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经:对话汪潮涌(转载1)
(2009-11-18 13:52:47)
标签:
基金新财经pe汪潮涌中国杂谈 |
分类: 信中利投资 |
中国如果有3000个企业家,一个人管一个县,全国的县域经济发展就有着落了。
曾经梦想做一名赤脚医生的汪潮涌,在漂洋过海驰骋华尔街之后,转身回国做了十年的风投。汪潮涌的人生是精彩的,一如他言:精彩的人生是需要规划的。做投资,汪潮涌冷静而理智,什么阶段投什么项目,他有着清晰的投资原则。同样,对自己的人生,他也有着清晰的规划。
两个投资项目挺进创业板
《新财经》:创业板就要开了,截至目前,已有149家企业的上市申请得到受理,其中有信中利投资的项目吗?
汪潮涌:有两个,华谊兄弟和绿创科技。
《新财经》:华谊兄弟是什么时候投的?大约投了多少资金?
汪潮涌:我们是最早一批进入华谊的投资,和李嘉诚一起,是在2005年,投了不到1000万人民币。
《新财经》:怎么想到投影视?
汪潮涌:传媒一直是我们的投资方向,我们早期的风投资金主投TMT(传媒、科技、电信),后期新媒体我们也投,如百度、搜狐。华谊兄弟在传统领域里,是一个高成长的投资项目。
做PE,四五倍净回报就不错了
《新财经》:这几年,你投了那么多项目,现在都退出了吗?
汪潮涌:境内共投了十七八个项目,境外投了二十几个项目,有的一年可以上市,有的两三年,不同周期搭配,保证每年都有退出的项目。过去投资的项目,有五家已在海外上市,三家通过并购退出。我们的投资项目以海外上市退出为主,内地创业板会成为以后的主要退出渠道。
《新财经》:这些年你的总投资金额达到多少?
汪潮涌:不同的基金都加一块,差不多有3个多亿美元。
《新财经》:回报率怎么样?有人说回报率能达到20倍。
汪潮涌:私募股权投资(PE)没有那么高。当年摩根投蒙牛,两年退出,也就三四倍。国际上PE投七年,有四五倍的净回报就不错了。
《新财经》:你的资金来源,是否以境外募集为主?
汪潮涌:四个基金里有三个是境外融资的,一个VC,两个PE,另外还有一个人民币的VC,剩下就是自有资金。
《新财经》:人民币基金是什么时候开始募集的?目前投了几个项目?
汪潮涌:人民币基金今年3月份才开始运营,目前投了五个项目。它属于北京市的产业引导基金,60%的投放在北京。这只基金,北京市财政提供30%的资金,我们出70%。三年之内退出,政府收回本金,三年以上再加利息。
“6P原则”选团队
《新财经》:翻阅你的资料,感觉你投资的产业跨度很大,这种安排是基于什么因素?
汪潮涌:不同的投资基金,风格还是非常鲜明的。我们所投的项目,与我们募资时向股东的承诺相一致。PE方面,我们投资的地域性较强。
募集资金时,要向出资人解释清楚,要投哪个领域,日后投资的方向不会超出这些领域。我们2001年做的第一只创投基金,投的基本是TMT。十年前,在中国做TMT投资的公司不到五家。
《新财经》:现在做TMT投资的VC和PE已经泛滥了。
汪潮涌:硅谷已经转向了,有60%~70%的基金开始转投新能源、绿色环保产业,这也是VC的特性。VC永远追逐高成长企业,当一个朝阳产业成熟之后,自然转向下一个高成长领域。
《新财经》:你在选择项目时,地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吗?
汪潮涌:过去我们投TMT,基本是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有60%的项目在北京。硅谷投资基金的成功经验是,投资的项目在开车一个小时之内能到。这样,你会有足够的时间和频率,去跟被投资企业打交道。
《新财经》:你理想中的投资项目是什么样的?
汪潮涌:没有一成不变的。从大趋势来讲,脱离不了主导经济发展的七大趋势:全球化、城镇化、数字化、文明化、民营化、整合化、绿色化等。在大趋势下,选择一些有足够成长空间和进入壁垒的行业里的“黑马”型企业。
在早期的投资项目中,团队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关于团队选择,我们有个“6P原则”:第一个P是Passion,创业的激情;第二个P是persistence,持之以恒;第三个P是popularity,即创业者的号召力和受欢迎程度;第四个P是preview experience,过往的经历;第五个P是Price,注资时公司的估值;第六个P是profit ability,企业家为投资人创造利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