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非常节俭的人。刚到美国上学的时候我和别人合住一间地下室,里面没有任何家具,除了捡来的一张床和一个桌子;我不但没有大多数留学生都有的破车,甚至没有一辆自行车;为了省机票我曾坐过40个小时的长途灰狗。当然那时我没有钱,但并不是根本原因。即便现在我的衣服仍然都是沃尔玛的廉价货,就在2年前我还为了省钱每天带午餐到公司,虽然在美国很少有白领阶层这样做。公司里的女秘书曾经半开玩笑地跟我说:You
are cheap. Cheap有两种意思:廉价、吝啬。我也开玩笑回答说:Because I am made in
China(因为我是中国制造)。
著名畅销书作家劳伦·韦伯这样描述她的父亲。在康奈迪格寒冷的冬天里,他从不把暖气的温度调到超过10摄氏度;虽然家里有洗碗机,但是他从来都在冷水里用手洗;甚至有时候为了节省汽车转向灯的灯泡,他使用手势。劳伦小时候一直担心家里会随时破产,但实际她的父亲并不缺钱,他是一个大学里的经济学教授,--他只是觉得那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
很多生活节俭的人并不是对所有事情都那么吝啬。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一个曼哈顿的银行家,每天徒步上下班,往返要6个小时,只为了节省地铁的车票。他死后,人们发现他留给了慈善机构2300万美元财产。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榜样。白芳礼是一位普通三轮车夫,在80多岁高龄时还每天蹬三轮拉客,每天只吃馒头和咸菜,身上所有的衣服都是捡来的,但他却靠蹬三轮的收入捐款助学超过35万元。
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假如你想买一双新鞋子,对于经济学家来说,这个决定是纯理性的。1.你是否能买得起这双鞋子?2.这双鞋子给你带来的快乐是否超过它的价格?----这个快乐可以是给你的脚带来的温暖和舒适,也可以是让你看上去更美丽而给你带来的自信心,也可以是对你的虚荣心的满足。3.如果你存下这笔钱,是否可以用来获得更大的快乐?比如这笔钱可以帮助你实现你的度假梦想,可以捐给慈善机构,也可能只是简单存款数额的增加给你带来的安全感。
但是对于生性节俭者,这是一个理性的决定还是本能的反应?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大学的几个心理学教授作了一个测试。他们给每个自认节俭的受测者40美元购物,同时用核磁共振扫描他们的大脑活动。他们发现其实购物更像是动物的本能而非理性的思考。当被测试者看到他们喜欢的物品时,大脑负责愉悦感的区域开始活动,就像是在吃一个好吃的蛋糕;而当他们看见不喜欢的价格时,大脑则产生类似闻到了臭味的反应。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如果在价格标签的5元运费前加上一个形容词“低廉的”,那么受测者购买该物品的概率会增加20%,也就是说节俭者付钱的痛苦感是可以被麻醉的。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其实一个人节俭还是浪费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同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可能在花钱的习惯上相差甚远。而且这种天性很难改变:一个吝啬鬼中了彩票后会花钱买一些奢侈品,挥霍无度者在失业后也会勒紧裤带过日子,但是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花钱的习惯。就好比一个性格害羞的人经过外界环境的影响可能会变得中性,但是你几乎不可能让他变得外向。最近的经济衰退让大手大脚的美国人也学会了攒钱,储蓄率从不足1%上升到让美国人非常自豪的4.8%,而他们大概极少有人知道中国人的平均储蓄率为5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