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投资家十期封面人物
投资家十期封面人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986
  • 关注人气:3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资本道·汪潮涌 在取舍间一路领先(二)

(2009-02-04 15:11:18)
标签:

《投资家》

第1期

资本道

财经

分类: 资本道

汪潮涌在取舍间一路领先(二)

把投资核心集中在未来电信、媒体、科技领域,汪潮涌将风险投资行业一般30%左右的成功率改写成了百分之八九十。

/本刊记者  孙雨

 

信中利的投资因此看起来非常稳健。但是,尽管早在3年前就已把信中利的具体业务交给了团队去经营,自己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耗资4亿元组建的船队和参加美洲杯帆船赛上,汪潮涌至今还为多年前投资百度和搜狐而遗憾不已。百度从1999年创建时起就发展很快,专注于TMT的汪潮涌当然看得到,可是由于认为信中利自身还不成熟,还没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他选择了暂时放弃投资。

显然,汪潮涌失去了低价投资的机会。百度在成立之初曾获得华尔街富豪120万美元的融资,市值仅为三四百万美元;到20009月第二次融资时,美国DFJ基金联合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向百度投资1000万美元,这使百度的市值增加了近10倍。不过还好,信中利在百度2004年第三次融资的时候终于以112万美元顺利进入它的投资行列,并在第二年百度登陆纳斯达克市场流通后陆续退出,获得了大约30倍的回报。这虽然远不能与百度前两期融资时进入的投资人七八万倍和一两百倍的回报相比,然而当年敢于在估值已经偏高的情况下依然注资百度,倒也证明汪潮涌不乏远见。

搜狐则不同。由于所谓的他人因素,汪潮涌也没有在早期进入,但在2001年互联网经济低迷、搜狐股价跌破1美元时,他从高盛、英特尔手中大量收购了搜狐股票。到2003年互联网经济复苏时,信中利得到了不亚于早期投资搜狐的回报。即便如此,汪潮涌还是一直在念念不忘地表示“退出的太早啦”。

汪潮涌热爱航海、高尔夫、网球、滑雪运动,钟爱笛子、古琴、中医并且酷爱读书。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金融家。“先有思想,后有命运。”他这样说。但是没有几个人知道,在他的思想影响国内其他企业家的时候,几年前也曾有几个资本大家对他产生过很大影响。例如,大约10年前在一次会议上,瑞士前驻华大使、瑞士盈方体育管理公司股东乌里·西格与他一见如故,随后西格用自己管理的基金投资于创办初期的信中利,成了信中利的董事。在此后合作中,西格不仅给信中利带来了合作伙伴,像保时捷家族、一些瑞士的银行、全球最大的咖啡集团、瑞士盈方等,更重要的是把汪潮涌带进了自己的圈子。在他的引荐下,汪潮涌成了瑞士盈方亚洲区董事,并因此了解到世界杯、F1、美洲杯帆船赛等重要体育赛事。

美洲杯帆船赛在汪潮涌看来是可以借以提高中国企业家在国际上影响的载体,因此他为之倾注了很多热情。然而令他同样“投入很多感情”的还有2007年秋在湖北省黄冈市组建的湖北李时珍健康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除了亲自创作剧本的46集电视连续剧《李时珍》,对于这个目前已陆续投资开发中医药种植、保健品、中医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实业公司,作为湖北人的汪潮涌计划8年内投入约35亿元。“放手投资公司以后,”他说,“我最想的就是去做实业。”

不过即使是做实业,汪潮涌也是站在风险投资的角度看待中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的。在他眼里,中医药行业必将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理由是当前的形势对中医药行业有几个有利因素,诸如政策的支持和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等。 

也许他的判断会像发现有价值的风险投资目标一样准确。在1999534岁创办信中利之前,汪潮涌曾是摩根士丹利北京代表处的首席代表。199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基访问英国时,有人借机悄悄呈上一份《中国国家投资银行筹建草案》和一份写满志愿回国效力的海外高级金融人才签名名单,而汪潮涌的名字就在那份名单里。那年,他离开了摩根斯坦利,开始全职担任国家开发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顾问。而经营自己的投资公司,汪潮涌则将自己80%的资金投入其中。他遵循的原则是:不大小项目通吃,使自有资金占相对较大比重,以便将风险控制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这对于应付眼下不景气的市场可能非常有用。由于退出的窗口变得越来越不好把握,海外上市窗口也不很明确,2008年前11个月总共发生的109起风险投资退出和23起私募股权投资退出已分别较2007年减少了33笔、71起。在这种局面下,一般投资后18-24个月就该退出的投资公司手上有再多的企业也只能排队等候,不得不拖长退出时间。不过汪潮涌不着急,因为他在华尔街工作期间的忘年交股神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深刻影响着他。“其实说起来非常简单,”他说道,“寻找价值被低估的股票买入,然后就是耐心持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