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主要是在建树自己的系统的哲学理念,为此他可以不顾现实的需要。黑格尔是教科书的哲学,不经过黑格尔就不知道哲学是什么,而只是停留在黑格尔那里,就只能是哲学匠人。也只能在各种理念的中进行纠结。
恰恰相反,尼采是不顾及哲学的体系,只是顾及哲学的精神,生命,现实,学习尼采对人的生命的内在的帮助比黑格尔大多了。因为尼采是直接进入生命深处的哲学家,尼采可以在人们思考的问题中回到现实生命,而黑格尔是回到理念本身。这就是不同。
黑格尔的时代不能说过去了,但是起码,黑格尔不能成为现实的哲学,黑格尔的哲学是经院哲学,是研究哲学本身的哲学,却不完全是研究现实生命的哲学。尼采恰恰是后者。用黑格尔学习哲学这门课,用尼采学习运用哲学到现实中。尼采的思维的角度直接开启了现代哲学,解放了人的思想,解放了人的肉体和灵魂。而古典时期的黑格尔还具有理性主义的痕迹。黑格尔强调的理性过于严酷,而且成为哲学楼阁中的东西,不是现实的东西。虽然黑格尔是重视哲学的现实性的,他自己却没有做到。这恰恰被尼采做到了。
在尼采那里,哲学不再是形式,不再是体系,而是实用,对现实的改变,这是尼采所追求的。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哲学也开启了现代文明的一大局面。也就是说,历史上严苛的理性主义并非万能,人的解放,人的精神的自由,还需要另外一个角度----非理性主义。
在尼采影响下的心理学,弗洛伊德,荣格,文学,乔伊斯,甚至艺术和政治的各个方面都会顾及人本身的欲望的合理性。这才是现代性的特点。现代把人看成是核心,不是把人看成是理性的奴隶。这是一大进步。
所以,尼采使人回到生命内在,现实,黑格尔使人远离现实,使人忘记现实。这是需要极度重视的。甚至康德的哲学也比黑格尔更加注重现实。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就是这样。黑格尔的哲学是离现实最远的。柏拉图的哲学也比其具有现实性。
就此我们看到,远离现实的哲学是如何成为徒有虚名的东西的。远离现实的梦想也只能是梦想。尼采完成了哲学的现实性的任务,这点却被大众熟视无睹,这看你是尼采说自己不会被大众理解的深层的原因。但是这点,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看到了。哲学的现实性,这是哲学的基础,也是哲学的活力所在。
黑格尔是不是最远离现实的哲学家?如果看看西方哲学历史,罗素就会告诉人们黑格尔是在自己的理念的关系中自弹自唱的一位。他所设计的一切都是理想化的,这种理想化的东西只能在黑格尔自己的脑子中存在。黑格尔基本没有什么著名的论断,他的长处在在阐述各种概念,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东西是哲学课,不是现实哲学。
怎么样区别哲学课和现实哲学。哲学课就是黑格尔所做的那样,为了建立庞大的体系不遗余力,甚至忘记了这个世界现实的存在,他自己钻到自己创造的各种观念之中,并以此作为另一个世界来回看现实世界。在他自己所造的理念的世界中-----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而在现实的世界中不是这样。他自己创造了自己愿意看到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各种观念和概念之间的矛盾都被他自己处理掉了。所以才是合理的。他的正,反,合的设计,就是这样。
在对黑格尔的继承中难免出现这样的情况,以一种理想化的东西作为现实,并限制现实的自然状态,这就是一种合理的理想化,是被看成是应该的东西。到底现实是应该的?还是理想化的东西是应该的?这是哲学家的分水岭。也是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分水岭。
尼采的哲学是特立独行的。首先尼采反对哲学的体系,并不认为哲学的体系就是对现实的反映,现实是没有什么体系的,现实是随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也没有按照人们的理想出现和消失,所以,人们一直看错了现实。因为哲学要自以为是地建立什么体系,这种主观主义把哲学的现实性丢弃了。哲学被变成诗歌一样的东西,完全不是按照现实,而是按照理想化在进行。
虽然理想化是人类精神的一部分,但是过度的理想化就只能是人一厢情愿的东西。这种东西把人们陷入到自以为是,想入非非之中。虽然事与愿违,但是还是乐此不疲。因为过度理想化的东西就像蜜一样使人忘记一切。
尼采所揭示的,就是存在的负面,一些人不愿意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非道德,上帝死了之后的世界会是怎么样的?对奴性的道德的诘难也是尼采在基督教之中屡次提及的。基督教一方面把世界变成人的愿望所兑现的世界,一方面又何必以道德束缚人?既然上帝创造了人愿意的世界,那么一切就恰好是人的愿望,还要道德干什么?其次尼采对奴性之下的人的萎缩进行批判。提倡“超人”,权力意志,这承接了叔本华的现象和意志的世界的主题。但是尼采更加积极,不像叔本华那样悲观。在悲观主义中叔本华和尼采都接受了佛教的观念,但是尼采没有完全按照佛教的悲观主义看待生命。而是积极的面对生命的负面。
就理想化而言,理想化是掩盖了现实的负面才能成为理想,而尼采是揭示了负面回到现实。在古典主义的哲学中,理想化始终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东西,但是在现代哲学中,这种理想化的东西淡出了,继之以现实的负面,人生的不如意,萨特甚至把人生的恶心都纳入到哲学之中。所以,现实性只能是接受负面而积极面对,理想化的时代是掩盖负面,只能说人是愿意的都会实现。
在继承尼采的思想之后,鲁迅的思想批判现实主义。这种批判是揭示现实的负面给人看,这目的是为了使人反省。负面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回到正面。悲观主义的终极目的还是面对现实矛盾时的勇气和无畏。从负面回到正面,从悲观主义回到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这就是现代哲学,就像有人所写的,存在的勇气一样。
在理性主义的阶段,尤其是在中国,人成为善的自然存在,人性善是最主要的。但是历史事实不得不使人面对人之恶。对此还是没有放弃人性善,这就是一种观念纬度。人性善应该是理性主义的,人性恶是现实的,这样观念的东西和现实就是矛盾的。因为理性主义只能是掩盖负面才能成全正面,所以,这种正面具有虚伪的地方。在西方柏拉图之后到康德,黑格尔都是按照乐观主义,理性主义建立哲学王国的。但是在西方的叔本华尼采之后就变调了。在中国道家对人的负面是淡化处理的,道家讥笑了儒家的仁义礼智,认为这些东西只能是阻碍人的,“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绝圣弃智,民复孝慈”,这都是对儒家理性主义的否定和批判。佛教在中国是一种独立的思想,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和无限宇宙观,人生的价值就是涅槃。中国人并不能彻底接受。
从理想主义的纬度看,有的人人是充满理想的。却也是顾及现实的,(在下层的文化思想中,民间重视现实)所以,对于理想化的延续,人们是艰难的现实中充满希望,这是好事,但是把理想看成是现实却耽误了未来,这却是坏事。尼采的哲学流行到中国之后,改变了知识分子对现实和理想的态度。直面现实,成为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而黑格尔的哲学在民间的流行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其过度的理想化使其成为空中楼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