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南非世界杯开普敦街头漫步寻找历史三十一杂谈 |
这是座白人的城市,白人是这座城市的主人。走在开普敦的大街上,我对自己这样说。
在约堡,尤其是在约堡的“汤”里,你几乎见不到一个白人,即使见到个把,不是神情严峻,就是举止谨慎;而在开普敦,触目尽是白人,更奇怪的是,开普敦的女白人比约翰内斯堡的女白人漂亮,开普敦的男白人比约翰内斯堡的男白人阳光。约堡的黑人有点趾气高扬,走路大步流星,说话高音大嗓;开普敦的黑人温文婉约,低眉顺眼,举止内敛。两个城市相差也就1400多公里,给人的感觉就是到了另一个国度。http://s8/bmiddle/5e3e4931g8abdaa2ac3a7&690&690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在开普敦我敢一个人在街上闲逛,在约堡不敢。
记得我曾经介绍过,南非有三个首都,开普敦就是其中的立法首都。一个国家怎会有三个首都,起初我也纳闷,后来请教好多人,总算弄清眉目:110年前,南非这块土地上共建立四个国家,它们是开普共和国,定都在开普敦,纳塔尔共和国,首都设在德班,德兰士瓦共和国,首都放在比勒陀利亚,奥兰治共和国,在布鲁方登设都城。后来,在布尔战争中获胜的英国将这四个国家整合组成南非联邦。首都放在哪里呢?几个共和国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最后把行政首都定为比勒陀利亚、立法首都定为开普敦、司法首都定为布鲁方登。而德班也不能让它吃亏,就把货物进出口权交给它,这是个肥缺,德班自然无话。这样,各自皆大欢喜。
开普敦融合了约翰内斯堡和比勒陀利亚的特点,安静不失繁华,委婉而兼舒展。
说它安静,是说她不嘈杂,不喧嚣。不过,世界杯期间这种平静被打破了,热闹的维多利亚港口,白天,球迷们各自拉场子造声势,入夜,港口广场电视大屏幕实况播放球赛,欢呼声、“呜呜祖拉”声似闷雷滚动。但是,在另一些地方,却与维多利亚港口的热闹恍若两重天。在科斯滕布什国家植物园,我只听到鸟鸣和孩子的欢笑声,如果说还能听到的三种声音的话,那就是天籁之音了。孩子在平坦的草地上奔跑、翻滚,母亲膝上摊放着一本书,安静地看着孩子嬉闹、给野鸭喂食、钻进灌木丛中。说它繁华,是说它有着现代化城市的朝气。城市里高楼林立、港湾里千舟竞发、马路上车水马龙、商场里人头攒动,都展现了这个城市的活力。
而我,漫步在开普敦的街头,我对这个“世界上二十个不可不去的城市”之一满怀好感,这好感不仅是对开普敦本身,更是对约堡“号子”生活的抵抗,一个月的压抑情绪终于得到释放。
离开维多利亚港湾,信步由缰,竟然发现一座古城堡,欣喜之下疾忙花25兰特买票进去。
开普敦是南非的“诸城之母”。欧洲人就是把这里当桥头堡,逐步向北挤占黑人的土地,从而成为南部非洲的主人的,想必这座城堡一定跟这段历史有关。城堡的英文名字是Castle of Good Hope,直译应该是“美好愿望的城堡”。后来开普敦朋友告诉我,这座城堡正确的名字是“好望堡”,与“好望角”一字之差,南北呼应,互相遥望。
这座城堡呈五角星型,外有濠河,内分前后两进。从钟楼大门入内,是一个大广场,前有长廊,后是两层洋楼。长廊两头连接炮台,炮台上绿草凄凄,仍有大炮对着海面。这些火器装填着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欧洲人用他敲开南部非洲大门,后来又为争夺对南非的拥有权而互相斗殴。我抚摸炮身,就像抚摸一位老妪的身躯,回身观望钟楼上悬挂的南非国旗,忽然想,也许,这根旗杆上曾经悬挂过荷兰国旗,悬挂过英国国旗,甚至同时悬挂过英国和荷兰的国旗,一部殖民的历史就是以这样的形式记录着。我到这里来干什么?是来感受到南非这个国度的厚重历史感,还是触摸三四百年的沧桑在这里的沉淀?http://s1/middle/5e3e4931g8abdb1d29dd0&690&690
http://s14/middle/5e3e4931g8abdb494c0cd&690&690
http://s5/middle/5e3e4931g8abdc5e577f4&690&690
http://s15/middle/5e3e4931g8abdc65f8d6e&690&690
http://s11/small/5e3e4931g8abdd3988cca&690&690
这城堡确实历史厚重,它始建于十七世纪中叶,直到该世纪末才建成,历时30年。作为欧洲人建于南非的第一个城堡及军事基地,它由是竟成了南非最古老的欧式建筑。后来,它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总督官邸,也曾囚禁过犯人,现在是艺术品收藏馆和军事博物馆。
城堡厚重的岁月固然让我震撼,但让我更震撼的却是在二层洋楼里的亲眼所见,因为,我看到了青花瓷,中国的青花瓷,精美绝伦的中国的青花瓷!
随意地走上二楼,眼睛漫不经心地扫视馆藏,忽然,我的心一跳,一只美轮美奂的青花瓷碗跳进我的眼帘。这只瓷碗就搁在一跳老式钢琴上,在周围的西洋装饰的衬托下,愈发显得清丽脱俗。我拿出照相机,询问那位胖管理员能否拍照,管理员摇摇头:“no
收起相机,继续往里走,我忍不住要惊叫出来:这里简直就是青花瓷博物馆!在橱窗里、陈列柜里、桌子上,排放着一只只青花瓷瓶、盘、碗、罐,不仅保存完好,而且器型大,有的造型显然有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征,这些极品在国内都极难见到。看看说明,大多是清康乾年代的,也有少部分明末和晚清的。它们从哪里来?沉船上打捞的吗?火烧圆明园时抢劫的吗?拍卖会上高价购来的吗?种种猜测,也只能如此猜测。
实在是熬不住,我偷偷将相机笼在袖子里,对着趁手的两件青花瓷“咔嚓”了几下。哼,知道我是哪里的吗?我是从青花瓷故乡来的,你们放得,我就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