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话青墩

(2009-01-18 14:19:05)
标签:

江苏海安

青墩文化

文化遗址

旅游

这就是你吗?如果不是这座傍河矗立的青墩遗址纪念亭,我很难在这绿得满地流油、黄得遍地堆金的田园上觅到你的身影,更不用说到这四面环水、黑土堆岸的高墩上来叩击历史的大门。岁月无痕,穿越时空的隧道向前看,太阳竟有些迷茫空,秀逸的凤尾草和挺拔的芦苇依然随风摇曳,长江北岸淮河东岸的远古先民们,你们艰辛劳作的痕迹又到哪里去寻觅?这个叫做海安青墩的河中之洲,你能告诉我些什么?
    是那本煌煌巨著《青墩文化》引我到你身边,而此时,你重见天日已经整整三十多个年头。虽然已经晚了,但我还是来了,为了那一份神往,那一份眷念。我来寻你,不是访古,尽管我知道,你就藏在这青墩沃土的后面,只需用手轻轻拂拭一下,就能抹去时光的烟尘,露出你苍老的面容来;我来寻你,是为对话,听淮东先民追江赶海的足音,抒江海儿女承接文明的情怀。
    永远不要忘记32年前那个开挖青墩新河的劳动场景。当一双沾满泥土的大脚将窄口长身的铁锹踩下去,却石破天惊地带出来一段埋藏了5000多年的辉煌历史,一段震惊考古界的传奇故事。虽然社员们对那些坛坛罐罐、兽骨石块不以为然,但却引来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南通博物院的学者邱丰。当邱丰站到开河工地时,顿时被眼前所见惊呆了:这不是灰陶吗?这不是黑陶吗?这不是麋鹿骨化石吗?这不是上古玉器吗?都是宝贝啊!
    于是,开河工地变成考古工地;
    于是,新石器时期原始文化遗存浮现出来;
    于是,海安的历史被改写了,南通的历史被改写了,江淮大地的历史被改写了,一个全新的名词——“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写进了汉语辞典,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考古界“京杭大运河以东地区的文化史从何算起”的疑问自此有了答案,江海平原的成陆史由2000多年前上溯到5500多年前,悠长的中华文明史又镶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流连青墩,追古抚今,那宛如凤凰振翅欲飞的地形,那“凤鸣青墩”的传说,给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轻纱。环顾这数万平方米的土墩,西面是成片的民居,北面是成片的沃土,东面是成片的庄稼,南边是连接外界的桥梁,青墩的古文化就从这桥上走了出去,青墩的古文明就通过这桥梁传扬开来。四周的河水波光粼粼,轻轻地拍打着河岸,猛吸一口气,挤得出水的空气让浑身每一个毛孔都湿润起来。
    青墩啊青墩,漫步在你带露的草地上,我轻手轻脚,生怕惊醒一个远古的梦。掠过层层叠叠的神话传说,随意捡起几块破碎的陶片,就在那一弯腰间,似乎看到先民正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一路东来,追寻母亲河的潮头,踏着洪荒芜草, “海势日东去”,在长江入海口的这块高墩上停住脚,以麋鹿为伍,与大象作伴,辟荒榛莽草,筑干栏式房,刀耕火种,男猎女织,创造了“代表当时中国文化的最先进水平,居于最前沿位置”(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吴功正语)的历史。
    在你身边走着走着,蓦然间,有谁在我耳边轻语:“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这不是成吉思汗一生所追求的理想中的乐土吗?这描绘的不正是青墩先民怡然享乐的图景吗? “暾将出兮东方”,华夏文明的曙光在你这里冉冉升起。
    你以大量携带着浓郁的原始和原创文化信息的出土文物,向我们展示你的苍老,陈列你生产和生活情景,诉说你那个时代的繁华。破译这些信息,我们会拥有自豪。让我们看一看吧,就是那柄毫不起眼的长不足20厘米的带柄穿孔陶斧,让人类第一次明白远古先民是怎样装置和使用石斧的,因其是当时劳动工具的仿制品,体现了陶瓷动态的文化理解,获取了独立的文化审美价值,被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珍藏在南京博物院;那只陶纺轮镌刻着华夏纺织文化的雏形,生活在江之尾、海之头的人们,很早就脱掉腰间的兽皮,披上麻纺的衣衫;“回旋镖”曾经是澳洲土著最典型的文化标志,其实6000年前青墩人就用来作狩猎工具,而今,它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第一次走进我们的视线。
    在你身边踽踽独行,我惊讶地发现,我正沿着一个巨大的“?”绕行了一圈,伫立处正是问号的一点。是啊,青墩本身就是一个大问号,拥有20000平方米的遗址面积,发掘面积不足500平方米,人们对你的研究还只破了个题,还有青墩文化与江南良渚文化的关系、青墩稻作文化对日本弥生文化的传递、青墩文化在江淮东部原始文化中的地位等等,都是一个个问号。瞧着脚下的土地,我不知道究竟还埋藏着多少秘密,但我知道,这里的历史堆积很厚,厚得随便捡一块石头都可能是历史;这里的文化遗存很浓,浓得雨水冲刷带走的都可能是文化。  
    聪明的青墩人创造了卓越的青墩文化,而青墩的子民们却把这种卓越推向新的境界。我从指向着伏曦所处并证明《易》的起源的鹿角刻纹中,读到江风海韵独特文化的精义要旨;在至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沿用的“干栏式”建筑里,找到“建筑铁军”的踪迹;在代表我国原始社会史上数学或几何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刻有五等分圆图案的陶豆圆柄上,发现了“教育之乡”孕育出的精英们的思想印记;在陶纺轮捻线的快速转动间,看到“中国民族纺织工业发源地”飞跃前进的抛物线。这条绚烂的抛物线,穿越亘古,一头连接“苏中第一墩”,一头连接“中国近代第一城”。
    青墩,你引发我太多的想象和思考。跨过青墩河,回望薄霭中的你,你像一位老人,阅览人间沧桑,悠悠烟云在你眼前飘浮无定直至化作永恒,而我,揣着一块历史的化石,挥手告别了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