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绿孩子项目组李玲
绿孩子项目组李玲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45
  • 关注人气:2,1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绿孩子》:把最好的作品献给乡村儿童

(2010-06-22 09:32:35)
标签:

绿孩子

乡村儿童

杂谈

分类: 《绿孩子》

 

                          记者/土土

 

    “当这本美丽的小书呈现在你眼前时,你要知道,那些一起来编织这个梦想的大人们——书写文字的作家们,绘制图画的画家们,还有辛勤传播的志愿者们,他们都是大孩子,也都曾经是孩子。

    来吧,绿孩子。请拉着我们的手,回到大自然里去,一起去玩那被称作“艺术”的游戏。山林溪流、花草鸟兽、泥巴石头,因你的注视和触摸而富有灵气。在天地间,我们一同自由地嬉戏、呼吸……

    知道吗,绿孩子?这就是我们的梦想。”

http://s15/bmiddle/5e4a2247t899492cafe7e&690

http://s9/bmiddle/5e4a2247t899495590d38&690

http://s9/bmiddle/5e4a2247t8994a23b81c8&690



 

    早在几年前,熊亮和阿甲、萝卜探长就萌生了让农村孩子也能看到优秀图画书的想法。经过了三年的准备和积累,随着具体操作环节的逐一实施,今年,这本专为偏远山区的农村孩子制作的《绿孩子》公益期刊终于来到了孩子们的身边。

 

    《绿孩子》期刊编委会共由阿甲、萝卜探长、熊亮、熊磊、李玲、咪咪六人组成。其中阿甲和萝卜探长主管刊物的印刷,以及为乡村教师准备图画书教学教案,熊亮主管创作,熊磊负责各方联络,李玲负责刊物发行,咪咪担任编辑工作。尽管人数不多,但是《绿孩子》已经发散出了惊人力量,从去年底开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绿孩子》已送达学校覆盖了安徽、河南、山西、四川、河北、湖南、贵州、云南、宁夏、吉林、甘肃、陕西、广西、湖北、北京、山东,共100个乡村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因为考虑到图画书价格偏贵,在城市里的读者也是少数,乡村儿童十年之内很难看到绘本,熊亮决定将用刊的形式把图画书印出来直接赠送给乡村孩子,“把能挑选到的好作品都放进去,做本最好的”。《绿孩子》目前采用季刊的呈现方式,一年有“春夏秋冬”四本,目前一期36页,印量在四五千册。《绿孩子》主要按班级发放,一个班级四五本,基本做到八个孩子一本。刊物主要栏目包括原创故事、国外精粹、乡村老师、名家专栏和互动栏目。除了采用生活教育、自然教育的方式进行乡村艺术启蒙,邀请国内知名人士撰写与乡村儿童艺术教育相关的杂文,刊物还设有学校阅读活动、小学生绘画、作文展示。

 

    《绿孩子》的项目从去年十月敲定,并且通过申请得到了陈一心基金会的赞助,一年投入约20万元用于制作。有广泛NGO资源的李玲和超过12家从事乡村教育的NGO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NGO组织要有一年以上的运作经验,并且得专门致力于乡村教育这方面,”李玲说,“每家机构为我们推荐10所学校,以及负责反馈杂志投递的信息。”《绿孩子》目前通过挂号邮寄,据反馈有些偏远学校因为邮局的问题,没有收到刊物,但有九成学校的邮路还是畅通的。此外,NGO机构还帮助搜集学生作品,作为《绿孩子》的创作原型,或者直接在刊物上刊登。

 

    在内容选择方面,《绿孩子》格外注重选择农村和自然题材,展示给孩子们所熟知的事物的美妙,让乡村孩子们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正如熊亮所说,《绿孩子》里不放进任何给予同情或劝谏安抚的东西,只有放进心底里的力量,一定要好玩。

 

    《绿孩子》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改进,据悉,第二期就更加注重图画书和互动的内容,今后会做到图画和文字作品并重,达成更好的阅读推广效果。熊亮希望,待到时机成熟时,《绿孩子》能出双月刊,“这样信息量更大,孩子们能老有新东西看”。熊亮说:“作品量不成问题。我们可以选用很多书、名著和小故事,加上很多画家和出版社都对《绿孩子》表示支持。”在即将发布的《绿孩子》夏刊中,除了熊亮创作的《我的小马》《一园青菜成了精》之外,孩子们还能读到儿童文学作家黑鹤和王晓明的作品。

 

    《绿孩子》除了为孩子们提供读物,还尝试和乡村学校建立联系,并且组织开展阅读推广、美术教育等相关内容。上个月,《绿孩子》就带领河北易县某小学的学生们尝试了学校后山上的写作和写生活动。“写作和作文不一样,”熊亮说,“我们让学生们天马行空地创作文字和图画,希望能借此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小看杂志长大,心怀杂志情结的熊亮表示相信阅读的力量,“小时候看过的东西,长大了永远不会忘,也许,一本杂志改变的就是一个将来。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将《绿孩子》一直办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