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子的批判
阿东(http://blog.sina.com.cn/ad090115)
欢迎网上转载,请保留网址
对于《道德经》很多学者都对里面的一些章节内容进行了批判。有些认为对当时的社会没有什么作用;有些认为老子其人是阴谋家;有些认为老子太过阴险;有些认为老子是在愚民等等。这些学者都是没有搞清楚老子写《道德经》的目的。或者,他理解的老子写《道德经》的目的是错的。于是,这些批评就显得荒谬了。比如:一个人在菜市场看见朋友在买一种很便宜的近乎于腐烂的鱼,吃惊的说,这鱼怎么还能吃呢?别这样省了,买好点的吧!他不知道人家是买来喂猫喂狗的。这是普通人常犯的错误。先搞清楚人家的目的,就不会有错误的批判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天下的混乱,很多有识之士都对当时天下的情况做出诊断,开出治世的良方。其中最有名的是儒家(孔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等。最后,法家的学说比较成功,但是,法家的学说并不是要天下得到大治为目的,他是教统治者如何统治天下的。他的学说只对统治者有利,只要对统治者有利,谁的利益都是可以牺牲的。于是,成功的法家使天下得到了统一,却使民众受到了更大的灾难。而儒家和墨家的学说太过于理想,不切实际。道家(老子)则过于天真,认为就是做得太多才导致天下大乱,以为什么都不做会更好。这就把老子的《道德经》的学说当作是对当时的乱象所开出的治世良方来看待了。这样的分析结果当然也就是荒谬的。
有人把《道德经》当作是教统治者如何统治的书,也就是像法家那样。而且,法家的一些学说恐怕也是继承自老子,连司马迁也把老子和韩非子放在一起来说。在我看来,法家的学说是一种低层次的、具体的、器物层面的学说。老子的学说是高层次的、形而上的学说,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如果把《道德经》理解成“君人南面之术”,肯定就会有很多的章节无法解释。像“不尚贤”、“天地不仁”、“出生入死”等章节就不好解释,有些就会理解成是在愚民。如:“绝圣弃知”、“绝学无忧”、“使民无知无欲”等。有些就会理解成是阴险狡诈,如:第三十六章等。
很多人把《道德经》理解成是一本修身养性的书,这就更对不上号了。他们理解成要学好《道德经》就必须先修“道”,有切身的感受才能感悟老子的“道”。持这种认识的还不是少数人,历史上还造成了一个本土的宗教的诞生,那就是道教。我认为这是对《道德经》比较低层次的理解,比“君人南面之术”的理解还要低。书中的很多章节也就无从解释,尤其是一些针对统治者而言的。
我理解老子写《道德经》的目的是:老子针对当时的社会乱象,认为造成这一乱象的最大原因是统治者。因此,希望化解统治者对社会的破坏力。不是只针对当时的统治者,而是也包括针对以后出现的统治者。而且这种目的还不能明说。只要明白理解老子的这个目的,书中的所有章节都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没有解释不了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