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男人更需要排毒

(2009-05-09 13:38:20)
标签:

养生

美容

毒素

健康

分类: 养生谷
http://www.beelink.com.cn/20090423/20090423blent32.jpg

  现状观察:男人更要排毒

  为了留驻岁月,也为了身体的健康,大多数女性能重视身体的排毒,但很多男人却对此嗤之以鼻。

  排毒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美容养颜,更重要的是保证身体的健康。

  作为男性,如果你能肯定你每天呼吸的空气都很新鲜,喝的水都很干净无污染,你身处的环境从不曾出现对身体有害的物质,那你不必把排毒当一回事。

  但如今的男人,有几个不抽烟,有几个不喝酒,有几个没有不良生活习惯的?毫不夸张地说,潜藏在男性体内的毒素,要比女性多得多。

  生活实证:生活不健康,毒素体内堆

  医学上认为,人体的“毒”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食物中摄入,二是精神压力产生。

  中医把人体所吸收的东西分为两类,一类是精华,一类是糟粕,小肠的功能就是把二者分开,吸收精华,将不被人体所吸收的糟粕即“毒素”,输送至大肠,排出体外。

  人体就是“排毒机器”,不仅排尿、排便是排毒的途径,人体的出汗、流泪、呼吸、女性的月经等生理活动,也是排毒的重要途径。

  当然,人体本身器官也有解毒功能,如肝脏就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它能有效处理有毒物质;大肠是重要的排毒通道;肾脏能将人体的血液进行过滤处理。

  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偏好油腻饮食导致过度肥胖,或长期生活忙碌,工作压力过大,长期久坐不动等,会造成毒素在人体逐渐堆积。

  血脂高、血尿酸高、血液黏稠、酒精肝、脂肪肝、前列腺炎、便秘等,就是体内毒素堆积过多而致的病症。

  亲身经历:排出毒素,收获健康

  张女士和几个朋友,一年前曾经参加过单位举办的健康课程,内容就是关于“排毒”。在课堂上,张女士知道了肠毒、肝毒、肾毒等说法,也知道了毒素对人体的危害。于是,她决定回家带着丈夫一起“将排毒进行到底。”

  根据课堂上学到的排毒法要求,“连续三天,饿了渴了的时候,只能吃用黄瓜、胡萝卜、西芹等三种果蔬打出来的果汁,每天至少要喝上8大杯。”张女士和丈夫等人开始了排毒体验。

  第一天上午,三个人都饿得肚子咕咕叫,但咬着牙继续坚持。下午,丈夫开始动摇,因为已经饿得两腿发软,眼冒金星。丈夫因为工作关系,应酬多,患上了高血脂、高胆固醇症。如何制定出适合丈夫的排毒法,张女士和丈夫斟酌了许久,定出了“节食+运动”排毒法。每日三餐,丈夫饮食上要减少肉食的摄入,尤其是晚餐,尽量不吃肉;每一天傍晚,丈夫要绕着南湖跑步一个小时,通过出汗将体内的毒素排除。

  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月过后,张女士的丈夫感觉身体变轻了,走路时步伐变轻快了。两个月后,体重减了3公斤,这时张女士要求丈夫每周进行一天的“果蔬排毒”。半年后,张女士原本大腹便便的丈夫,肚子明显缩小,体重减轻了7公斤。去医院体检时,还意外发现丈夫的高血脂、高胆固醇症状减轻了。

  专家支招:男性排毒——慎用药,重饮食及运动

  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比单纯吃“排毒”药更有意义。专家们认为,“排毒”主要靠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

  维护好排毒脏器:让身体好好排毒,首先要维护好自身的排毒器官。无论是肝,还是淋巴系统和排泄系统出了问题,都会降低人体的排毒能力。

  食物排毒:“少荤多素,少盐多醋。”要想“排毒”,就要多吃蔬菜、水果和杂粮,少食高脂肪食物,以便帮助化解和排出毒素,同时还要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高解毒的食品有,猕猴桃、柑橘、葡萄、菠萝、黄瓜、菠菜、卷心菜等。

  运动排毒:每日至少散步30分钟,做些轻柔舒缓的运动,如慢跑、打太极拳。适当的运动并出汗,可达到“排毒”目的。

  按摩身体排毒:皮肤是身体排毒的重要途径,而当体内毒素累积过多时,皮肤也会“报警”。当你感觉肤色暗淡、干涩无光、痘痘频发、油腻严重,那么这些都是身体中毒的迹象。每天洗澡时可用手或器具自下而上地对全身施加按摩。

  而对于药物、洗肠等排毒法,专家建议市民在尝试前先跟医生商量有无必要。因为部分排毒产品含有通便泻下成分,长期过度服用,对身体不利,易使便秘加重,并且对肠胃的刺激很大。盲目洗肠,有可能会造成人体肠道菌群失调、营养不良、免疫力失衡等。

  不管你采用哪种排毒方式,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保证充足睡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