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林黛玉《葬花辞》管窥其性格特征与哀怨人生(三)

(2009-09-09 23:21:37)
标签:

葬花辞

封建社会

落花

风刀霜剑

黛玉

贾府

文化

分类: 评论

 二、诗人的气质,坚贞的爱情

  林黛玉不仅聪明睿智,而且才气过人,堪称一个有诗人气质的少女。她无意以“贞静温淑”的闺训来修身养性,却热衷于“非女孩儿家本分”的读书写诗。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而言是生命的一部分,必不可少。她用诗来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来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来表达抗争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情操,诗表现了她孤傲不阿的性格,诗亦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可以说,若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这一富有魅力的艺术形象。然而,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那悠悠的情思与坚贞不渝的爱情追求。在她身上闪烁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广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各种杂剧,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海洋。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为石缪葬的不值;她在《咏红拂》中,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在酒筵上,她竟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对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己,结为同心,并从思想到行动都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是唯一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混帐话”的人。黛玉的身上闪烁着诗意般的青春和理想的光芒,充满着对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这既是一场令人痛绝心扉的爱情悲剧,又是一曲清丽、凄婉的爱情赞歌。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前所未有的,属于未来的爱情。其特点就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上的恋情,其表现是纯真、诚挚、深切、坚贞。爱情,是黛玉生活中唯一可见的光芒,这也是黛玉在冷酷的人世间能得到的唯一安慰。可以说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为爱而生,为爱而死。这种叛逆的爱情在她和宝玉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极其迅速地同时也极其曲折、极其艰难地发展起来。她对宝玉爱得赤诚,爱得执着,至死不渝。然而,客观环境那无形的、沉重的压力,自身意识的“不道德行为”的精神枷锁,无时不在摧残着她那无助而脆弱的心灵。因此,爱情既给黛玉带来了光明和希冀,又同时带来了更多的痛苦、哀伤和忧郁。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处境,金玉姻缘的宿命观点,不详的预感,等等。所有一切都无情地折磨着她,使得她格外地伤感与悲戚。作为诗人气质的悲剧人物,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宣泄。

 从黛玉对落花的敏感,对落花的垂怜,我们可以看出:她把花儿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落花不幸,她也不幸;落花的灵魂,就是她的灵魂;护卫花的洁净,正是护卫自己的洁净,黛玉由衷唱出了这“洁净之歌”。面对着周围人性环境的污浊,黛玉既担惊受怕,又十分无奈,如何来护卫自身的洁净呢?一曲《葬花辞》,抒写了她万重悲愤之情,概括了她一生的痛苦与希望,与其说是文字的描写,倒不如说是心灵的倾吐,血泪的控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对黛玉悲苦命运的形象写照,她不是一般的红颜薄命,而是在封建礼教重压下断折、消逝的一朵鲜花。

 她不忍心踩踏落花,也恨无情的燕子衔香花去垒窝巢。把自己视为落花的化身,于是倍加爱怜。她寄身贾府,终年在这小天地里感受到的是“风刀霜剑”的摧残,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对周围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很少有人喜欢她。所以她悲愤地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面对虚伪、残酷、黑暗的封建势力,有着某些新思想的黛玉,她渴求阳光的温暖,更企盼爱情的滋润。然而,那厚厚的乌云。那笼罩的阴霾,又怎能拨得开、消除得了?因此,她更多的也更真切地感受到的是“一朝飘泊难寻觅”的命运。她忧愁,想着命运难料的落花,暗洒的泪珠似乎变成了斑斑血痕;她悲愤,春天“忽至”又要“忽去”?,来时“无言”去也“不闻”,美好事物在人间竟不留一点踪影;她惶惑,不知庭院外的悲歌发自花魂还是鸟魂;她呼唤,想挽留花魂与鸟魂为自己相伴,可它们都默默无语,低头含羞啊!

 的确,黛玉的诗情只能在贾府寂寞地燃烧,她的爱情也只能埋藏在心底。得其所爱而不能同偕连理,是黛玉的最大不幸。但她预感爱情没有结果而仍一往情深地去爱,则是黛玉心志坚定、执着追求自由婚姻的体现。她对爱情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为后人留下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赞歌。就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用尽仅存的一口气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未完的一句话。感天地、泣鬼神,无不为之心灵震动,无不为之洒下同情、痛惜的泪水!这正是黛玉坚贞爱情的魅力,更是她纯美精神的感召。

三、凄切的追求,悲惨的结局

 黛玉在百花渐落的暮春时节写下这首《葬花辞》,正是借花喻己,以此来倾吐自己满怀的愁绪与悲愤,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爱情的追求。然而,对于残酷的现实,她感到伤心、绝望,斑斑血泪,痛不欲生。她看着春天过去,想到自己青春易逝;看到落花,想到自己可能夭亡。斥榆柳、飞燕,实际是骂人情的冷酷;恨风刀、霜剑,实际是哀叹自己的遭遇,泪水流尽,继之以血,这是多么深沉的悲痛。青灯照壁,冷雨敲窗,这是多么萧索落寞的时刻!春来春去,似水流年,前途渺茫,何处是归宿?百感交集,恰似万箭攒心,仿佛无知的花儿、鸟儿为之动情,同她一起唱着一首悲凉的挽歌。“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是难言的悲愤与凄切的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命运的抗争;“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对自己人生的感悟与叹息。葬花葬人,花落人亡,已分不清葬人还是葬花。孤苦的身世、孤傲的性格、孤独的处境,使得年纪轻轻的黛玉产生如此深重的悲愤意识,而多病的身躯、周围若隐若现的冷漠,更使她悲戚难休,哀怨重重。可以想象,一个体弱多病的少女,她承受着何等的痛苦和压力,心灵的创伤又该是多么的惨重。

 的确,现实使黛玉失望,她只有把心底的希冀寄托在渺茫的人世之外,她想生出一双翅膀“随花飞到天尽头“。那么,天尽头就一定会有掩埋落花的香丘吗?她茫然了。还是现实一点,亲手掬一抔净土,把这风流一时的“艳骨”埋葬吧!心灰意冷,伤感至极的黛玉,此刻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她埋掉的是落花,倒不如说是把美好的青春与爱情一起埋葬。面对黑暗,她叹息、她悲愤,但无力回天,前途、爱情十分渺茫,她预感到命运的必然结局。“质本洁来还洁去”,花之资质原本圣洁,那就让它洁生洁死吧。在这里我们似乎听到了黛玉的情感独白:我带着纯真美好的期望来到人世,而执着追求一无所获,那就让我清清白白地离开人世吧。冰清玉洁的我,只可惜生在这充满血腥的污浊乱世,真情难诉,爱情无望,就让我的灵魂能够安息吧!

 鲁迅评《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从悲凉而言,感受最深切的是林黛玉,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身世本来就悲凉,加上她心志极高,情爱至深,却无人理解,除了贾宝玉,几乎所有的人把她视为异端怪种。然而,恰恰是这个知己,在婚事上让她跌入爱情的绝谷,使她幸存的一线希望彻底破灭。与其说《葬辞》是首叹咏的诗章,倒不如说是一曲悲凉的绝唱。如果说,林黛玉的泪是一个诗化生命遭遇了种种压抑、伤害和摧残,以至毁灭的悲剧。那么,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社会现实的摧残。由于封建社会的贵族家庭,婚姻维系于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这决定着他们的爱情必然是一个悲剧。恩格斯深刻指出,在封建社会,“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宝、黛的爱情,正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同封建统治者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贾府为了家世利益,必然要选择四大家族理想的继承人薛宝钗,用“金玉良缘”去代替“木石前盟”。

 二是封建宗教思想的桎梏。林黛玉何以被列入排斥打击的对象呢?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她在贾宝玉同家庭的矛盾中,站到了家族的对立面,实际上是他们的叛逆性对封建宗教思想带来了冲击。因此贾母和王夫人终于撕断了同黛玉的那一丝血缘关系,下毒手拆散宝、黛姻缘,将爱情的幼苗扼杀在苗圃之中。

 三是自身性格的因素。除了她孤傲、尖刻、多怨、善感之外,更突出的是忧郁。黛玉的诗词中绝大部分是哀伤、悲切之句,写的是离愁别绪,情感伤悲,想的往往是老、死、颓废。加上身体的先天虚弱,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气质的变化,从而产生抑郁质。这种气质和性格联系在一起,便成为一种病态,即现代医学认定的“抑郁症”。所以黛玉“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从而使得她的社会交往越来越少,也促使她进一步形成忧郁的性格。

 巴甫洛夫说过:“抑郁质显然是神经系统的抑制性的类型。对于抑郁者来说,既然他对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对什么东西都不抱希望……。”由此可知,抑郁者一般多愁善感、敏感、脆弱,黛玉对宝玉的爱情虽坚贞不渝,但又时而哀叹无人作主,悲悲切切,愁肠百结,可以断定黛玉是典型的抑郁者,这也是她“泪尽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们应清楚地看到,林黛玉的悲剧,并非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如果说黛玉的多愁善感是一种精神的病态,那么,这种病态正是封建势力对她精神摧残的结果。这也正是《红楼梦》创作的成功之处,通过宝、黛爱情的悲歌,一方面对封建礼教的控诉,揭露封建社会的丑恶本质;另一方面说明封建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没落,以及思想危机的加剧,预示着封建社会必然崩溃和灭亡的历史趋向。

 黛玉走了,带着一腔悲愤与哀怨离开了人世,带着未能如愿的希冀孤伶伶地离去。曹雪芹把这个悲剧性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勾起人们无限的思索与遐想,这正是《红楼梦》所表现出的精湛的艺术魅力。的确,《葬花辞》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缤纷而暗淡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林黛玉复杂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她用暮春的凋零景象写出了衰败没落的时代气氛;用对美好春光的无限爱怜,寄托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用风霜雨暴写出了她所生活的险恶环境;用“风刀霜剑”中的花朵,写出了她“一年三百六十日”所受的心灵摧残和迫害,揭露封建社会贵族家庭污浊与腐败;用洁净的鲜花象征着高洁的品格,以展示誓死不屈的坚贞。如果我们把《葬花辞》同贾府所有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思索,会发现这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而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黛玉的悲惨命运,也是封建社会绝大多数女人的命运。作者通过这首《葬花辞》预为黛玉悲哭,同时也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

 总之,《葬花辞》为我们翻开了形象的封建社会没落的一页,使我们较为清楚地看到了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时代,一个具有初步民主新思想的贵族少女的生活、思想、痛苦、反抗与追求,看到了行将灭亡的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亦使我们深深感悟到:人的命运与社会休戚相关,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孕育出并才有可能实现美好的希冀,人与社会和谐共存才是必然的归宿。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1987.

[2]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 红楼梦诗词选注[M]. 哈尔滨人民出版社,1975.

[3]戚世隽,董上德.明清文学史[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注:本文已在2008年12月发表于国内学术刊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