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黄金城阅读华工的血泪史

(2010-07-03 01:18:07)
标签:

南非世界杯

约堡黄金城

华工辛酸泪

阅读历史

二十九

杂谈

世界杯开赛以来一直跳得很欢的桑巴舞,昨天晚上在伊莉莎白港曼德拉球场戛然而止,这让一直很欣赏桑巴舞的我很是郁闷,在郁闷之中还加上辛酸。我知道,这种情绪不仅仅是惋惜巴西队卷铺盖回家,更主要是来自上午参观黄金城之后的压抑。

南部非洲约翰内斯堡,这座在130年被荷兰人以两头牛的价值换来的农场,如今已是世界上著名的“黄金之城”,全球百分之四十的黄金产自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产金中心。因此,来到南非,来到约翰内斯堡,不去黄金城主题公园,不去追寻当初那些淘金者的足迹,去亲身体验一下那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就如同写文章跑了题一样。

从我们的住地往南,没多少车程,就到了黄金城,那个澳洲人乔治.哈里森就是在这里幸运地绊到金块,又懊恼地在获得金矿开采权后以低价卖了出去。如今,这里的矿井已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停止挖掘,南非政府于1980年开始,在这座废弃金矿的旧址上筹建金矿博物馆。“已经没有开采的价值了,提炼的成本太大”,带领我们参观的导游这样说。这是由3个废弃金矿组成的博物馆,它被保存下来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记录了南非的“发家史”,让南非的后人体验一下,他们的祖辈当初是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谋生的。

黄金城矿区有14层,游客只允许到第五层进行观赏。我们随着导游深入到220多的地下矿坑,了解洞里的一些设施情况,包括红色采矿线、30度采矿区、驴车、抽水机、水钻等,参观金砖的制作过程。到了这里,我才知道,一吨矿石只可以提炼四至五克的黄金。

对于约翰内斯堡来说,这些具有上百年的坑道已经属于名副其实的文物了。在灯光下,还能够在这黑暗的矿道中看到一些闪闪发亮的金色矿砂,在这个“皇冠金矿”的矿井深处,黑暗代替了光明,不由地令人从心底发出“空间幽闭”的恐惧。而我的脑海里,却闪现着当年华人劳工在这甚至深达3000多米的地下艰难的身影。

香港有部电影,反映华人劳工在南洋开采金矿中争取人权的斗争历史,而现在,我对南洋这个地域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其实是泛指印度洋至大西洋的整个地区。在这里,你不能不联想起发生在南非的那场英荷战争,联想起十万中国劳工的悲惨历史。勤劳的华人曾经在南非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但是南非的历史并没有记录下他们。他们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只有南非民间还在言谈中对他们留有记忆。

那场英国入侵南非的战争发生在1899年至1902年,史称“布尔战争”,至今,荷兰后裔仍牢记这场战争的给他们留下的屈辱,荷兰人记恨英国人,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区域,互相之间不相通婚。战后,整个南非经济趋于崩溃,政局动荡。英国驻南非洲专员密尔纳认为,要恢复南非政局和经济正常,应先从恢复德兰士瓦(首府在比勒陀利亚)的矿业着手,为此就必须从中国或日本引进劳工。后来这种观点占了上风,并最终形成十万华工赴南非的历史浪潮。

华工的工作效率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没有让金矿的矿主业主们失望,他们感到很满意。为了最大限度榨取劳动剩余价值,他们先是故意压低白人员工的工作薪水,延长工作时间,恶化居住条件,减少医疗照顾,从而迫使白人自动离开,然后再要求政府大量输入华工。1906年,在南非德兰士瓦的华人矿工人数就高达5万多人。也正是由于雇用大批华工,使得劳动效率直线提升,黄金产量竟猛增一倍。

在前往南非的途中,由于恶劣的船上条件,华工死亡的数字骇人听闻。据德兰士瓦公布的数字,1904年6月30日,伊克巴号船上载有华工2025名,抵达南非德班港时只剩1970名。而目的地南非也并非华工想象的“自由天堂”。在当地殖民统治者的眼里,他们只是一个被集体奴役的特殊群体。对于华工而言,尊严相当奢侈。当时,矿场设立私刑、体罚华工是很普遍的现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华工反抗斗争之激烈,引起南非以至英国党派间的激烈斗争,并给那些反对引进华工的派别以口实。南非德兰士瓦公众也举行大会,抗议虐待矿工,强烈要求废除此种华工制度。尝尽苦头的华工,不再抱任何幻想,等契约一满,便迫不及待地踏上返程归乡的道路。从1907年起,华工开始大批返国,到1910年2月最后一批契约期满的华工撤离南非后,留下的华工仅有305人。大规模地来,又大规模地走,这在世界历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黄金是繁荣的标志,同时也是罪恶的象征。走进这座废弃的金矿矿井,我似乎看到那金闪闪的矿砂井壁上,犹自流淌着华工的血和泪,那空洞洞的脚步声,似乎就是华工屈辱的呐喊!

再也没心情参观了,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地面。地面上那奢华的房屋曾经是矿主住所,而在这些豪宅的下面几千米的深处,许多人在那里丢掉性命。

地面上阳光明媚,我享受着南部非洲的阳光,舒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心底送别那深埋在地下的南非的真正历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