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是实用主义的文化,如果什么不是感官范围内有用的,就被视为“无用”的,“不存在”的。这种原因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时代,别人在问孔子,关于形而上的鬼神之事,孔子做的回答是挡回去,也就是存而不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这似乎是好事,但是这彻底把中国文化的定位看成是纯粹感官现实的范畴。加以孔子被近千年的封建社会推崇备至,孔子的话就像一道圣旨一样。
中国有神论的历史是漫长的。但是这种有神论还是和自我的功利性结合起来的。中国的神没有一样不是为百姓的功利的。山神,水神,土地,天坛,地坛。。。。甚至自然的神都是为百姓的功利的。这样看,中国人的有神论是功利主义的。信神的目的是为了保佑自己的一切平安。甚至升官发财的思想也是有神论中。中国的菩萨就是财神,关羽也是财神。中国人对于物质性的追求是强烈的,这是因为古代的生活境遇造成的。
在官方声音中,有神论是和自然神,天地结合起来的。最著名的就是天,地变成泛神论。一切都是天这个最高的观念造成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就解释了中国人的现实境遇。有神论中具有宿命论,也具有道德教化,有文化知识,有思想束缚,还有散乱的法律。比如惩罚和奖赏都是来自天的。获罪于天,无可祷也。皇帝是天之子,这就抬高了皇帝的地位,圣人是先知先觉的人,皇帝和圣人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天”没有完整地形成中国的形而上的思想,因为对于天的解释是模糊的,自然的天还是观念的天,道德的天还是法律的天?富人的天还是穷人的天?今天的天还是未来的天?这都没有系统的说明。但是天命论在民间的普及性是很深刻的。几千年的中国人畏惧天命,甚至孔子也是如此。
孔子在形而上的神的问题上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在封堵人们追问,一方面在祭祀中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被后世的人讥笑。孔子不知道为什么要限制中国人在形而上的追问,也不知道为什么孔子在实际中也是按照形而上办事的?这种言行不一是明显的。这种矛盾的情形也变成中国人的思想的矛盾。一方面是唯物论的,一方面是唯心论的行为。
古代的中国文化基本在渐渐剥离有神论,儒释道都忌讳神的影子出现在其中。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其中的原因也是神秘的。中国人普遍的是泛神论,中国的神灵可能是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神灵是各地的管理者,但是中国的神灵没有形成宗教的统一。中国的宗教,道教和佛教都被认为是无神论的宗教。无神论的宗教是很矛盾的。一方面宗教要经过神灵的思想达到对未来的延伸,一方面儒释道都在拒绝神灵。
中国人对神灵没有做彻底的解释,也没有坦然地接受。在这种犹豫之中夹着的矛盾就是,----中国没有纯粹的形而上学。或者中国的形而上学在老子那里也不是神灵的思想,而是人的道德行为。中国人最终绕开了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而在现实的背景下言说既不是现实,也不是纯粹的形而上的东西。这也表现了中国古文化的矛盾。
如果彻底的接受唯物论,又在现实中难以回避有神论,如果彻底接受有神论,又很难坚持唯物论。这基本是古代的思想家的共同的现象。也就是说,中国文化是唯物论和有神论的结合。任何人的思想中都坚持唯物,但是行为中不是很坚定。
因为中国文化没有形而上学的空间,中国人的思想在一个纯粹的现实空间中怎么都是矛盾的。非此非彼。即此即彼。模棱两可。所以说,中国文化都是追求现实性,如果不能满足,就以多神教补充。这并不是彻底的接受了有神论。多神教中的神灵都是来自现实的,每个神都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来自现实回到现实。这些神灵在佛教的言说中有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中国有神论的最高统治者。这些可能是来自传说,而非严肃的宗教。
也就是说,中国的古文化最终没有形成系统的神学思想,随着各种散落的思想听之任之地发展,这就形成了多神教。但是对于多神教,中国古文化也没有谁做最终的统一梳理。也就是说,中国人没有一致性的神灵,只有各地地域性的神灵,个人的信仰的神灵各不一样。各民族的神灵也不一样。这也是形而上学没有形成的后果。
形而上学是非感官的,非物质的思想观念的空间,在此空间中,人们才能达到对精神追求的一致性,或者是大致的一致性。不是一个山村一座庙,而是把多神教变成几大宗教。或者是一神教。一神教似乎是剥夺了多神教的自由,但是多神教始终是矛盾的。因为神灵既然是无所不能的,那么多神教就会形成矛盾,那么多的神都干什么呢?多神教中各地的神灵就像各地的官员一样,只有治理本地的能力,没有管理别的地方的能力。这也不是神的本质的。不符合神是无所不能的这个概念。这个的多神教中还是渗透这世俗社会的等级制度,各地的神也要向向一级的神汇报工作。“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说明神有大小之分,权有制约之用。
如果说中国的多神教最终归结到“天”,也是很难的。因为有的多神教是不接受天的,他们有自己的最高神祗,有的是山,有的是水,有的是动物,有的是植物。。。。。这样还是不能形成形而上学。因为多神教的基础还是社会现实,自然背景。
中国文化从现实中的超越和抽象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失败。即使是佛家出家,最终还是回到“人间佛教”,关注现实。道家的超越也是不成功的。儒家是纯粹入世的。这也说明中国古文化在形而上的进程中都走了回头路。也就是说,中国古文化的形而上的空间始终未能形成。
没有形成形而上学,中国人的思想中就充满了现实的矛盾。就像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说的,理性始终难以摆脱的是“二律背反”,因为理性也是有穷尽的,在终极问题中无不陷入二律背反的矛盾。这里康德是暗示其道德的形而上学的筹建。康德也是这样做的。西方的形而上学是亚里斯多德时代就是专门的学科,亚里斯多德就有《形而上学》的著作。在康德,黑格尔,以及后来的哲学家的思想中,在科学的思想中都有形而上学的影子。还有基督教在几千年中以“圣父,圣子,神灵”三位一体中形成的形而上学,这都把形而上学变成完整的学科。现代的物理学,数学,现代的商业也具有形而上学的影子。西方的文化注重抽象性,抽象性随机进入形而上,西方人很喜欢做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催生了科学思想的诞生。
一个著名的学者在演讲中说,中国人是一个世界,就是物质世界,西方人是两个世界,既有物质世界,也有形而上的梦想的世界。这个见解十分独到。中国人始终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对于超越感官和物质的存在保持怀疑。
粗略地看,中国没有形成形而上学的原因是过渡注重现实,感官之内的一切,对此之外的一切不是漠视的,就是难以进入的。中国人是务实的,这种务实就是重视物质现实,重视今生,重视眼前利益。在感官和物质的范畴中人们只能是这样的。因为对现实的超越不是在物质范围,而是在超越物质的范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