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林黛玉《葬花辞》管窥其性格特征与哀怨人生(一)

(2009-09-10 00:03:22)
标签:

葬花辞

哀怨

《红楼梦》

林黛玉

文化

分类: 评论
         从林黛玉《葬花辞》管窥其性格特征与哀怨人生(一)

                                         文/武 光(原创)

摘要:葬花辞》是《红楼梦》中的重要内容,是作者曹雪芹塑造林黛玉典型形象的重要环节。该诗以丰富而奇特的景象,缤纷而暗淡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林黛玉复杂的内心世界与独特的性格特征。并用暮春的凋零景象展现出衰败没落的时代气氛;用对美好春光的爱怜,寄托她对理想与爱情的强烈追求;用风霜雨暴透析出她生活的险恶环境;用对落花的埋葬,彰显出她品格的高洁,宣泄出满怀愁绪与悲愤,揭示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关键词:红楼梦》;《葬花辞》;林黛玉;性格特征;哀怨人生

 

 林黛玉是曹雪芹《红楼梦》中塑造的典型人物之一,亦是中国文学史上和世界艺术长廊中最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葬花辞》则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内容,更是作者着力摹写的心灵文字,一曲如泣如诉的悲歌。

 的确,洋洋洒洒的五十二句《葬花辞》,是《红楼梦》诗词中最绝妙而无与伦比的篇章,与其说是文字的描写,倒不如说是血和泪的凝聚。娇小玲珑,弱不经风,柔情满怀的多才少女,对于命运的不公,身世的悲戚,前途的渺茫,爱情的无望,既十分悲愤,又百般无奈。于是借诗抒情,寄予感叹,泪水浸润的《葬花辞》正是哀伤凄恻的内心写照,更是愤懑不甘的心灵宣泄。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哀怨的人生与不屈的灵魂,亦领略到曹雪芹借以抒发抑塞不平之气的创作意旨,还可以看到一个铮铮铁骨的多才少女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并以其特有的婉约纤柔,展示出清丽脱俗的神韵。那么,林黛玉的性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葬花辞》的深遂内涵,爱情悲剧的成因,均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林黛玉《葬花辞》(《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

        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
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点击系绳,即可打开欣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