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鸳鸯本是无情物

标签:
转载 |
一行10人,前排左起,中国作协会员马国福,被称为楚大哥的储成剑老师,“保密局”海霞姐,才女小苏姐,团长、作协主席冯新民,小吴——我,吴输;后排左起,诗人钱雪冰、小说家毛雨森、散文家黄俊生。
http://s6/bmiddle/6bb63b2ena80147115db5&690
钟情的朱鹮。
http://s11/bmiddle/6bb63b2en773357c9a08a&690
这次浙江采风行程的最后一站是浙江安吉竹海,没想到快接近竹海的时候,高速公路拒绝了我们——路口因维修施工封闭。想到风吹竹海绿意浸人,“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情景,就要与之擦肩而过,不禁有点怅然。谁料,带队的黄老师把车开到德清下渚湖,让我们饱览了下渚湖的湖光山色,心底的那点怅然消失得一干二净,甚至有点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喜悦。
下渚湖实地公园面积约为36.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4平方公里,水面开阔,湖水清澈如镜,水面菱角如毯,岸边芦苇成林,远处群山如黛,荷花送香入怀,不时有鸟儿从湖面掠过,此情此景怎一个美字了得!更有被誉为植物中的“大熊猫”——野生大豆、鸟类中的“大熊猫”——朱鹮在此繁衍生息,美景再加上宝物,令人赏心悦目,欲罢不能。
没来下渚湖之前,我一直以为鸳鸯是世界上最钟情的鸟类之一,它们总是形影相随,一旦做了夫妻便始终不离不弃,即使一方先死,另一方也不再寻觅新的配偶,而是孤独地度过余生。来到下渚湖之后,我知道我跟大多数人一样,犯了一个错误。据导游介绍,鸳鸟其实生性风流,并不从一而终,一旦交配成功后,雄鸟往往就另觅新欢。事实果真如此吗?若果真如此,那传统的象征和科学的真想之间是多么大的反差!
我查阅了鸳鸯的相关资料,终于明白,对鸳鸯,我们是误解了。色彩艳丽的鸳鸯在水上成对地游来游去只是表象,事实上,鸳鸯在生活中并非总是成双,配偶更非终生不变,在鸳鸯群中,往往是雄鸟少于雌鸟。
原来是这样!
那么,对鸳鸯的注解一开始就错了。崔豹的《古今注》中说:“鸳鸯、水鸟、凫类,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者相思死,故谓之匹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说它“终日并游,有宛在水中央之意也。或曰:雄鸣曰鸳,雌鸣曰鸯。”
错了,真的错了。
由此衍生的那些托物言志、寄予美好理想的诗句,杜甫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孟郊 “梧桐相持老,鸳鸯会双死”,卢照邻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羡鸳鸯不羡仙”,《搜神记》卷十一《韩妻》、《孔雀东南飞》中生不能在一起的两人,死后生成合抱树和鸳鸯鸟,这其中的鸳鸯,都取义钟情到老,痴情不变,海枯石烂,宁死不变的坚贞,而科学考证的鸳鸯却是这样,这该让这些美好的诗句情何以堪?
据考证,动物界真正能雌雄相守,从一而终的鸟是天鹅
我想到了传统意义上对猪的看法,猪是贪吃、懒惰的象征,猪头猪脑形容愚笨,但最新的研究也同样颠覆了这个象征。研究证明猪在很多方面比狗聪明。猪的受训时间比狗要短,但能和狗一样掌握各种技巧动作,甚至会打鼓、游泳、跳舞;其中的佼佼者可以当“猪犬”使用,还能用鼻子嗅出埋在土里的地雷。
我们一直以为的理解可能是误解,传说只是传说,象征也只是象征,有时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真想揭开后,到底该向约定俗成的传统误解低头,保持真理的相对性,还是彻底地颠覆传统,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只是,让大家接受鸳鸯其实并不是多情、钟情的动物,甚至是绝情、无情的动物,很难,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力气去普及这个真相。
鸳鸯本是无情物,一朝误解传千年。钟情要属朱鹮鸟,可惜到今未正名。
湖光山色,景不醉人人自醉。
http://s12/bmiddle/6bb63b2en773354f5f1cb&690
http://s5/bmiddle/6bb63b2ena8015501bea4&690
http://s6/bmiddle/6bb63b2ena80171d04ad5&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