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存在的本质,也是生命的本质,生命是在自由中产生的自由的存在,生命因此成为自由的最显著的证据。自由作为一种存在,就存在于生命之中,生命也是为了自由而限制其思想和行为的,所以,限制即不是本质,而是外在的实现目的的形式。为了自由而限制,这种目的在文化中得到证明,但是也看到,这种自由在限制中的丧失,为了限制而限制,自由就在此终极了。假如某种形式是为了什么的,那么这种形式就只能是形式,而不是目的。人类社会会因为许许多多的的目的而制造各种各样的形式,但是各种各样的形式会湮灭目的性。这是文化现象中屡见不鲜。形式主义会把一种形式看成是本质目的,为此就丧失了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在把形式看成目的时,甚至忘记目的是什么。这样就成为纯粹的形式主义。
形式应该是实现目的的,但是形式主义就是为了形式而形式。人类的社会形式是为了实现人类的最大限度的自由,无论是思想界,还是科学界,还是政治,经济都是为了使人更加自由,生命质量更高,生命的维度更加开阔,更加深刻,更加轻松,也更加“是其所是”,这样生命就得加倍努力,这种努力本身不是目的,努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由。因此在实现自由之前“先规定”就是一种限制,这种限制并不是目的,而为了实现目的的形式。人们把形式和目的的关系忘记了,就会把形式当做存在的本质。存在是以某种形式而存在的,但是某种形式入股不是为了目的而存在,就是纯粹的形式。在纯粹的形式中,数学,几何学,就是纯粹的形式,是各种学科的点,而非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具体的科学。也就是说,实用性的学科成为数学和几何学的目的。
形式的变化性。形式因为不是存在的目的,而是存在的依附,所以,当存在的目的变化之后,存在的形式随之变化。但是从古代的思想中,看出,形式是不可变化的,维持某种形式的绝对的一致性,似乎是正确的,这就是保守主义的理由。但是在这种保守中,往往远离了目的性。在维持某种形式时,形式成为幻觉中的本质,似乎维持形式的存在是对的,这也是思维的错误。因为思维忘记了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这里就需要建立一种“目的论”,为了某种目的而预设某种形式,变化形式继续为了某种目的。。。。如此才是清晰的。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吊诡在繁琐的形式中,忘记了真正的目的,人们以为某种形式(礼仪》是生命的目的,实际上生命的目的在限制时是为了实现其目的----自由。这里才引出自由的观念,自由的观念在很长的时期没有出现,这不知道是人们的意识的蒙昧还是故意的隐瞒。总之为了形式而形式是具有漫长的历史,在这孩子形式中,人们把形式直接看成是本质,才努力地塑造某种形式,适应某种形式,追赶某种形式。这样,就和目的性加倍远离。
形式是美的外衣,没有形式可能没有美,这是形式在美学中的现状。形式也是真的外在的壳子,形式是善的某种纹饰。总之形式在真善美中普遍低被追求,追求这种形式是不是真善美?这是不一定的。形式是各种宗教文化的外衣,但是做到某种形式是不是符合宗教思想文化思想?存在是某种形式,但是某种形式下不一定是此存在。这种关系使人陷入错误。长期沉沦在形式中,并以形式成为本质目的,那么就掩盖了真正的目的。在目的丧失之后,人类的精神就会无所适从,在无目的的幻觉中,人们不仅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社会要干什么。在没有清晰的目的性的时候,人们既不能自由,也不能信仰,既不能不动,也不能乱动,就会陷入极端的矛盾之中。
理性主义的目的论。就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这种格式过去之后,非理性主义的丧失了基本的目的性,存在即存在,活着即活着,这就是哲学终结的现象,人们似乎忘记了自身以及社会存在发展的终极的目的性是什么,这样各种事情的参照系就丧失了----目的是价值的参照系,没有目的,各种参照系就不存在,没有多样性的目的,人们就处于多样性目的的矛盾之中。或者纯粹没有任何目的性,人们就只能消极地存在。这种存在被赋予一种哲学观念,另一种目的非现实性,使人们高不可攀,这和没有目的是一样的,目的的现实性和彼岸性的结合才能看出是持续性的目的。在人们的意识中,目的可能是变化的,但是具体的目的不被提醒,就会忘记。在忘记目的的说教中,一种混沌的处事方法也随之而出。要么是炽烈的目的性,要么是隐晦曲折的目的,甚至把目的隐藏起来(阴谋),这样目的甚至会被主体忘记。目的的丧失不是偶然性的,人们在出神的时候,就是忘记目的的时候,人们的目的性越是清晰,人们的思想精神越是集中,活力越是明显。
有一种观念纯粹是故意隐蔽目的性,这种隐蔽中,自身也会忘记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尼采说,人类至今还没有清晰的目的,甚至是颠倒混乱的目的,各种目的相互否定,结果是目的性的解构。这就是进入了思想的现代主义。现代主义的多元主义,实际就是多元的无目的性,怎么都行。在人们的目的性要么是丧失了,要么是模糊了,要么是纯粹空白了之后,自由也就消失了。因为最大的自由是为了目的并自觉实现自由的过程,没有这样的过程,仅仅掉入形式主义,人们就会惘然。
形式与目的是一致的,某种形式是为了什么目的,但是形式也常常丧失在目的之外,形式成为独立的现象,在学科上就分出了数学,几何学,在社会中就产生了礼仪学,口才学,各种待人接物的形式,但是任何形式都不是目的,人们为什么会沉迷在形式本身而忘记目的性呢?我们看到某种文化思想是纯粹把形式看成是本质目的的,为了形式而形式,完成形式就达到了目的。某种思想文化是不断舍弃形式,变换新的形式以适应新的目的,这就是产生了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具有明显的目的性,而非实用的形式主义的知识体系就不断掩盖打击遮蔽目的性,甚至把真正的目的掩盖在形式之中,这种思想文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要么是目的的隐蔽,要么是没有目的。难得糊涂就是一种对目的性的否定。目的性,明显地划分了文化的区域和特点。
自由作为目的性,为什么没有在某种思想文化中作为目的?就是因为上述的,对目的性的淡化,或者是纯粹的无目的的---静态存在论,保守主义适合这种静态存在论。只有是存在即好,至于什么目的的存在是不重要的,这种思想淡化目的性的原因,不得而知。假如学习是一种漫无边际的永远不得出头的路,那么学习的快乐是哪里来的呢?这样目的性基本是没有的。假如智慧是一种聪明技巧,那么这种聪明是不是无限的,不断被否定的呢?这样谁是最聪明的呢?在这样的无目的的征途中谁也是不得自由的。因为自由,恰恰是因为良好的规定性的---目的。自由就是“先规定后存在”的。没有目的的规定性,就没有自由的存在。
历经上述的过程,自由才能在生命中渐渐凸显,成为生命的目的性而成为一种价值。自由就是生命存在的本质目的。其余的一切成为这个目的的形式,成为一种不断递进的形式,不断肯定和实现自由,这样在自由中才能看到生命本身是什么。为什么生命是自由的?即使是最微小的生命也是实现自身的自由----但是无可奈何,任何生命在一种限制中不得自由,但是这种限制未尝不成为自由的另一种形式。因此自由就是生命应该有的自我限制,良好的规定性,在这种规定性中,生命所受到的限制的内部恰恰是生命实现的自由。
无数的形式掩盖着目的,在各种形式中丧失对目的的追求,就会形成繁文缛节的形式主义,在形式主义盛行中,目的作为一种价值被形式所代替,如果仅仅靠着形式没有对形式的递进和变化,那么目的性始终是沉沦在形式之中的。存在当然是形式和目的的结合,但是在自然的形式和目的的递进中是如此水到渠成,在文化中的形式和目的的递进有的是迟滞的,停顿的,在这种现象中,形式成为一个近乎美学的,道德的外衣而成为一种形式美,也成为一种形式化的道德。这样,存在的目的性就会丧失在各种形式之中。区域性的文化思想有的是清晰的,有的是混沌的,目的成为一种价值,最终就是生命的自由。
先规定的目的成为生命的存在的价值,这个目的就是理想。理想是生命的终极却被先规定为生命的目的在先地成为生命过程的方向,这是明显的。因为理想而使生命受到某种限制为的是实现理想。这样生命所受到的限制始终是一种形式,没有把这种关系搞清楚,形式即形式,目的即目的,那么生命会迷失在形式之中,迷失在形式之中的生命会没有目的,形式会掩盖目的,甚至会迁移变化目的。这就是“自失”的点,人们都是在这里自失的。对象的异化是借助某种形式,对形式的迷恋会丧失目的。在许多真正的经典中不断强调这里的危险性是什么。修养也是不断提醒生命在形式中的不断沉沦。迷恋形式就会丧失生命的目的,没有目的的生命始终不得自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