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收藏·商徐其明 豪情万丈的收藏“大佬”

标签:
《投资家》第2期生活收藏休闲 |
分类: 生活 |
浙商徐其明豪情万丈的收藏“大佬”
文/于娜
在浙江徐龙集团的会客室里,四周墙壁上挂了一圈明清瓷珍的巨幅照片,这只是董事长徐其明收藏的中国文物的一角。徐其明算不上超级富豪,在浙商中也不是最有钱的,2008年胡润中国富豪榜上他排在了200名以外,但早在14年前,他就已经开始在海外拍卖会上,同欧美有钱人竞争中国文物。这些艺术品的背后是财富?是胆识?还是民族自尊心?不管是什么,它们都已经成为了徐其明的一种符号,即便他刻意去淡化,但外界仍然津津乐道。
从欧美富人手里“夺宝”
自2000年以来,在国际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中国人的身影就频频出现,以挥金如土、豪情万丈震惊四座的便是徐其明这些浙江企业家们。在苏富比或者佳士得的某场大拍上,徐其明总能和几位浙江老板不期而遇,用他们那种天生高调门的家乡话互相打着招呼。
1995年,徐其明开始涉足海外顶级艺术品拍卖会。在2004年的香港苏富比艺术品拍卖会上,他一人就揽得两件珍品:450万港币的清雍正粉彩过墙枝桃纹碗和400万港币的元代青花龙纹罐。
2006年11月,徐其明又出现在德国纳高拍卖会上,这一次他分别以34万欧元和30万欧元将大清乾隆年制青花云龙纹双龙耳荸荠瓶和清乾隆御题剔红平川战役图挂屏买回了国内。
徐其明的频频出手,让欧美买家坐不住了,他们开始注意徐其明,并且四处打听消息———这个一看到中国高档明清瓷器就兴奋异常,志在必得的中国人究竟是什么来历?
靠水产养殖获得第一桶金,自此徐其明财路亨通,现在的徐龙食品集团是全球最大的鳗鱼养殖加工企业,外界报道其资产在30亿元左右,他一年的海外文物购买投入超过3000万元。
徐其明偏爱元、明、清三代鼎盛时期御用赏玩精品,但在国内能满足这个级别的东西太少了,想要更好的就得去参与国际化的竞争。他对记者说,苏富比、佳士得都设有中国文物拍卖专场,但主导拍场价格的历来是欧美人。“在那样的拍卖会上,我很希望坐在外国人中间的中国人不是一个,也不是十个,而是一群。”
从几千件到一百件
以徐其明的财力,他能收藏多少文物?一般人都会从上千件开始数,上万件也并不稀奇,在中国一个普通的工薪收藏者拿出上百件藏品也是很轻松的事情,徐其明也曾有过一车一车地往家里拉藏品的经历。
但今天的徐其明却不这么想,“故宫收藏的瓷器有35万件,其中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也只有区区1110件。我今年45岁了,50岁之前我尽力收藏到100件中国艺术精品。”徐其明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为100件国家二级以上文物。
徐其明对古陶瓷收藏的兴趣开始于1994年,当时,随着沪杭高速公路的破土动工,作为中国古代“越窑”发源中心地之一的慈溪上林湖附近,出土了大量两晋时期以及各朝代的坛坛罐罐。那时徐其明常常自己开车去慈溪的周巷古玩市场“淘宝”,直到大大小小的物件装满一车才肯罢休。
看着家里满屋子都是虽不算精美但古气十足的藏品,曾经让他非常自信和满足。然而在去北京故宫博物院看了一回真正的国宝以后,徐其明开始对自己先前的收藏产生了怀疑。
随着徐龙集团业务的扩张,徐其明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出国考察,在看到了许多流失在海外的中国文物珍品后,那种震撼和触动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同时,他还在国外陆续参加了几次拍卖会,发现原来他之前收藏的一箩筐一箩筐的古陶瓷,同海外拍卖会上的中国瓷器相比很难得到认同,这让徐其明有了一种游离在收藏大门之外的感觉。
“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徐其明开始思考该给自己的收藏一个什么样的定位。民间收藏已经这么热了,靠捡漏淘到珍品、精品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对于他而言,也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天天去古玩市场上捡漏,毕竟经营企业才是主业。“现在古玩的造假达到了炉火纯青、以假乱真的地步,弄不好‘漏’没有捡到,反而把自己给‘漏’进去了。”徐其明也幽默了一把,为收藏交的学费,他的心里很清楚。
在明确了专门收藏元明清御用传世玩赏精品以及其他御用杂件的方向后,从2000年开始,元青花、明永乐、宣德以及清三代不同器型、釉色的宫廷赏玩器都是他可以为之“不惜血本”的对象。而所谓的“官窑”也不是件件都在他的珍藏范围,“古代中国宫廷中的实用瓷器虽然也是‘官窑’,但数量庞大,与供皇帝玩赏的器件相比价值相差巨大”。
2006年,徐其明在纽约苏富比以200多万美元拍得的清康熙年间御制的“尤侃”款仙人乘槎犀角杯,这是目前传世最大且有历史记载的著名宫廷工匠尤侃制作的犀牛角杯。“类似的物品在故宫有,但比起我拍下来的这一件物品还短大约5厘米。”徐其明得意地说,这件犀角杯此前由两位美国人收藏了近百年。
竞争的不仅仅是财富
“在别人的眼里我拍得很风光,其实每次拍件东西不知要查多少资料,请教多少专家,我是非常理性的。但遇到好东西时,我总会比别人更勇敢。”
徐其明也有遗憾,为什么花同样的钱国外藏家买来的东西档次更高呢?“不光是钱的问题,个人的素质、艺术鉴赏能力等等各方面,内地要出现真正的国际收藏家,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近两三年浙商在海内外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动静很大,但业内人士注意到,2008年以来他们开始变得低调了。“收藏不是一拍脑袋就上的”,这与徐其明的想法不谋而合,“这说明浙江的企业家理性了、成熟了”。
每次参加拍卖会之前,徐其明会对拍品图录进行长时间研究。“我买东西,首先要自己满意,我看这个图录,对好东西会很有感觉。”对某件拍品“有了感觉”,他接下来就会请业内顶尖人士在拍品预展上对实物进行鉴定。经过现场实物勘察之后,他就会最终锁定竞拍目标。
在徐其明办公室的书柜内,整整齐齐摆放着各种外文版的拍卖图录,上面有他对竞拍藏品所作的笔记。“收藏是一个实践、文化和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是一个收藏者成为一个收藏家的必然过程。”他自己正是这样走过来的。
在收藏道路上越走越成熟的徐其明,更像一个浙商收藏者们的领军人物。在他头脑中想的不是轰动效应,不是急功近利,而是怎么像国外知名企业的收藏那样,在提高收藏水平、扩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他想的是一条值得浙江企业家们借鉴的收藏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