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尧:泰常长城与北魏六镇

标签:
泰常长城北魏六镇刘志尧历史 |
分类: 出版、宣传、研究、论文 |
泰常长城与北魏六镇
作者:刘志尧
转自:袁建琴
2021-08-07
论及北魏长城,《魏书》记载修筑了“泰常长城”与“畿上塞围”,甚至还把北魏六镇说成是长城,这里暂且对“畿上塞围”搁置不论,主要想把泰常长城与北魏六镇的关系作一试论。
以笔者观察分析,泰常长城与北魏六镇是一体的,是长城的又一种形式——列城。论及长城的多元称呼,有的朝代称作塞或障塞,有的朝代称作边或边墙,有的称作壕堑或长堑,有的称作界壕,还有称列城的等等。我这里我讲的泰常长城与北魏六镇就属“列城”。
把长城称作列城从战国时期就有了,同“方城”一样,也应把“列城”看作是长城的雏形。
《史记》载:“则方城之外不南……夏路以左。”《史记》,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册第1748页。《史记》对这句话作了一系列注解:《史记正义》释,方城山在许州叶县西南十八里。外谓许州、豫州等。言魏兵在大梁之下,楚方城之兵不得南伐越也。……《史记集解》徐广曰:“盖为江夏之夏。”《史记索隐》徐氏以为江夏,非也。刘氏云“楚适诸夏,路出方城,人向北行,以西为左,故云夏路以左”,其意为得也。《史记正义》<括地志>云:“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东七十五里,南入穰县,北连翼望山,无土之处累石为固。楚襄王控霸南土,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与北方,以适华夏,号为方城。”
如果按此种解释,“方城”即为“列城”,即沿国界线只修筑了守卫的军镇城堡或军事据点,而没有长墙的连接。
北魏泰常长城何曾不是这种长城形式呢,也属列城;但它是用北魏六镇和所置军事据点作支撑的。对于北魏六镇虽然颇有争议,但比较切合实际的说法是北魏六镇就是泰常长城,修筑于泰常八年(423年),长约1068公里,从长川起筑横向向东西延伸。目的是阻止蠕蠕(柔然)从长川南下的战略意图。泰常长城由长川西到五原,又东到赤城,其东段基本是沿阴山北麓而筑,西段由阴山北麓转到阴山南麓。
泰常长城从长川起筑,修筑了一座名为“长城”的军事城堡,于此大约前后,沿着阴山山脉的山前一线,修筑了一系列类似的城池,便称之为“泰常长城”。以东,在今天河北省境内自东向西有赤城、大宁城等;长城以西,在今天内蒙古境内自东向西有武要城(今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三道营古城)、白道城(今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坝口子古城)、塞泉城(今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东老丈营古城)、五原城(今包头市昆都仑区孟家梁古城)等。《魏书》记载,与“筑长城于长川之南”同时进行的,“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即沿着燕山—阴山山脉一线形成了一道城堡防御线。
中原王朝修筑长城,其目的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但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有时也修筑长城,目的是为了防御其他游牧民族。长城的防御是一种全面的军事防御,除挖掘深沟、修筑高垒外,还要在深深沟高垒沿线设置烽火台、城堡、关塞等军事设施,屯兵守卫,消耗的人力、物力均极大。所以,有的朝代不提倡修长城,采取据点式军镇防御,或者对游牧民族实行羁縻政策,和亲联姻。
阴山山脉东西一线,属北纬40度线,在气候学上也大体是400毫米的降水量的分界线,中原王朝通过在阴山——燕山山脉的相阻隔,以山河之险为塞作为修筑长城的依托,不间断地修筑长城,有效地保护了农耕文明,涵养了华夏文明。但北魏时修筑的六镇泰常长城即是据点式的防御设施——列城,但这种长城概念往往搅混了人们认识长城的习惯性思维。
习惯性思维就在于《魏书·太宗纪》里的一句话:泰常八年(423年),“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以此条史料为依据,后来的研究者生成了一个北魏“泰常八年长城”的概念。但是,考古调查并没有发现这条长城,而发现的是六座或更多的镇城。
北魏六镇从何而来?所谓北魏六镇,指的是北魏迁都平城后,为应对柔然侵袭而依托阴山山脉——燕山山脉一线依次设立修筑的六座军镇。
如果单独从《魏书》中寻找六镇,没有确切的说法;就是在其它文献中,也语焉不详。这个结论应该是清人沈垚所为。沈垚在《落帆楼文集·六镇释》卷一说,据《魏书·高祖纪下》太和十八年(949年)诏,以及《元和郡县志》巻四“丰州天德军”条证明,六镇分布阴山以北的北魏长城沿线,扼守晋北平城地区北出塞外的咽喉要道。自西至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也许因为这条,北魏六镇基本成定论。
翻开《魏书·高祖纪下》确有其载:“十有八年八月甲辰,行幸阴山,观云川。丁未,幸阅武台,临观讲武。癸丑,幸怀朔镇;己未,幸武川镇;辛酉,幸抚冥镇;甲子,幸柔玄镇;乙丑南还。”《魏书》,中华书局简体版118页。由此可见,六镇在太武帝拓跋珪时就有了,为了更坚固完善,而后来的拓跋焘率领军队进行了修缮驻防。
泰常年间,草原北部的强敌柔然屡屡南下犯塞,泰常七年四月,元明帝拓跋嗣有疾,封皇子焘为泰平王,并诏皇太子临朝听命,命总摄百揆,将军政大权基本给了皇太子。鉴于柔然对边塞的严重威胁,“十有一月,泰平王(拓跋焘)亲统六军出镇塞上,安定王弥与北新公安同居守。”如此看来,泰平王拓跋焘率领六军,到达指定防线要做守卫工程和宿营的城镇。泰常八年(423年)“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魏书》,中华书局,1999年简体字版第42页。从当时所筑军镇看,拓跋焘率领六军与安定王弥与北新公安两军共筑军镇8座。从东到西应为御夷镇(赤城)、怀荒镇(张北)、柔玄镇(尚义)、抚冥镇(四子王旗)、武川镇(武川)、怀朔镇(固阳)沃野镇(临河)。在这条八镇防线上,起码筑了十多座镇城,可称之为“列城。”列城修筑竣工后,不仅驻军戍卫,还须充实人口,繁衍发展人口。于是,公元428年十月,“列置新民于漠南,东至濡源(坝上),西暨五原、阴山,竟三千里。”《魏书》,中华书局,1999年简体字版51页。“太延五年(440年)大将军、长乐王嵇敬,辅国大将军、建宁王崇二万人屯漠南,以备蠕蠕。”《魏书》,中华书局,1999年简体字版60页。
可见正是有列城起到了安全保护作用,才能把大量的新民迁徙列城沿线定居。太和八年(484年),大臣高闾奏请营造六镇长城,详举筑长城之利。高闾之请,意即筑长墙将六镇连接起来。孝文帝虽优诏答之,但是否起工,史无明文。
悉数列城军镇主要有以下十座古城:
沃野镇,亦称根子场古城,位于内蒙乌拉特前旗苏独仑乡东南5公里处、乌加河下游的义和干渠之北古河床的阶地上。古城北望狼山,东南为什尔腾山,……拉山,且控制了从狼山各山谷南下并东进的通道。
怀朔镇,亦称城圐圙古城,位于包头市固阳县北约35公里处,古城南依阴山,北向蒙古高原,西南紧邻漠北南下中原的要道,即著名的“稒阳道”,亦称“中道”。古城一带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宜农宜牧。如今,五金河的支流自东北向西南从城中穿过,艾不盖河支流流经该镇,地下水丰沛。
古城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东墙长935米,南墙长1445米,偏西北处向外做折角;西墙长1316米,北墙长1200米,东墙中部开一门,城门宽约8米,似有瓮城。南墙中部偏西处开一门,门宽约6米,共置马面9个。北墙筑在一片高地之上,中部偏东处有城门,城西北角与东北角建于小山丘上,门两侧各有4个马面。城四角均有高大的圆形角台。
武川镇,亦称二份子古城,旧名黑城,后改称武川。武泰元年(528年)改镇为郡,属朔州。
古城平面呈正方形,东墙残长630米,南墙残长730米,西墙残长755米,北墙长700米;城墙夯层厚11—13厘米,东墙厚约5米,中部开一门;南墙正中偏西开一门,城门宽4.8米,外设瓮城,瓮城门向西南互开;西墙未发现城门及马面,北墙中部有一高大土台,较一般马面大而宽,疑似敌台,古城现存三城角均有角台痕迹。城内已辟为农田,未发现建筑基址,遗物主要有建筑材料和陶器,集中分布于城内西南部。
武川镇南城东墙长908米,南墙长906米,西墙长908米,北墙长904米,基宽8米,南、西、北墙正中设门,四角均有角台,未见马面痕迹。
北城东墙长465米,南墙长685米,西墙长955米,北墙长1100米,三角均有角台,未见城门及马面痕迹。
抚冥镇,应为四子王旗的乌兰花土城子古城,亦称库伦图城卜子古城,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库伦图乡库伦图村、乡政府所在地东南约1公里处;地处大青山北部,城北、东、南三面紧靠低山,西面相对开阔西南略高东北显低,城北约500米处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流。
古城平面呈方形,东墙长450米,南墙长450米,西墙长445米,北墙长450米。东墙均分布三个马面。南墙正中偏东设一门,门两侧各有一马面。西墙可见两个马面,北墙有三个马面,城四角有高大角台。
柔玄镇,应为河北尚义县的哈拉沟古城,位于内蒙古兴和县西北、尚义与兴和间台基庙东北。多年来学界对柔玄镇的位置莫衷一是,颇有争议。
怀荒镇,即河北张北县古城,普遍认为怀荒镇在张北县城内。因古城已经整体叠压在现在张北县城之下,故目前未对怀荒镇城址进行过实地调查。
元山子土城子古城北略偏东30余千米处为河北省尚义县三工地镇土城子古城,属于六镇之一的怀荒镇镇城。长城在南,怀荒镇在北,镇戍长川南北一线
前5处城址都发现了丰富的北魏时期遗存,其规模与建制皆与军镇相符,具有较强的军事防御特征,相互间距离大致相当,结合文献应为军镇无疑。张北城虽然缺乏田野材料,但从各镇之间距离推测,很有可能也是当时的军镇所在。
元山子古城,位于乌兰察布市(集宁)察右中旗土城子乡土城子村西南1公里,元山子村西北1.5公里处,周围平坦开阔。在兴和县民族团结乡张家村,有一座北魏时期的古城遗址,考古学定名为元山子土城子古城。古城东部为山脉,南部为丘陵,城南有座小山叫元山子,西、北两侧为开阔的川地。自胜利水库下来的一条河自西北向东南流,鸳鸯河自东北向西南流,两河于古城南交汇,称为后河,属于东洋河上游支流。因现代村落建于城内,城址受破坏较为严重,但四面城墙仍存。城址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东墙长约390米,南墙长约380米,西墙长约330米,北墙长约400米。古城地表文化层散布遗物较丰富,有束颈陶壶残片和饰戳印纹、水波纹、凹弦纹、网格状暗纹的陶片等,均具有典型的北魏特征。
古城东墙长415米,南墙长354米,西墙长415米,北墙长355米;南墙正中设城门,城四角均有高大角台,城内未发现建筑痕迹。早年有人调查,城内距北墙约百米处有三处台基,遗物以元代为主,主要分布在南墙的南门附近。另外,地面可见到布纹板瓦。
稀日穆仁圐圙古城,古城由大小两城组成。大城平面略显方形,东墙长388米,南墙长440米,西墙长407米,北墙长440米,四墙正中设有城门,门两侧有突出墙体敌台;无瓮城,城四角有角台,城内西南角有内城。大城东北角往东方向延伸出一道较矮的土垅状墙体,大城西南角有向南延伸的一段墙体。
牛川古城,应是察右后旗的克里孟古城,位于察右后旗克里孟村西北1公里处,城东南约3公里为韩勿拉山脉西缘,南部约5公里为灰腾梁山脉东北尾闾。城外有围绕整个城址的土棱,较为低矮,疑似拦马墙。城墙东墙长405米,南墙长565米,西墙长460米,北墙长560米。东墙建于山丘之上,为全城制高点。南墙、北墙、有城门;西墙设有两个马面,现存三城角均有高大角台。
克里孟的文化内涵从东汉延续至北魏,始建年代较早,其等级亦相对较高。结合周边相关地名观察,比较符合牛川的特征。而克里孟古城又恰好填补了乌兰花古城与哈拉沟古城之间较长的空缺。这反映了鲜卑拓跋氏立国以来因柔然侵扰而定都牛川以巩固防御的意图,后逐渐在牛川两侧设置军镇,筑城置戍,从而进一步加强防卫。
御夷镇,故址在今河北赤城北。初期镇治在今沽源县城附近,继而南迁至今滦河源头西面,后南迁至今赤城。
总而言之,牛川城、六镇、戍城是北魏时期递进形成的一道东西向防御体系,是列城的典型案例,是一直困惑我们的泰常八年长城,体现了漠北与中原的重要关系。
——————————————————
作者:刘志尧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中国长城学会理事、山西作协会员
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副会长
山西保护研究长城十杰之一
图片来源网络