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吉可德的人性意义

(2013-12-11 06:26:50)
标签:

以理

规定性

名字

声誉

否定自己

分类: 元因哲学
              塞万提斯·萨维德拉,西班牙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因撰写讽刺人类荒唐之举的《堂·吉诃德》(1605年和1615年,共两卷)而闻名于世。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2007年5月22日,西班牙Antena 3评选““历史上最重要的西班牙人”,结果他名列第2位。
           《堂·吉诃德》是欧洲最早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之一,享有世界声誉。  塞万提斯一再声明,他写《堂·吉诃德》是为了讽刺当时盛行的骑士小说,“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其实,作品的实际效果远远超出了这一“宗旨”。它通过堂·吉诃德的游侠冒险,描绘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展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表现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已用100多种文字译成数百种译本。 堂·吉诃德是一位50多岁的穷乡绅。他闲来无事,就埋头读骑士小说,直读得满脑子尽是游侠冒险的荒唐念头,终于忍不住要学做骑士,到各处去行侠仗义,救苦济贫。他翻箱倒柜,找出祖上留下的一副盔甲,牵出家里的一匹瘦马,并自命为鼎鼎有名的骑士。又选定了一个农村姑娘作意中的公主,一个叫桑丘·潘莎的农夫作随从,从此就开始去各地游荡。在一片平原上,远远看见耸立着几架风车。堂·吉诃德认定它们是凶恶的巨人,便挺着长矛冲上前去。转动的风车把堂·吉诃德连人带马抛到空中。又一天,主仆二人路见两队羊群,堂·吉诃德认为那是两支交战的大军,便冲上去攻打邪恶的一方;桑丘想拦也拦不住,眼睁睁地看着主人挨牧羊人的石子儿。接着,他们救了一队犯人,但犯人恩将仇报,夺走了主仆二人的衣物,还打了他们。在做出了一系列“游侠”事迹之后,主仆二人在巴塞罗那遇到了旁人装扮的“白月骑士”。堂·吉诃德被白月骑士打败后,只得服从命令,从此停止游侠活动。堂·吉诃德回家后一病不起。临终时,他回光返照,承认自己不是骑士堂·吉诃德,而是善人吉哈诺。
               唐吉可德对一般人性的寓意是很深刻的。就一般的人性而言,人对自己总是不理解,把自己幻想成为自己理想的身份,而这种身份与现实又是矛盾的,人却以为现实是错误的,应该按照理想的模式才是正确的,而人的悲剧性就正在于此。人的悲剧是按照理想的虚拟的办不到的那种模式来荒废现实的时光。我们可以看到一般的世俗生活还是高超的生活都是这样把悲剧性埋伏在生命之中的。唐吉可德给世人的教益就是,理想超越了现实满足了人性的一般性的要求,但是这种一般性的要求却背离了现实----我是谁,我能干什么,我能认识什么,我能盼望什么的范畴。一般而言,人会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能认识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把不能盼望的事情看成是可以盼望的。一句话,唐吉可德给人的教益,还是如何认识自己和现实的问题。
            孔子何尝不是唐吉可德,孔子周游列国很像唐吉可德出游,孔子的失败也和唐吉可德一样。孔子是周游列国之前和之后对自己的认识是不同的。孔子晚年回到教育,以此安顿自己的生命,对自己以前的思想和行为都做了结。孔子还说,五十而知命。这都是血泪之言。孔子作为圣人就是如何认识把我自己,最终孔子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式。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和唐吉可德一样,唐吉可德的人性成分具有人类普遍性,都是按照理想的模式与现实对抗和矛盾,并在此矛盾中成为悲剧。孔子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虽然跨越文化的范畴,但是人和人性的基本框架还是一致的,唐吉可德和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致性,唐吉可德的寓意至今也是很深刻的。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人的思想却是造成人的悲剧的根源。人的理想都是对现实的否定,在这种否定之中,个人的力量都是薄弱的,个人是脆弱的,但是人会放大自己与适应这种欠缺,人的悲剧的根源就是,人的力量在这里是虚拟的,不真实的,也就是自欺的,这种自欺最终成为悲剧。人实际是在干自己干不了的事情,在口头上却自以为是,这就是悲剧的根源。人按照自己的幻想而设计自己的生命,这样生命难免就像唐吉可德一样,从最初的自信到最终的失败,对自己的认识还是没有完成。唐吉可德最后还说自己是“善人吉哈诺,否定自己是唐吉可德。这里的寓意是深刻的,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是这样,到死也不知道自己是谁,能干什么,能认识什么。人丢失了最初的自己的名字,却给自己以新的命名,这种命名又被现实否定,否定之后自己还不是自己,是别的什么名字。这就是人对自己最初的名字的远离。这里主要的发问是---我是谁?
            人对自己的认识始终是模糊的,一直是按照别人来认识自己,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是以他者为依据,这就是错误的根源。第二由于这种错误导致的行为的错误。第三是错误的行为失败之后,对理想的否定。在这里,人丢弃的是自己最初的规定性,而超越成为理想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与现实的矛盾对立造成自己的悲剧,在悲剧中自己否定自己,给自己新的命名,这种命名还不是最初的自己。这样看,人对自己的原始性的认识的超越,成为理想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失败之后,重新估价自己,否定自己的理想,还是不能回到现实。
            人何尝不是唐吉可德?就一般人而言,都是按照一种理想的模式来规定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失败之后还是不能回到自己的真实性中,所以人不是不诚实,而是人性中具有一种故意使人离开本性真实性的原始魔幻,这就是对自己的最初的真实性的颠倒和否定,超越成为理想的自我。这是错误的第一步。人的理想使人离开现实,给自己新的命名,按照这种命名思想和行动,失败之后又给自己新的命名。。。。如此不已,但是始终是绕开原始性的自我真实。这就是人性。人不是不诚实,而是故意绕开自己的真实才能成为理想的人,这就是唐吉可德的价值。人本质是唐吉可德,人始终给自己以理想的命名,即使是最后还是不能回到自己的真实,还以为自己是某个”别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习惯与命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