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奥凯之殇(一)

标签:
《投资家》第1期风险财经 |
分类: 风险 |
奥凯之殇(一)
除去内部争斗,融资困难及航权短缺藉此被证明是民营航空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文/《华夏时报》记者
面对停航的现实,刘捷音在奥凯航空3年多前首航时的风发意气如今是否已不复存在?
从国内首家飞上蓝天的民营航空公司到国内首家客运业务暂停的航空公司,奥凯航空有限公司(下称奥凯航空)仅用了3年零8个月。
2005年3月11日,涂着深紫色“OK”标志的波音737飞机腾空而起直插云霄,正式打破了国有资本垄断民航市场的格局,奥凯航空也因此戴上了国内首家民营航空公司的头衔。
2008年12月3日,奥凯航空向媒体通报,已经收到民航华北局的明传电报,将于15日正式停航。该消息发布后,中航油、机场等单位由于担心奥凯停航后拿不到钱,开始要求支付现金。
12月6日,数千名购买了奥凯航空机票的乘客无助地站在候机大厅里,因被断油,提前9天梦断蓝天。
12月7日是国际民航日,这一天,“OK” 的奥凯航空却与世界航空大家庭说“Bye-bye”了。
自2005年8月15日国家民航总局(现交通运输部民航局)颁布的《国内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试行)》正式实施以来,短短几年间国内先后涌现出十多家小型航空公司,这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民资背景。这些民营航空企业普遍具有这样几个特征:机队规模小、注册资本少、航线较为边缘化。
在航空市场总体形势较好的大环境之下,民营航空企业尚可凭借其较好的成本控制能力以及灵活的经营手段在国内航空运输市场 “夹缝中”寻找到生存的空间。
然而进入2008年以来,受航油价格的波动以及天灾影响,再加上非市场性因素和经济危机给行业带来的持续性颓势,使得本就在苦苦挣扎的民营航空企业长期以来所面临的困境被加倍放大,一些在经营上或是资金上本身存在着这样或那样问题的企业,其危机开始逐渐显现,“退市”风险犹如乌云般开始笼罩在民营航空企业上空。
奥凯航空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下遭遇停航之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