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家不能治国平天下

(2012-01-15 07:34:23)
标签:

杂谈

分类: 元因哲学

       虽然儒家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的,但是在历史上看到,凡是儒家进入政治的矛盾,就是儒家学术和政治目的的矛盾。一方面儒家需要仁义礼智信,符合这种学术的精神,一方面要适应政治对社会现实的面对,就是“惩恶扬善”,无情地打击不符合政治目的的社会现象,这里,儒家的矛盾是,如果这样做了,就是对儒家的精神的违背,如果不这样做,就是对政治目的的违背。在这样的良心和责任的矛盾中,儒家大部分都是选择了自己的主张,“舍身取义”,即使是面临政治的制裁,也要符合儒家的思想,这样,像荀子,及其学生李斯,韩非子,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儒家最不幸的遭遇就是被秦始皇“焚书坑儒”,这是儒家和政治极大的对立事实。

       儒家所立的基本的事实,就是政治现实都是不好的,“礼崩乐坏”要以儒家的思想改造社会现实,而政治的出发点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对于蛊惑人心,制造混乱的思想的极其厌恶的,这样儒家的思想和政治的目的就是对立的。在政治的势力下,儒生手无寸铁,只有任人宰割。儒家在一般化的政治进程中,时时和政治的目的不合,但是儒家的思想却具有大众的愿望,这样皇帝就把儒家的思想奴化为自己控制的思想,作为王道的一部分,这样儒家就息事宁人了。儒家借助政治的势力,不是协助政治,而是要以自己的思想取代政治,这就是孔子周游列国,孟子游说,苏秦张仪连横说秦原因。儒家曾经在政治盲目的时候使皇帝动心,汉代的董仲舒就完全控制了皇帝,汉武帝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开几千年的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思想的历史。

      但是历史事实是,儒家即使进入政治层次,还是具有“和而不同”的隔阂,在政治层次上,儒家既不是独立的,也不是依附于政治的,在政治强大的时候,儒家都会殉道,在政治软弱的时候,儒家就能够得意。所以,儒家是在政治软弱时候的补充剂,政治强大的时候就把儒家驱逐出去,唐朝就以佛教的思想统治中国。汉刘邦以道家的思想统治中国。儒家在政治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就是因为仁义礼智信和政治统治的矛盾。

      儒家的思想本质是什么?是半宗教的仁爱精神,也就是一种诗意化的东西,儒家对人性是善是坚信的,儒家在想象力中看到社会是“礼崩乐坏”的,就是说,儒家不是以物质财富满足人民,而是以“礼乐”而表示社会的美好的。这是儒家和政治的不同。政治是以统治阶级的权利为目的,以社会的安定为目的,以政治手段和经济手段,法律形式维护政治的,也就是说,权力是政治的最大的目的,一切手段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力的。而儒家是以“礼乐”的形式为目的,以符合已经逝去的周公时代。儒家的着眼点是人,人是儒家的目的,这样儒家一切为了“人”,和政治的一切为了“权力”是矛盾的。在政治上看,为了权力可以牺牲人,而儒家的思想是,为了人可以不要伤害人的权力。这样政治目的和儒家的思想就分道扬镳。

      儒家的“礼乐”形式是社会美好的表现,但是在社会现实看,“礼乐”只有在物质丰富,风调雨顺,社会安定的时候才有的,儒家完全不顾及社会现实,不管自然的恶劣,不管物质财富的艰难,而一味要以“礼乐”实现和周公时代一样的形式,这是政治不喜欢的。因为政治,即使是世界上最低劣的政治也是站在地上,在现实中存在的,而这和儒家的“诗意”梦想不同。政治必须面对现实,政治家只能面对现实,政治在引用学术思想时,是因为学术思想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不是政治放弃现实而钻入学术。这是本质的不同。而儒家是以学术出发的,以“仁爱”为学术的精神,而不顾及社会现实,就像儒家的“礼乐”治世的思想就是不顾及社会现实的。儒家的诗意化还设计了社会的诗意化,对于婚丧嫁娶的礼仪的设计,对于社会该公司的的设计,对于天地的敬拜,都是“诗意化”的,儒家就是“诗意化”,而政治是现实主义。政治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就借助儒家的思想诗意化一下,而政治在顺利强大的时候就忘记了儒家的诗意化,这也就是儒家的起起伏伏的命运。

     儒家本质是“诗意化”的东西,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人性善都是美好的设计,而不是社会现实。也不是现实的人。儒家不仅把社会的诗意化揭示出来,而且不承认“人性恶”,时时处处都是歌舞升平,尊老爱幼,快乐无比,人人诚信的幸福生活,但是这都是“诗意化”的,是对现实的掩盖,儒家的孔子早年就是诗意化的人,晚年在失败之后,才回到现实教书去了,老子批判儒家的思想“娇气多欲,浮词淫志”,形成了华而不实,好逸恶劳,虚伪自负的人性。儒家的文章,言谈都是歌功颂德,美化一切,这都是诗的特点,而不是政治的特点。儒家是空想的,也不顾社会现实是怎么样的,即使是穷人家,也要厚葬厚娶,把形式主义作为目的,即使是因此陷入贫困,也要符合圣人的思想。儒家仅仅关注感受性的部分,而不顾社会现实。儒家就是生活在“诗意化”中做梦的。孔子在晚年才如梦初醒,发出“泰山其溃乎,梁木其坏乎,圣人其萎乎”的悲叹。才从诗意中醒来。荀子是第一个从儒家思想中醒来的人,说出“人性恶”,儒家才看到人性,社会的邪恶的一面,儒家才回到现实。但是这种思想在朱熹,王阳明时代有丧失殆尽,进入“心学”,“理学”的窠臼之中。实际上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都是“诗意化”的,只是披上了哲学的外衣,哲学的诗意化,就是这个时期是朱熹和王阳明。中国人的文化始终不能脱离对现实的逃避,这也形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特质,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要么是思想的逃避,要么是现实的逃避。这种逃避在道家的出家,佛家的出家中得到验证。中国的儒家具有各种不负责任的说法,“达则兼顾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李白,苏东坡都有退隐的思想,因为现实不能满足诗意化的生活,就在“世外桃源”中过一种“诗意化”的生活。儒家实际的担待精神不足,不是自己走上十字架,而在明哲保身,一走了之。作为最后的儒家曾国藩就有浓重的隐退思想,这也使许多人认同。

       我们说,诗意和担待是一体的,是现实的超越,没有担待,就是不负责任,没有诗意就是被现实局限,但是为了诗意而逃避现实,这是不对的。儒释道都是不负责任的,儒家具有过“世外桃源”生活的诗意,道家具有成仙的诗意,佛家具有成佛的诗意,三教都是不负责任的,也就是没有担待精神的。中国文化没有一种宗教的疏解,就在文化中把逃避现实作为普遍的精神,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形成了逃跑主义的思想,中国的圣人最终都没有死于非命,而是明哲保身。因为没有担待才会保身。担待就会丧命。这和耶稣因为人类的罪孽而走向十字架不同,耶稣就是一个不能明哲保身,被钉十字架的精神。儒家的担待精神也是脆弱的,因为孔子极其弟子都很少殉道。因为没有担待精神,就没有牺牲。没有牺牲就没有真正的精神。儒家最终还是口是心非的,儒家实际上在政治上是软弱的,这表现在孔子对“仁,智,勇”的自我反省。孔子显然默认自己在“勇气”方面不足,勇气就是担待的力量和精神。

      儒家最多是一种在小的方面,在个体人的生活中的一般诗意,而这种诗意要用在政治上是危险的。政治的诗意就会看不见现实的泥沼,就会“美化”,掩盖现实的矛盾,就会被现实的矛盾引入泥沼。儒家就是“诗意化”的,是学术上的诗意,政治上的诗意,人性上的诗意,这些诗意都仅限于个体人,而不能用在政治上。因为儒家还是太幼稚了,仅仅把“善”作为诗意化的东西,而不知道社会现实是复杂的,甚至是流血的。即使是王阳明推崇的心学,-----知行合一,但是儒家的“知”还是“诗意化”的,而不是知道残酷的现实,所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还是在诗意基础上的“致良知”,也就是“人性善”的翻版。

      为什么儒家不是治国平天下?就是因为儒家过度的诗意化,而且儒家的诗意化缺少对现实的考察,缺少对人性,现实的全面的把握,最终也就会明哲保身,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成为没有担待精神的陶渊明,去“世外桃源”过诗意化的生活。我们看到历史上政治强大的时候就废弃儒家思想,政治软弱的时候就拿起儒家思想,也是很合理的,因为政治强大的时候,政治本身就具有“担待精神”,政治软弱的时候就借助儒家诗意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之中没有担待责任),儒家兴盛在政治软弱的时代,但是儒家却会使政治更加软弱,因为儒家的诗意化,更加会麻痹政治家的思想。在儒家的全部思想中,没有一种对现实问题的“担待力量”,而仅有“安慰剂”的作用。我们会清楚地看到儒家实际是世人的“安慰剂”,世人在儒学中得到的仅仅是诗意化的安慰,而不是担待,不是解决了现实的问题,就此而言,儒家接近于宗教,宗教就是以诗意化安慰人心的。靠着儒家的思想,世人得到最多的是诗意化的美好的想象。这种想象会更加使人逃避现实。所以,儒家不能---治国平天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