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忠”和“恕”
作者:阿东(http://blog.sina.com.cn/ad090115)
欢迎网上转载,请保留网址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是记载在《论语》中的一段话,字面上的意思是:孔子对曾参说,我以前所讲的道理是可以用一个中心思想贯穿起来的,你知道那个思想吗?曾参回答说,知道。孔子出去了,同学们围过来问,是什么呀?曾参说,就是“忠恕”嘛,很简单,没什么特别的。
这段话绝不只是字面上的那些意思,慢慢咀嚼有很多味道。首先,可以肯定这是孔子在给学生上课,最起码也有三个以上的学生,一个是曾参,另外两个以上是他同学,所以称为“门人”,如果只有一个同学,那就应该直接写他的名字而不是“门人”了。其次,孔子问完了就出去了,为什么?哦!难道孔子就是这样上课的?或是临时有急事先走了?显然,这里肯定有问题!再有,孔子的提问学生们都懂吗?显然,都不懂,不然也不会都围过来问曾参了,只有曾参自认为自己懂。那曾参告诉同学们的对吗?显然不对,因为孔子问的是一个中心思想,而我们知道“忠恕”是两种不同的思想。还有,孔子为什么叫曾参回答问题,而不问其他人。我们知道,曾参、子张、子夏等是年纪比较小入学时间比较短的学生,干嘛不问颜回、子贡、曾点等入学时间比较长的学生?曾参比较愚鲁,而子张很聪明。很显然,孔子找了个较为迟钝的、入学时间不长的学生来问,这就要问为什么了。很有可能孔子以为曾参答不上来,会反过来问是什么?然后自己就可以开始讲课了。可是,万万没想到,曾参居然说知道,这下孔子很生气,于是就走了。现在想想看,年纪比较大的同学都围过来问一个年纪很小的同学为什么,不觉得好笑吗?再看曾参的态度,很是不以为然,没什么大不了的,忠恕而已矣嘛!而已矣嘛!(以上内容根据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教授对论语的理解而编写)
古时候没有白话文,写的全是文言文,从小到大养成的习惯,不会只看文章的表面意思。而现在的人写的全是白话文,怎么说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说,养成的习惯就是只看文章的表面意思。所以,现在很多人看文言文只看表面的意思,而丢失了很多很多重要的东西,显得很肤浅。
“忠恕”是两种做人的思想。“恕”就是:推己及人,典型的做法就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人)。”我不止一次看到有人据此推论得出:“己所欲,施于人。”的结论,很显然,这样的推论是错误的。因为每个人的“欲”都不一样,你喜欢的别人未必也喜欢。记得庄子说过:“己所甚欲,亦勿施于人(自己很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人)。”我估计孔子也看到过这种错误的推论,所以,孔子才会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生存、发展,就应该帮助他人生存、发展;自己想要成功、收获,就应该帮助他人成功、收获)。”这就是“忠”的具体表现,“忠”就是:尽心为人。孔子说的这两句话意思是一样的,重复了、多余了、啰嗦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显然是在强调,这就像我们现在的人,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些人会认为:己所欲,施于人。
庄子说:己所甚欲,亦勿施于人。
而孔子又说:己欲达而达人。
这就很容易把人给绕晕过去!
为什么“己所欲,施于人。”的做法是错的,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却没错呢?这里关键是“欲”与“立”和“达”有本质上的不同。
何为“欲”?想要、喜爱、贪婪为之欲。
何为“立”?启动、生存、发展为之立。
何为“达”?实现、成功、收获为之达。
显然,每个人的欲,每个人想要的都不同,所以,你不喜欢的不要强加于人,你喜欢的也不能强加于人。而立和达,却是每个人都想要的,所以,你想立和达,就应该帮助他人立和达。
“忠恕”是两种思想,看起来很相像,都是怎样为人。能不能合起来,成为“推己而尽心为人”的一种思想呢?看来是不行的。因为,“恕”是指在为人的时候不应该做的,做了就是负能量;而“忠”是指在为人的时候应该做的,做了就是正能量。正负能量相加是不能增加能量的。“恕”就是:推己及人。“推己”就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为别人。这种情况下就只能确定不做什么,而不能确定该做什么。因为自己的认知和价值观未必是正确的。“忠”就是:尽心为人。“尽心”是根据大众共识的价值观,也就是普世的价值观去为别人。这种情况下不但可以确定不做什么,而且也能确定该做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