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或是靠亲戚穿针,借朋友引线,
所以每个人择偶的范围都不宽,
通常只能在几十人、十几人甚至几个人当中进行挑选,
如果哪个人相看了十几个对象还没有订婚结婚,
大家就会有所不解——
相看了这么多人还没有合适的,还挑啥啊?
现在有了互联网,择偶的范围扩大了很多,
那也只能在几百人,顶多千八百人中间进行选择。
而且这里面能见上面的又会有多少?
能见面又能多接触、多了解的就更少。
要是有哪个人同一百个择偶目标见了面还没谈成,
大家就必会怀疑——是真心搞对象吗?耍人玩吧?
难道“最适合你的”配偶就一定存在于这数量很少的人中间吗?
肯定不是的。
要想广泛选择最适合的配偶,
那不仅我们这一辈子做不到,
即使挑选到下一辈子也做不到,
而且就是挑选一百辈子也做不到。
因为不算50多亿外国人,仅中国人就有13亿多,
其中进入婚龄面临择偶的最少也得有几个亿,
我们恐怕连全部择偶目标的十万分之一都接触不到,
那怎么能找到“最适合的呢”?
况且人的余生也就剩几十年,甚至十几年,
寿命再长的,也很难寻找一百年吧?
所以,对网上流行的宣称“找最适合你的”
我持有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择偶不能定位于“找最适合你的”,
而只能定位于“找比较适合你的”。
“
还有网友形容寻找配偶
就好像在海边捡到一块美石,
你今后就把它作为你唯一欣赏的美石了,
而且你不要再受更好美石的诱惑,
从此後绝不再到海边去找你更欣赏的美石了。
但是我觉得用这个比喻婚姻家庭不贴切,
因为美石所以美,就在于它的颜色各异,多姿多彩,
人们所以喜欢就是欣赏它的多样性,丰富性,
对于美石,只要人们的条件允许,
都是选择多样性的收藏,而不是单一性的收藏。
但婚姻家庭具有单一性、排他性和不可随意替换性,
美石可以越多越好,不好的还可以抛掉,
也可随时将好的换成更好的,
并且还可以永远继续寻找下去,
因为真正的奇石瑰宝只能存在于永无穷尽的寻找过程中。
而婚姻家庭就不能反复解体,反复重建,
找配偶也不能这山又望那山高,因此永无休止地寻找下去。
我认为经过双方努力组成的家庭,
就如同母亲诞生了儿女,
孩子一旦生下来,
可能丑一些,可能笨一些,甚至先天有残疾,
这明显并不符合母亲的期待,也不是母亲认为最适合的子女,
可是母亲还是喂他以甘甜的乳汁,并终生精心呵护,
永远想他所想,急他所急,忧他所忧,喜他所喜。
绝不会因为别人的孩子好而不爱自己的孩子,
更不会因自己的孩子差再去换别人的孩子来,
母亲选择终生尽职尽责,相濡以沫,永不言弃,
因为母亲不仅选择了对子女永恒的爱,
而且选择了对子女永不推卸的责任。
这是人类真正无私的倾情奉献。
除非孩子虐待和遗弃自己的母亲。
否则母亲的爱始终是单一的、排他的、不可替换的。
婚姻和家庭就应该具有这样的性质和理念。
只有有了这种朴素的、纯洁的但实际上高尚的理念,
才能让单一的爱情放射出众多的光辉,
才能让有限的时空发出无限的爱的光和热。
寻找另一半最重要的不是他有多好,
而是他对你有多好
一个人如果条件很好,达一百分,
可是这一百分之中,他只给你五十分;
相反地,另一个人只达八十分,
可他却是全部给了你,
那你选择哪一个更适合?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长处和短处,
正如同俗语所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不管你的条件有多好,总还有人比你的条件更好。
也不管她有多优秀,肯定还有人比她更优秀。
俗语说:天外有天,人上有人,
谁也不敢说自己的条件超乎所有人之上。
虽然自己可能永远做不到一个“最好的人”,
可是却可能做到一个“对对方最好的人”。
因此,择偶中不应笼统的定位于找“
而只能定位于在十分短暂的年限内,
在十分有限的目标人选中,
找一位十分有限的“
但是你却要准备永远精心呵护,不离不弃,
倾注出一生绝不变样的爱
前一篇:三十年执业律师的无奈和困惑
后一篇:择偶与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