富海基金总裁程厚博看来并不合乎市场的现状,“实际中国创业板设立相对较高的门槛和严格的风险控制很大程度上都是从资本市场本身的实际情况考虑的,在现阶段,一定要求的门槛界定和风险防范都是保证市场稳定不可或缺的”。
  深圳创东方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创东方)董事长肖水龙也主张对创业板的投资者设立高门槛,不过他建议,投资者的资产总额设为100万,不一定是现金达到100万,股票、基金等都可以计入其中。肖水龙认为,设门槛的好处是防止散户盲目跟风,一般而言,散户钱少亏不起,同时缺乏专业判断,容易跟风,而他们跟风时行情已经走入末端了,所以最后受伤者往往是散户;设门槛不会影响市场的活跃,市场中“二八原则”告诉我们,可能80%的散户不如20%的专业投资者有钱,专业投资者的大量资金,完全能保证市场的活跃度。为了控制风险,可以参照目前主板市场的“T+1”,肖水龙不主张采取“T+0”。涨跌幅度的问题,他也主张不要放大,“放大不应该,缩小没必要”。
  对外界的争议,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的解释是:创业板的风险和收益特征都与主板截然不同,发行上市条件也低于主板,本身风险较大,加之我国市场是以风险承受能力较差的中小散户为主体的投资者结构,所以在个人投资者方面需要设置一定的门槛,否则就可能会导致投资者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也会加剧创业板的风险。
  “其实不论是普通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创业板的投资风险都是监管部门不得不考虑的重要特性,”对全球各国创业板情况熟知的郑杏果告诉记者,“也因为出于这样的风险控制考虑和中国特殊的环境,创业板的上市企业准入门槛才会比国外的大多数创业板都要高。”
  
  抢滩冲刺
  
  尽管这场有关创业板门槛的口水战还没有停歇的迹象,但是对那些打算把投资的项目推到创业板的VC和PE来说,时间已经刻不容缓。
  根据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的说法,创业板将在今年8月以后才能有股票真正挂牌,如果在此期间证监会依然没有对IPO重新开闸,那么这就意味着8月份不仅是创业板真正出台的日子,也将是暂停接近半年的IPO重启之时。
  程厚博告诉记者,距离创业板正式开放的三个月时间至关重要,不少手里有项目的创投已经开始了紧张的倒计时,因为按照现行的标准,全国符合要求的企业已经超过了一万家,这也就表明,创业板的上市路上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惨烈局面。为了做好充分的准备,东方富海已经从投资的19个项目中选择了四五个符合要求的成熟项目并开始积极筹划上市,与他们做着相同工作的还有达晨创投。
  2000年开始坚守至今的达晨创投其实很可能成为首批受惠创业板的人民币基金,因为就在宣布创业板办法实施前,达晨创投刚刚联合了几家投资机构完成了对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增资超过5000万元,并宣布将争取在国内创业板第一批上市。
  回顾成立以来的9年时间,达晨创投的投资方向从来没有离开过创业板,可以说,他们的成立就是为了等待今天的创业板。该公司董事长刘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为了等待创业板,他们一直做的就是两手准备,“即一家公司同时为创业板和中小板做准备”,他们的计划就是把手里中小板的三分之一项目转投到创业板上,因为创业板先期登陆的公司对于业绩和利润增长速度的要求都比较高。
  目前,达晨创投的40多个项目中符合创业板上市的成熟项目有10个,已经上报了8家,在符合条件的项目中,有4家是专门从中小板转道过来的。如今看来,刘昼押对了宝,相对于他手里数十个成熟的待批项目,更多的投资人还需要时间来准备。
  作为国内首只获批成立的外资人民币基金,IDG对于创业板的觊觎不言而喻,尽管目前的准入标准距离其原本的希望仍有距离,但是IDG副总裁李丰却表示,有总比没有好,“我们不想错过创业板给基金带来的退出机会”。尽管目前这只人民币基金仍在募集的过程中,但是在寻找项目时,IDG已经开始将更多的目光放在了符合创业板准入条款的项目上。
  令人意外的是,人民币基金的雀跃欢腾才刚刚开始,外币基金的蠢蠢欲动已经势不可挡。
  “我们希望创业板能成功,这样我们就能够把自己符合条件的项目推到这个平台上去,让投资者来选择。”作为一只外币基金,招商和腾创投基金主管合伙人李雪刚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对创业板表现出的兴趣显然超出了记者的料想。
  “其实我们对企业并不要求一定要在海外退出,国内市场的退出一样很吸引人,特别是现在创业板推出了以后”,在李雪刚看来,创业板出台以后,基金将在一定程度上更倾向于选择中外合资的方式进行投资,这样不论最终登陆中小板还是创业板,都能够分享到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不菲回报。
  
  首批超8?
  
  现实的情况是,在目前有关创业板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前,大部分的创投还是愿意选择依葫芦画瓢,按照创业板《暂行办法》寻找合适的项目,与其相似的是,不少投资机构和券商也在积极寻找项目,目的则是为了帮助企业登上创业板。
  不过,这些积极的准备只是为了创业板的后备力量而谋划,因为如果能够在三个月之后首批上市,企业的候选名单无疑已经进入了深交所的视线。
  作为一家从投资IT行业开始逐步转向传统、高成长产业的基金,智基创投的转型显然很成功,其基金总经理及合伙人陈友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我们投资的一家新农业的项目,8月份的创业板应该有机会是第一批的。”和陈友忠一样对首批上市充满信心的还有达晨创投,无论是刚刚完成增资的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还是拥有“国内公关第一股”之称的蓝色光标,达晨的目标都是首批。
  与此同时,当市场的目光重新聚焦深圳的时候,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显然不会错过创业板首批的队伍,根据该公司总裁李万寿披露的数字,在目前已经投出的约220个项目中,有超过60家符合创业板的要求,而在尚未退出的100多家企业中,有三分之二的企业有希望通过创业板退出。巧合的是,就在《暂行办法》出台后不久,深圳市政府就率先从全市1100家符合创业板上市财务指标的企业中选择了30家企业先后进行首批上市辅导,这其中,深创投显然不会缺席。
  同在深圳的创东方投资的十余家企业中,有3家企业已经完成了材料的准备工作,只待创业板上市细则出台。
  如果按照两会期间深圳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陈东征所说,首批上市的只能有8家企业,那么不难想象,8月的创业板要么上演一场硝烟弥漫的淘汰赛,要么就是出现批量上市的合家欢景象。
  不过,相对于首批的争夺赛,更多的创投把目光放在了创业板的未来,“争首班车对我们来说并不现实,我们现在更加关心创业板推出以后的市场反应,”戈壁投资合伙人徐晨向记者说出了大部分创投的心声,“如果市场并没有出现巨大的落差,风险控制也颇有成效,那么一旦有符合要求的企业,创业板当然会是我们一个不错的考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