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就这样抄来抄去(一)

(2010-09-22 08:14:12)
标签:

90后

徐荣斌

抄袭风波

大抵如此

杂谈

   http://ft.beelink.com/20061226/edu200612260104.jpg

  http://campus.ttstudy.cn/UploadFiles_7205/200612/20061214235215288.jpg

 

  书看多了未必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对于爱看书的读者和爱写书的作者而言。读者由于经验多了,再加上稍微有那么一点记忆力的话,那就有点悲剧了。因为看到的任何一本书总会遇到类似的故事情节,相似的语句篇章,当习惯变成为习惯,读者也就无奈了。然而更无奈的却还是写书的作者。写书的作者不可能一生下来就可以拿起笔“唰唰”的就可以写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一本又一本的书。作者的前身也无非还是读者。而终究还是与一般读者有区别的。对于他多情有独钟的文字,他总会潜意识的暗自于心,书看多了,记得也就多了,日子一久,突然脑袋闪过一些妙言佳句,也就是所谓的灵感,然而绞尽脑汁想来想去似乎并没有在哪本书上看到过,于是乎,这些句子也好象就是他的了。的确,有时候也会产生这两种情况,一,他真的忘记是哪本书了,二,不是由一本书得到的,而是许多本书凑上来的。当然,不管怎样,时间久了,是他的还是他的,不是他的也变成是他的了。作者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得到了心安理得,于是作者也就这样先把自己就这样给忽悠了。可是某些人就并没有挺有默契的配合作者演这出戏:一,一些情节文章看个三五遍也无关痛痒,可是看个数十次就难受了;二,凭什么大家都看了,你却混的那么好。有的人心里的确也就不平衡了。这时,作者也不干了,两眼一翻,证据呢?某些人也就去书山书海找证据了,当最后某些人笑容满面的一五一十的指证抄自何地,语出何处。奇怪的是不见作者当场表演变脸技艺,由红变绿,由绿变紫,由紫变黑,却见作者咧嘴一笑,别担心,他没有变成神经病,出来混的怎会没有挨刀的觉悟,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即便证据证据确凿,不好意思,“过度引用了”。作者甚至比某些人还更人畜无害的说,过度引用知道不?司马迁的《史记》引用了那么多的史书故事也没见有人告他抄袭侵权,我这几篇文章几本书又算什么?作者不干了其实也还是小事,作者的粉丝不干了可就是大事了。一个个跳出来哇哇啦啦唧唧喳喳,不管你是什么人,不管你有什么证据,首先蹦一句“丫的,你就是嫉妒”就把人噎的半死,更绝的,还有人吼吼大叫“丫的,人家抄袭都能抄的比原著都还要好,你有本事也去抄抄看看能不能这么火?”这一下不管是谁,听了这两句话都得先成了秋天打霜的茄子。

     http://www.thefirst.cn/mmsource/image/2007-8-20/0820-NEWS15_6.jpg

             http://www.ycwb.com/images/2008-03/24/yllzqq8335.jpg 

   其实有的作者也真的挺无辜的,抄袭没抄袭,就连他自己也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文字的无力,我们说的每句话写的每个字都是别人曾经说过的曾经写过的,当然也包括我刚说的这句。这是有证据的,前不久就有人考证得出玉皇大帝的七仙女应该叫宙斯舅舅,帕拉斯·雅典娜也应该叫王母娘娘舅娘,何故?据说是因为古希腊神话故事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雷同处太多。按照某些人的逻辑来推测也许也真的就像是郭敬明和庄羽一样“心有灵犀”了,也或者就像是张一一与韩寒一样势不两立了。前者已不想再提,后者刚刚发生不久。张一一发表申明,韩寒应该改名为韩抄抄,因为韩寒的新作《1988--我想同这个世界谈谈》有二十几处有抄袭张一一著作的嫌疑。郭抄抄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还没有走,带有争议的《爵迹》又来了,“韩抄抄”也来了,张一一也就笑了。可惜真的乐极生悲了。记得我在新浪微博这样对张一一说过“我觉得张一一你很笨,说韩寒是韩抄抄的炒作方式名声只会越搞越臭。我给你爆料韩寒到底抄袭的是哪本资料,你写出来韩寒一定不能反驳,因为那是铁证如山,那本资料的名字就叫新华字典,韩寒说的每句话的每一个字都字字皆有出处,而且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按照张一一的观点,商务出版社早就该发财了,汉字的发明人不可能从棺材里爬出来跟他们争版权,怎么也没见商务出版社将谁谁谁告上法庭说抄袭《新华字典》?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8-01/18/xin_372010518085515683657.jpg

  由此观之,一个抄字道尽中国著作的千变万化,按照中国人的保守,应该还加上大抵如此四个大字,不过大抵如此也终究只是大抵如此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