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报告会·中国金融投资产权报告(三)

(2009-02-04 14:35:23)
标签:

《投资家》

第1期

报告会

财经

分类: 报告会

中国金融投资产权报告(三)

投资基金

投资基金多为一些专业的金融资产处置公司,公司设立多以不良资产经营为目的,目前在二级市场中的投资规模约占市场总额的20%。从中外投资基金对比上看,外资成立的基金公司由于具备专业人才力量,市场运作相对较好;本土基金公司实力则相对较差。随着本土公司的逐步成长和市场的逐渐规范,预计本土基金未来在市场中的潜力会进一步得到释放。

排除国有企业的独有优势外,民营企业在产权市场中表现了更高的对不良金融资产的投资愿望和实力。这表明了一种趋势,在不良金融资产的处置中,由国外大投行、基金等寡头垄断的市场正向更为多元化的竞争转变。事实上,随着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工作接近尾声,遗留下来的不良金融资产通常都会存在处置难度更大、收益率相对较低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产权市场发挥在不良金融资产处置中的营销创新能力,各类分拆资产包的出现为大量资金实力并不如国有企业、外资机构的民营企业能加入到这个业务中提供了可能。而且产权市场的开放性和良好的市场全服务功能也满足了大量民营企业投资不良金融资产的支撑服务需要,对提高民营企业在处置较高风险的不良金融资产业务能力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持,对提高不良金融资产的回收率、处置增值率都有明显的作用。

报告会·中国金融投资产权报告(三)

报告会·中国金融投资产权报告(三)

报告会·中国金融投资产权报告(三) 

 

投资倾向

我们的调查显示,在产权市场处置的不良金融资产更多来自产业部门。相对于银行部门不良资产的相对标准化形式,这些来自产业部门的不良资产常常缺乏标准化的形式,这在大大提高投资风险的基础上还抑制了更广泛的交易渠道的开发。但得益于产权市场在组织评估、审计、法律等中介服务方面的超强能力,这些相对高风险的资产无论在估值还是交易方面等大为改观,促进了这类高风险投资的广泛性和活跃程度。

在对不良金融资产投资人的调查中,41.13%的投资人表示更倾向于购买打包资产,而58.87%的投资人表示更倾向于购买分拆资产。这可以说明,随着不良金融资产投资人中的民营企业逐渐增多,他们更倾向于投资一些标的更明晰、金额偏小的不良资产拆分包。

不同的投资者对不良金融资产的投资有着不同的倾向,出售、重组或追偿都是可能的投资倾向。在对不良金融资产投资人的调查中,56.25%的投资人表示会对资产进行“重组”。 可以看出,产权市场中的不良金融资产投资人更希望借助不良金融资产的收购实现市场、业务的重组整合,并带来新的产业链拓展机遇。

在“对哪个行业的不良金融资产最有兴趣”的问题中,46.15%的投资人选择了“房地产”。可以看出,2007-2008年投资人对房地产业的投资兴趣更大,表现出了更强的信心。事实上,金融企业持有的地产、物业也成为产权市场的热点项目,并实现了更高的竞价率和溢价率。

这进一步也说明,产权市场在不良金融资产处置中更灵活,能根据市场情况对不良资产进行仔细分析并作出有针对性地营销创新,这样也能集聚更多的投资人,打破了原有不良金融资产处置的寡头垄断状况。

 

投资预期

调查显示,投资机构对今年及明年的不良资产投资市场保持了谨慎乐观的情绪,23.08%的投资机构表示今、明两年将增加不良资产的投资预算、53.85%表示持平,15.38%表示将会减少。

69.23%投资机构认为09年不良资产的估值因次贷危机的影响而下降,投资机会将会大于08年。受访投资机构的年平均收益率预期为27.08%,建筑业、房地产业依然是投资机构最青睐的行业。受访机构大部分希望收购不良资产后对其进行重组。

此外,在今年的不良资产市场出现了一种新的投资主体——信托。中信信托6月发行了中信融金1号不良资产收购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该信托计划所募集资金用于不良资产收购,闲置资金可用于低风险投资,发行规模6亿元人民币。这说明经过几年的市场洗礼,国内投资者已经充分发现了不良资产的投资价值,不良资产的价值分析、定价机制等方法日渐成熟,不良金融资产由一开始的外资机构凭借庞大的资金实力垄断经营,逐渐过渡为一种常规的投资品种,这也意味着不良资产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调查中,几乎所有投资机构都认为,今年收购不良资产的主要风险在于宏观调控带来的政策风险和市场不确定性。受访者也都表示,将根据今年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相关政策审慎操作,选择非周期性行业,或者长短投资结合以规避投资风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