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道·许晓峰:用基金撬动音乐产业

标签:
《投资家》第2期资本道财经 |
分类: 资本道 |
许晓峰:用基金撬动音乐产业
现在没有人投资音乐,或者说投资音乐本身。用基金的杠杆效应
去运作音乐,在中国内地并不多见。
文/本刊记者冯昭
许晓峰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深圳。这一次,他为音乐产业带来了数亿元的投资项目。
20年前,许晓峰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学子,尽管他在校园里组建了流行色乐队,并获得北大首届十佳歌手大赛黄金搭档奖。大学毕业后,受到家庭阻力许晓峰离开音乐,到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做了一名翻译。不过,没几个月,他就不辞而别,回到北京创办音乐公司,成为一名“北漂”,混迹于酒吧、市井之间。
20年间,他从举办崔健、黑豹、唐朝等摇滚乐队的演唱会开始,辗转创办华纳中国,用五年的时间,将华纳唱片中国有限公司打造成内地产值最大的原创音乐集团;此后又跻身音乐产业的投融资领域,先后创办北京创盟音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国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始终以一个商人的身份,推动着音乐产业在中国的发展。
“用有限的资金,去撬动更大的产业项目,这就是音乐基金的魅力所在。”谈到他一手策划、投资的梅沙原创音乐前沿基地,许晓峰告诉本刊记者。
将杠杆效应最大化
2009年,许晓峰主要要做的事情就是梅沙原创音乐前沿基地大部分项目的落地。这个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许晓峰任总策划的音乐基地,兼具制作、发行、会展、培训、论坛、演出、节庆等与音乐有关的多种功能。
在音乐基地的项目规划中,整体投资分三期进行,其中,一期项目包括十大音乐制作人工作室、B-BOYS流行剧场、中国音乐流行榜、太麦音乐研修中心、愿望塔音乐体验馆和欢乐迪吧风情街。这些项目的资本,主要来自许晓峰创立的原创音乐投资基金的融资1000万元、盐田区政府提供的1000万元贷款和2000万元建设资金。
“三期投资加起来会达到2亿-3亿,但是其中投资音乐本身、包装歌手不到1000万元,大部分资金都用来盖剧场、做酒吧这些东西,更像一个旅游地产项目。”许晓峰说,“这个本质上偏重于音乐主题的旅游项目,就是大家都到海边来玩、来消费这样一种概念。我们的投资回报,应该是每年40%左右的利润率,我们对这个项目的预期是三年翻一倍。”
“原创音乐投资基金就是为此而生的,”许晓峰说,“用一家1000万元的基金,去撬动投资2-3个亿的项目,就是把基金的杠杆效应最大化,这是我的商业模式最合理、潜在成功率最高的地方。”
那么,离开深圳20年之后,许晓峰何以再次把目光投向深圳?
许晓峰认为,北京的气候注定了它很难运作户外娱乐项目。例如,你到了少林寺,出于对佛教和功夫的兴趣,必定会看《禅宗大典》,虽然少林寺一年当中只有8个月可以在户外活动,但这8个月足以支撑整个项目全年的运营。而北京比河南更冷,一年当中差不多有5个月不能举行户外活动,这就给音乐产业基地在北京开发增加了难度。
“深圳是一个商务旅游城市,游客在深圳的首选就是大梅沙的海滩。近年来,每年大梅沙的游客大概是300万人,而我们的营业收入就是以这300万人的1%为基准的。”许晓峰告诉本刊记者。
音乐的资本化运作
用基金的杠杆效应去运作音乐,在中国内地并不多见。但对于许晓峰来说却并非偶然,他在三年前创办的北京创盟音乐管理投资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将音乐产业基金化运作的经典案例。
那是在他从华纳唱片中国有限公司离职之后,这位“音乐圈里的堂吉诃德”便与A8音乐网CEO刘晓松、IDG全球副总裁熊晓鸽联手成立北京创盟音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进军无线音乐市场。
对于创盟音乐的定位,许晓峰认为,它并不是一家唱片公司,而是一家以资本运作和管理为主的音乐投资公司,它更像是一只开放式基金,通过不断吸纳新的资金,在传统唱片与无线音乐上赚钱。“晓松是一个电信媒体的服务商,而内容由我来提供。”许晓峰说,“在原创联盟的商业链中,A8音乐网是一个销售平台,而创盟音乐是内容的发现与制造者。”
对于原创联盟的运营模式,许晓峰解释道:“我跟晓松、晓鸽作为创盟的创始人,以一种基金管理的模式去扩大业务。比如,如果有一个人说我有五百万想做音乐,原创联盟可以拿出对等的钱跟他成立一个公司。”
“这种模式与传统唱片公司在根本上是不一样的。”许晓峰告诉记者,“唱片公司的做法是我签一个人,然后花几年时间来运作、培养,而创盟音乐的融资平台是开放的,任何一个想进入音乐领域的资本都可以投进来,任何一个我们看好的唱片公司都可以给他们投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资本带进来,帮资本物色好的内容,再把投资的好内容引回到我们的平台上运营,最后回报给资本。”
实际上,这种运营模式在国外并不陌生,华纳、索尼旗下就有很多加盟品牌,但在中国内地,创盟音乐的运营模式还是首例。而A8音乐网作为创盟音乐的销售平台,在香港主板上市当天就获得了6倍的股值,成为当时最红的一只概念股。
用基金串起音乐产业链
近年来,由于受到盗版、收费等问题的困扰,中国音乐产业的产值一直徘徊不前,鉴于此,许晓峰甚至否认了中国音乐产业的存在:“中国目前还没有音乐产业,中国的音乐都叫行业,前几年说产值有20个亿,现在可能都不到20个亿了。如果不解决音乐付费下载的问题,我觉得音乐的产业化会很难。”
因此,许晓峰提出现代音乐的生命是回归现场:“因为现场音乐是无法盗版的,通过这样一个办法可以把它相对产业化。现在听音乐都是免费的,那么艺人就只能靠演出来赚钱;通过演出可以做音乐节,音乐节又可以有赞助商,然后还可以卖相关的产品,这其实是在卖一种生活方式,因此演唱会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形成产业链,形成一个规模化的东西。”
“现在没有人投资音乐,或者说投资音乐本身。”许晓峰认为,梅沙原创音乐前沿基地在很大程度上也并没有投资音乐本身,而是投资在与音乐相关的餐饮娱乐项目上,比如酒吧一条街、量贩的KTV、音乐剧场等等,虽然它的元素都是音乐的,但是与艺人、歌星已经没有太多关系。
“而基金则起到了串起音乐链条上所有珍珠的作用。这种商业模式在娱乐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比如美国,已经被证明了是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因此我觉得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应该有私募股权基金的存在。基金的特点是组合投资,而组合投资就更容易形成产业链。”许晓峰告诉本刊记者。
金融海啸中的文化产业机遇
2008年以来,一场发端自美国房贷市场的金融海啸席卷了全球,地产、IT、金融、制造……诸多实业均受到或多或少的冲击,而对于音乐产业,许晓峰甚至把它看做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除了筹建中的梅沙前沿原创音乐基地,许晓峰还准备投资电影产业,目前来看,这两块都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许晓峰告诉记者,从以前的经验来看,金融危机反而会促成文化产业的飞速增长,例如美国的历次金融危机之于好莱坞。究其原因,一是金融危机后,人们大钱花不起了,花小钱还是可以的,买张光碟、电影票并不算什么;二是随着金融和实体企业的冲击,人们有缓解心理压力的需求,希望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安慰;三是这个时候会有很多人赋闲在家,没有事情可以做,反而多出了看书、看报、看电影、听音乐的时间。因此,越是在这种时候,文化创意产业反而会有突破性的发展。
而谈到他本人,许晓峰说:“从创办华纳中国开始,我一直没有自己去投资一个企业,而是用别人的钱来做事,所以,我想我还不能算是一个企业家,而只能算是一个职业管理人,只不过以前是做企业的管理人,现在是做国影投资这样一个投资机构的职业管理人。”
对于投资项目的执行人,许晓峰更看重术业有专攻的人:“在同一个领域,一直做同一件事情,并且稳步上升,做到极致,就是一个好的执行人。我现在选拔的就是这样的人,而不是八面玲珑的那种。”
然而,许晓峰并没有把用一己之力推动音乐产业看做最大的成功,相反,他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就是身体力行地带人、培养人。许晓峰在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带过的学生中,有1000名以上的学员成为文化产业中的管理人才;在企业里带出来的,现在也有17个人是文化产业圈里的老总。他认为,创办企业、推动音乐产业,只能算独善其身的小事,向社会输送人才是普渡众生。
谈到一年来的心态变化,许晓峰告诉本刊记者:“比起去年这个时候,首先是身份变了,从一个企业管理者,变成了一个资产管理者;很多年了,已经很难有变化,因为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固的对世界、人生和周遭环境的看法,以不变应万变。我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有着很稳固的价值观,不管发生什么,我自己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用有限的资本,去撬动文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