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墩,我把心留下

(2016-10-18 23:01:07)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化

青墩遗址

散文

 

    说来惭愧,很久以来,我都没见过青墩。

记得十年前,我读到一部煌煌巨著《青墩文化》,于是,我懂得海安有个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叫青墩遗址。青墩考古,破解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史学界的长江以北淮河以东地区文化史起算年代的疑问,将江海平原的成陆史由2000多年前推溯到5000多年前,足足提前了3000年。从那起,我的神思便飞往青墩,到这块绿得流油、黄得堆金的高墩上来叩击历史的大门。我相信,青墩的历史堆积与文化遗存很浓很厚,浓厚得随意捡一块石头、掬一捧泥土,都可能是历史,都可能是文化。

可是,很久以来,我还没见过青墩。

我的故乡是泰州的一个古镇,从青墩往西北方向走20多公里就到。每次经204国道回乡,看到路边指示牌上“青墩遗址”四个字,心里总是猛然一跳,似乎青墩就是我阔别多年的老朋友,过门而不入,心生愧疚。随即心想,相濡以沫,何须相见,王子猷雪夜访友,不是抵户而返了吗?与青墩最接近的一次,是在海安城江淮文化园,看到让人类第一次明白远古先民是怎样使用石斧的带柄穿孔陶斧和证明易经八卦起源的刻纹麋鹿骨标本模型,欣慰之余又想,这还不算什么,没在黑土堆岸的土地上走一走,没在河中之洲发思古之幽情,那才叫遗憾呢!

终于,在深秋季节,踏着满地稻花香,穿过凤尾桥,我站到了秀逸的凤尾草和挺拔的芦苇颔首致意的青墩沃土之上。我不是来访古,是为了却那一段愧疚,卸下那一份重负。仓央嘉措说,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他的劝告我没听,所以,我终于见到青墩。

这就是青墩?我心往之神思之的青墩遗址?我疑惑地抬眼环顾,目光穿过炊烟笼合的村舍,一时有些迷茫。而枕河而立的青墩遗址纪念亭确切地告诉我:是的,这里就是淮东先民追江赶海起步的地方。它就是一个被水包围的大约20000多平方米的土堆,除了当年考古现场数百平方米覆土上生长了成片植物外,其余部分都被房舍挤得水泄不通,正是傍晚时分,男人已经催促簇在巷口唠家常的女人回去烧晚饭了,而那些磨磨唧唧不肯挪步的女人貌似漫不经心地扫视我们,对这帮不速之客似乎有些好奇。乍一看,这里与其他村庄并无二致,但我清楚地晓得,那些房舍下面,埋藏着江海平原的壮丽历史,埋藏着数之不尽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石器、陶器、玉器以及各种兽骨、工具等等,5000多年的古老文明在40多年前那次考古挖掘中石破天惊般横空出世之后,随即归于沉寂,只有凤尾草在薄暮之中低声叙说它的身世。

漫步青墩,心想,5000多年前,先民们在这里建筑的干栏式吊脚楼,是不是也像眼前农舍一样拥挤呢?他们很早就脱掉兽皮围裙,披上麻纺衣衫,佩戴具有良渚文化特征的上古玉饰,用类似澳洲回旋镖样的骨制工具狩猎,边与海侵争夺土地,边见缝插针地种植水稻,创造了代表当时最先进水平的青墩文化,这样的辉煌,何等耀眼!40多年前,发现青墩遗址的南通博物苑邱丰先生第一次站在开挖青墩新河工地,看到俯拾皆是的黑陶、灰陶、玉器、鹿骨、猪牛狗骨,甚至亚洲象骸骨时,震惊之余,是不是也跟我一样自豪满满呢?是的,一定的。

随即,一个疑问在脑海里萦绕不去:如此灿烂的时代文明,为何在此后的两三千年忽然销声匿迹?青墩先民去向了哪里?穿越时空隧道向前看,岁月无痕,迷茫空濛,只有金黄的稻子垂着沉重的脑袋在沉思。

在中国考古发掘中,只有两处发现新石器时代水稻遗存,一处是余姚河姆渡,一处是海安青墩。但今人只知河姆渡水稻,极少知道青墩水稻,更不知青墩是中国稻作文化传播到朝鲜、日本的重要驿站。桑海沧田,白云苍狗,世事变幻。试想想吧,青墩远古先人生活在海退人进、海进人退的环境里,与海侵进行顽强争斗。当大面积海侵涌来时,青墩人不得不离开深眷的土地,向西或向北迁徙,但善于渔猎的青墩人更向往大海,更眷恋大海的恩惠,他们的脚步不由自主地迈向东方,在海的那头建设新的家园。青墩遗址墓葬中几乎所有的骨骸都面向东方,许是源于追江赶海的理想吧。

于是,我脑海里出现一幅青墩先民迁徙图:数千年前的某一天,青墩人从睡梦里突然醒来,发现海水已经侵袭到脚下,富庶的家园已成汪洋。他们叫起孩子,收拾好农具,带上稻种,一部分人向西迁到淮河上游,更多的人沿海岸北上,从山东进入朝鲜半岛,继而越过朝鲜海峡、对马海峡登上日本九州并向本州扩散,一路之上,他们播撒稻种,把先进的稻作文化带到东洋。是的,这幅迁徙图一定符合历史真实。令人感慨叹息的是,在日本九州的墓葬遗址中,许多人用石头垫高脑袋,使之面朝西方,这是一种远离故土后的望乡情结呀!

走在青墩丰收的秋天里,我轻手轻脚,生怕踢碎一个远古的梦。青墩河泛着微光,安静地流淌,河中间下了簖网,靠网处插着一根竹篙,系住一条小船,小船荡荡悠悠,好似青墩河怀抱里的乳儿。这样的景色,让我陶醉,痴呆。忽然想到,成吉思汗曾经赞美鄂尔多斯是“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一代天骄勾画的理想乐土,青墩人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在上面耕耘,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当家家户户飘散饭菜香气时,我知道我该告别了。青墩,我终于来过。我走了,但我把心留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