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山那边听风(序言)

(2015-03-20 18:44:35)
标签:

缪景春

作品集

金融家文人

书序

读书

于山那边听风

 

我读缪锦春,感叹于他恬淡平和的心灵感受:在家长里短中挖掘人生感悟,在平凡琐屑间咀嚼至性真情,在尘世喧嚣里闲看云起云落。缪锦春的幸福很简单:子夜时一盏温暖的油灯,饥饿时街头一碗汤圆。恰恰源于这种简单的幸福,犹如山涧清泉,流淌出清澈的文字,沁人心脾。

一位哲人比喻说,琐屑的生活现象,好似没有戳记的金条,许多人因为它没有戳记而不肯要它,许多人不能辨别它与黄铜的区别。缪锦春却珍惜琐屑生活的内在价值。他的散文没有铜琶慷慨、燕赵悲歌,是浅斟低吟、信手拈来。然而,在一篇篇不长的篇章里,透露出特有的审美意趣与境界。他从日常常见的苦菊花身上揣摩人生况味(《躺在茶盒里的那包苦菊花》),他期盼在风雨中找回丢失了的温情的眼神(《一滴泪落下需要多长时间》),他愿意坐在路边为英雄鼓掌(《做路边鼓掌的人》),他舍不得放弃每一天哪怕是一点点的快乐(《舍不得一天不快乐》)。一个至真至性的人,坦诚面对生活而毫不做作,方能拥有清而不寒、秀而不丽、拙而不笨的人生境界和审美理想。

缪锦春写文章,似乎并不刻意追求某种境界。夜里醒来,感觉来了,冲动地抓起笔,刷刷刷,让文字吞噬纸张,像春蚕吞噬桑叶。又大又圆的月亮蹲在屋檐上,看着笔把月光搅成一地碎银。写毕,复又睡去。他的胸怀里,常常揣着这样的冲动,来去倏忽,突兀而又执着。就像小时候,妈妈告诉他,山那边就是太阳的屋,于是,他就有了翻山越岭的冲动,在晨曦或晚霞里去寻找山那边寄放心灵的太阳屋。直到上了大学,成了博士后,参加了工作,当了单位领导,这冲动始终是他锻打文字的动力,并且形成习惯。习惯着他的习惯,他不想改变。

缪锦春的散文不“大”,属于“小”散文之列,尤以随笔见长。即便写山写水写风写月,亦是信马由缰,随心挥洒,那文字犹如散落在月下的珍珠,熠熠生辉。之于我来说,那些文字就是山那边吹来的风,似远似近,若刚若柔,既陌生又亲近,既有红泥小炉烹茶时的暖香,又具绿蚁新酒烧焙时的浓醇。因为,他的学业以及他所从事的行业于我完全陌生,但他的故乡离我很近,相互熟悉的地域文化与共同热爱的散文写作把我们拉近。在浓浓的乡情中,捧着缪锦春新焙绿蚁酒,不用夜光杯,用家乡的粗瓷青花碗,让自己渐渐进入醺然状态,那种享受非常酣畅。读缪锦春散文,常能得到这种酣畅。

缪锦春的笔触,是一双粗粝的剥笋的手,一层层剥去包裹心灵的笋衣。直面人生,直面人间万象,剖肝沥胆,直指内心,具有深刻的思辨性。这形成了他散文的一大特点。他对生活的感受与感悟,以及由此引发的议论,不是说教,不是鞭挞,而是浇灌自己内心世界的山泉。他的散文,算不上美文,但通篇什么地方叙述,什么地方描写,什么地方议论,又是那么得体与恰到好处,看似漫不经心,却让人感受到作者匠心独运。每每读到这样的文字:“季节仍然吹着一样的风。风,吹皱一汪秋水,吹皱了很多人的心情。走在人生的长廊上,两侧是青砖砌就的高墙,季节在墙上留下了青苔、水痕,还有一些枯干的老藤。长廊很长,在我们身后留下了长长的影子。而那长廊中秋的光景,是没有声浪的部分,是衣针落地声张扬的片段,是凉风的手指触摸脖子与后背的节气,安静得让我们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可以不喜欢,但必须学会尊重》),我不得不诧异于他敏锐的感受与细微的观察,以及驾驭文字的能力。他常常用精确的文字,呈现那些一瞬即逝的飘忽的触动,他那文字的质感就像是立体的雕塑:质地坚硬,线条流畅,造型华丽。

他还有一些描摹山水和写给女儿的文字。写山写水,打破游记的传统巢窠,视角新颖别致,语言俏皮灵动;写给女儿,那种温馨与深沉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跃然纸上,读后令人动颜。散文,惟有真情才能著真文,这与技巧无关。缪锦春“登上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以真情实感给我们留下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散文。细细品读,一如沐浴山那边来风,清凉而舒爽。

友人转达缪锦春让我为该书作序的嘱咐,初始犹豫,直至读完该书样稿,一个思维缜密经年与数据打交道却又时常灯下敲打文字的江北汉子的形象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如深山修篁一般不露声色猛烈生长的这位文学写作者带给我许多惊喜与感悟。于是,写下这样的文字。

是为序,亦为该书读后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